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电冲高端,美的、格力还得学海尔?

蓝鲸财经
21 Jan

文|壹度Pro

2024年的中国家电行业,跌宕起伏。

经历了上半年消费疲软带来的萎靡后,下半年随着国补等政策利好的释放迎来了一波升温。奥维云网推总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家电全品类(不含3C)零售额9071亿,创下新高。

在创新高的数据之下,更值得注意的是,家电市场的需求呈现出了“倒三角”结构,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品类,在线下市场高端价位段的产品占比均有明显的提升。

这印证一点,中国家电行业早已过了单纯扩规模、求份额的阶段,高端化、智能化升级,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也是“白电三巨头”美的、海尔、格力近几年摸索的方向。

只不过,时间来到2025年,冲刺高端这个命题,美的、格力,似乎还得学一学海尔。

美的、格力冲击高端,走得辛苦 

国产家电品牌们,刚成立时的目标,是在外资品牌的包围中活下来。

上个世纪时,外资品牌在中国家电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家里能置办一台外资品牌电器,就是地位的象征。自1978年日本松下电器率先落户中国后,索尼东芝日立等品牌也都纷纷抢占中国市场,而国产品牌籍籍无名。

进入21世纪,国产品牌加强自主研发,快速崛起,市占率飞速提升。有数据显示,2010年,国产家电品牌市场占有率均已超过了50%,空调甚至已经超过80%。

在这个阶段,美的、海尔、格力“白电三巨头”的格局显现,反倒是东芝、日立和松下等外资品牌在国内逐步落寞,外资品牌市占率集体萎缩。

在过去20年里,中国家电品牌已经完成了对外资品牌市占率的替代,但是,时至今日,国产品牌们还有一个尚未完全攻克的领地——高端市场。

当家电行业逐渐成为存量市场,拼产量、拼规模只能带来很低的利润,高端市场是外资品牌仅存的领地,也是国内家电品牌们的必争之地。

而且,在存量市场,消费者需求多为换新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追求基本功能,而是更追求品质、设计、智能化,这些也倒逼着包括美的、海尔、格力在内的国产家电巨头们走向高端化。

作为白电三巨头之一,美的早就意识到了冲刺高端的重要性,曾在2010年前后就推出凡帝罗品牌,主打高端冰箱,但是这个品牌并没有独立运营,而是附属于美的冰箱事业部,没有做出特色。

除了凡帝罗,从2008年起,美的开始一步步收购小天鹅,小天鹅面向高端洗衣机市场推出的品牌比佛利,也成了美的冲刺高端的一步棋。

尽管有凡帝罗和比佛利两个品牌,但美的的高端之路走了十年,也没溅起什么水花。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曾在2018年反思,“集团层面对高端品牌不重视,一直放养是主要原因,而事业部层面运作子品牌各自为政,与美的品牌纠缠不清”“美的最大的遗憾是,面对消费升级大潮无所作为,错失高端市场”。

反思之后,方洪波推出了高端家电品牌COLMO,并和2016年收购的东芝家电,逐步形成了“双品牌高端化”战略。方洪波把做高端、打造COLMO看得很重,“预算不封顶,砸锅卖铁也要保障对高端品牌COLMO的投入。”

从财报来看,2024年上半年,美的双高端品牌整体零售额同比增长超过20%。“COLMO+东芝”还在提升美的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但这两个品牌在高端市场依然难言处于领先地位。

高端市场依然是美的的心结,美的还在蹒跚追赶中。另一白电巨头格力,董事长董明珠一直很少对外谈高端战略,但也不想落下高端市场布局。

1月8日,董明珠展望未来时提及,高端化是格力电器推动暖通行业变革的一个方向。

只是,格力的高端化效果并不显著,格力甚至一直没有单独成立高端品牌,而是以产品线来划分低中高端产品。

有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线下市场空调畅销机型排行榜中,7000元以上的高端机型,美的和格力均占3款,但美的销售额市占率合计3.42%,格力则为2.41%,并不领先。

▲ 图 / 格力“玫瑰空调”

2024年伊始,格力电器新推出的“玫瑰空调”官方售价高达3万元,打破了格力以往产品的价格纪录,但市场似乎不怎么买单,网友对其外观的吐槽不在少数。

这些年,美的、格力的高端之路,走得并不容易。

 海尔高端,硕果仅存? 

放眼望去,国产同行们纷纷布局高端,大多折戟沉沙,但是,海尔靠着多品牌布局策略,在全球高端家电市场站稳了脚。

在国内市场上,海尔旗下高端品牌卡萨帝早在2007年就已经成立,是白电三巨头中最早布局的,更是唯一一家在主品牌之外,打造独立本土高端家电品牌的选手。

从成立之初,卡萨帝就和海尔进行品牌切割,一切独立运作,拥有独立自主权,也使得卡萨帝得以在高端市场节节攀升。

时至今日,卡萨帝已经连续8年稳居高端家电TOP1。在2024年上半年,卡萨帝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的平均单价分别为行业平均单价的2.2倍、2.2倍和1.8倍。

2024年Q3,卡萨帝冰箱、洗衣机在1W+市场份额分别为40.3%、83.5%,空调在1.5W+市场份额达到28.5%,处于领先地位。

而在全球市场上,美的虽然约4成收入来自海外,但代工收入占比高,高端化进展较弱。而海尔过半收入来自海外,而且主要通过“拿来主义”,以兼并重组的方式布局全球高端市场。

在并购模式下,海尔目前已经组建起海尔、卡萨帝、Leader、GE Appliances、斐雪派克、AQUA、Candy七大高端品牌集群。

海尔形成了一套并购整合的方法论,并总结为三个层面:

一,推行“人单合一”模式,即全流程团队在同一目标下的增值分享机制,激发被并购企业及员工的活力;二,利用旗下全球平台,在战略、研发和采购等方面赋能被并购企业,促进其提高竞争力;三,推行开放包容的文化,支持被并购企业建立灵活的自主管理机制。

在这套方法论下,海尔收购原日本三洋旗下的AQUA后,通过对日本市场的深入调研,定制了更加符合日本市场需求的产品,在日本市场的高端家电销售额增长了20倍。

海尔在北美收购GEA后,从产品端提供研发支持,帮助GEA完成高端化转型,补齐了冰洗短板。

海尔在2012年收购的斐雪派克,是一个自1934年就成立的新西兰超高端家电品牌。被收购后,斐雪派克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超高端市场的份额,一度达到了15%、25%。

不仅推出高端品牌,海尔还面向家居场景,在2020年9月发布全球首个场景品牌“三翼鸟”,推进智慧家电家居一体化。

2024年前三季度,海尔三翼鸟凭借智慧家电家居一体化战略升级,实现门店零售额86亿,同比增长10%。三翼鸟不仅让生态边界一步步扩大,而且为用户带来的定制智慧家体验,也在一步步提升。

前瞻性布局之下,海尔是国产头部白电企业中,在全球高端市场上跑得最快的选手。

 隐忧显现,挑战尤存 

尽管海尔在全球高端家电市场上深耕多年,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但是,在“拿来主义”下,海尔高端化的隐忧也已经显现。

海尔的全球化高端战略,是通过收购海外品牌实现的。这种模式导致了销售和管理费用居高不下。

就如同服装行业的安踏,通过收购海外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导致销售费用大幅上升,曾在5年里投入180亿元放在品牌营销上。

同样,海尔这种兼并购的“中国式高端”模式的弊端正在显现。

一方面,不同品牌有各自营销渠道和方式,整合过程中可能存在资源未完全优化配置的情况,导致营销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收购海外品牌后,企业规模扩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存在差异,整合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冲突和摩擦,管理层次和复杂度增加。

收购某些海外品牌后还需要支付大笔商标授权费,海尔目前还少有这种情况,但依然在整合中需要支付更高成本。

从财报来看,海尔智家的销售费用率,对比格力、美的,处于最高位。

2021年至2023年,海尔智家的销售费用占营收比例分别为16.06%、15.85%、15.67%,而美的、格力同期的销售费用占比一直在10%以下。

2024年前三季度,海尔智家的销售费用为287.88亿元,占总营收2029.71亿元的14.2%,同比有所收窄,但对比美的、格力的9.73%、6.89%,依然居高不下。

销售费用率较高,也影响了海尔智家的利润率。

在2024年前三季度,海尔智家净利润率在“白电三巨头”中垫底,约7.5%,远低于格力的14.46%,以及美的集团的10.08%。

此外,多品牌运营情况下,海尔主品牌被稀释,用户心智进一步弱化。就如同,提起格力、美的就会想起空调,现在很多用户提起海尔,已经有点难以想起海尔究竟什么做得最好。

如今的海尔,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高端化进程中的隐忧,需要在产品技术上寻求突破,强化高端产品线的技术研发与市场定位。

海尔更要在管理模式上进行革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与强化内部管理,确保并购带来的不仅是规模的增长,更是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不过,2024年的海尔,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四十周年,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家电厂,靠着坚韧不拔不断跨越关键性转折点,蜕变成为了如今面向全球、引领行业生态化转型的巨头。

四十岁的海尔,正是奋斗的年纪。海尔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稳固了“白电三巨头”之一的地位,势必会与时俱进,向着全球一流的家电企业持续进化。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