市值蒸发167亿元,“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退市

财中社
17 Jan

  从2021年4月上市,到2025年1月初接受私有化要约,怪兽充电(EM)走完了自己的第一段上市路。

  作为曾经的“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日前宣布接受信宸资本(Trustar Capital)等1.25美元/股的私有化收购报价。

  而较上市发行价8.5美元,1.25美元的报价仅相当于前者的14.7%;但相对于当下约1美元的二级市场交易价,溢价则高约25%。从上市之初的高光时刻,到如今惨淡的退市边缘,经历了高额运营成本、盈利能力、财务数据真实性、定价问题、商业模式等种种拷问,怪兽充电未来将去向何方?

  退市令投资者损失惨重

  怪兽充电宣布从纳斯达克退市,投资者的反应无疑是震惊与愤怒交织。作为一家曾经市值逾十亿美元的公司,如今市值仅剩2.57亿美元,怪兽充电的退市计划让众多散户和机构投资者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长期投资者不仅未能获得应有回报,甚至面临直接资金损失。怪兽充电的IPO(首次公开募股)发行价为8.5美元,而其退市定价仅为1.25美元,意味着每股价值较发行价下调了85.3%。如以上市首日10美元的开盘价计,怪兽充电市值蒸发22.75亿美元或166.76亿元人民币。

  要约收购公告之后,1月8日,怪兽股价高开低走,涨幅38.46%,截至当日收盘,股价报收0.99美元/股。1月15日收盘价仍为0.99美元,尚未达到其私有化价格。这一市场定价凸显了在美上市中概股的高风险性,也反映了公众对怪兽充电企业透明度和治理结构的担忧。

怪兽充电上市以来股价周线走势(图片来源:Choice)

  创业后发先至成充电宝“龙头”

  怪兽充电成立于2017年,创始人蔡光渊曾任职于联合利华,担任全球品牌发展经理,后又担任Uber上海总经理兼全国市场总监。CMO张耀榆来自Uber,CTO李晓炜、CFO辛怡分别曾在途牛(TOUR)、阿里巴巴(09988)任职,COO徐培峰则是美团(03690)创始团队成员之一。

  虽然比部分同行起步稍晚,但怪兽充电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和高效的运营策略,迅速成为共享充电行业的龙头企业。通过大规模铺设充电宝租赁设备,以及与商场、餐饮和娱乐场所的深度合作,这种后发先至的策略,让怪兽充电在短短几年内一度占据中国市场超过40%的份额,并成功登陆纳斯达克

  明星团队+潜力赛道,让怪兽充电在早期发展中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青睐。2021年市前,怪兽充电一共获得了6轮累计超20亿元融资。阿里巴巴成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16.5%;连续跟投的高瓴资本持股11.7%;顺为资本持股8.8%;软银亚洲持股7.7%;小米集团(01810)和新天域资本均持股7.5%;云九资本和CMC资本分别持股5.8%、5.4%。

  然而,怪兽充电快速扩张的模式也埋下了隐患。

  业绩与股价高开低走

  怪兽充电作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2021年4月1日上市即巅峰,首日10美元开盘价较发行价上涨17.6%,最终收于8.54美元,总市值一度达到约23亿美元。此后股价一路下滑,2023年5月以来多次触发纳斯达克面值退市警告。

  2024年8月,由于股价连续34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怪兽充电又收到纳斯达克的退市警告。

  怪兽充电的营收在2019年到2021年间增长至35.85亿元,但随后在2022年下滑至28.38亿元。2023年,怪兽充电营收略有回升至29.59亿元;但2024,怪兽充电业绩再次断崖式大跌,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51.7%;二季度营收再降55.3%至4.63亿元,当季净利润917.8万元实现扭亏为盈,但同比下降62%。怪兽充电称,这主要是由于对移动设备充电收入进行了一次性调整,导致直营模式和网络合作伙伴模式产生的收入均大幅下降。

怪兽充电近4年营业收入(数据来源:Choice)

怪兽充电2022年以来季度营业收入(数据来源:Choice)

  营收单一门槛低

  表面上看,坚兽充电业绩下滑主要在于高昂的销售和营销费。

  2021年,怪兽充电的营销费用占营收比达83.3%。2022年有所下降,减少8.09%至27.12亿元,但因总营收下滑,营销费用占比反而进一步提升至95.6%,颇有些赔本赚吆喝的无奈。

  公司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努力控制营销费用占比的2023年和2024年中报,怪兽充电营销费用营收占比分别为50.88%和44.77%,该两期财报,公司立即扭亏为盈。

怪兽充电2022年以来营业收入与营销费用对比(数据来源:Choice)

  但本质上,收入和商业模式相对单一与技术创新不足、竞争门槛不高,提高收入主要靠租赁涨价和扩大点位,是怪兽充电诞生之初即有的痼疾。公司为了扩大规模,需向更多线下合作商户支付激励费和佣金,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优质POI(点位)价格越来越高。运营成本不断攀升,使公司陷入困境。

  具体到现金流上,2022年与2023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7.08亿元和4.16亿元,但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0.24亿元和5.99亿元。

  模式单一,资金捉襟见肘,随之而来的就是服务质量下降。

  用户投诉与代理商纠纷不断

  怪兽充电设备在多地被用户投诉为故障频发,充电效率低下。部分用户甚至在使用时遇到了设备无法正常退还的问题,导致额外收费。这种服务体验的下降直接影响了用户的忠诚度。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称,2024年6月,广东省消委会发布11个品牌共享充电宝的消费体察报告。报告指出共享充电宝存在“好借难还”、价格不合理、快充效果不佳等问题,其中就涉及怪兽充电。

  2024年3月,工信部发布《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SDK)通报》显示,怪兽充电存在欺骗误导强迫用户的违规行为。

  截至2025年1月16日,黑猫投诉上怪兽充电累计相关投诉共有23080条,乱收费是一大质疑焦点。

  此外,怪兽充电还面临来自代理商的诉讼压力。2024年8月,多地代理商联合起诉怪兽充电,称其销售人员存在电销欺诈行为。代理商们投资了数百万元购买设备和服务后,遭遇了设备铺设问题、设备大面积掉线等情况,导致他们前期投资严重亏损。这些问题加剧了投资者对公司财务透明度和业务推进的质疑。

  深陷财务数据欺诈指控

  在退市前,怪兽充电还被曝出财务数据造假和虚报收入。这些指控使得怪兽充电不仅在资本市场失去信誉,还面临潜在的法律风险。

  上述指控主要包括:

  夸大收入规模。指控称,怪兽充电在财务报告中通过虚增某些地区的租赁设备收益,来制造业绩增长的假象。

  虚构交易记录。部分指控提到,公司可能通过与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来制造市场需求旺盛的假象。

  隐藏经营成本。为提高盈利能力的外在表现,怪兽充电被指隐瞒了一些关键运营成本,将某些维护、设备折旧等日常成本归类为长期资产或非经常性支出,从而降低表面上的经营开支。

  操纵用户数据。为了吸引更多投资者,怪兽充电在特定时间段内通过大规模免费促销活动来提升短期活跃用户数,但这些数据未能真实反映长期趋势。

  上述行为的直接后果是夸大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潜力,一些金融分析机构和做空机构也在退市前对怪兽充电的财务数据提出了质疑,并发布了相关研究报告,最终对怪兽充电的市场形象和股价造成了严重打击,也为退市的低估值埋下了伏笔。

  定价策略失败

  根据早年间的数据统计,2017年充电宝生意刚兴起时,价格普遍为“前30分钟甚至1小时免费,超出时间按照1元/小时,每天封顶10元”。而现在,“三电一兽”(街电、小电、来电、怪兽)普遍为每小时3元至6元不等,每天封顶价格则在30元至60元不等。

  充电宝行业之所以能兴起,盖因移动互联网普及初期,智能手机电池容量有限,共享充电宝满足了长时间在外的人们暂时的手机续航焦虑。

  然而充电宝本身产品价值量并不高,商家很容易就触到了提高收费的天花板——每天封顶价格接近一个低端充电宝的销售价格,对于价格敏感性占多数的用户来说,已经没有消费的动力。

  有网友发帖称,“我还遇到过10元/小时的,用一两次都够我买一个充电宝了。”在其评论区下,有网友评论,“一个小时5元,我充了61分钟要我10元。”

  共享经济模式的核心在于资源的高效利用。然而,对于低附加值量的充电宝来说,这一模式面临着运营成本高、收入来源相对单一、竞争激烈、盈利难、用户价格敏感性高和体验差等种种挑战。

  此次发起私有化要约收购的中信资本旗下信宸资本(Trustar Capital)及公司管理层能否妥善解决上述问题,重新定位怪兽充电业务模式和发展方向,才是激发怪兽充电产生新的增长活力的关键。目前来看,这一目标的实现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文章来源:财中社)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