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0日盘中,“中国英伟达”、“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向上突破报777.77元/股,成为继贵州茅台之后的第二高价股,总市值也一度超过3200亿元关口。 从2024年“924”小牛市算起,区间涨幅也有2.5倍。 整个2024年,寒武纪更是以387%的涨幅,成为当年最闪耀的明星股。 若以2023年1月算起,寒武纪的涨幅更是超过12倍。
夸张的涨幅,更是让寒武纪赢得了“寒王”的称号。
不过,近些年来,“称王”的公司如贵州茅台、宁德时代、比亚迪们,都在“称王”后股价很快迎来回调。“寒王”寒武纪,似乎也未能幸免。
在寒武纪披露2024年持续亏损局面依然未能改变的2024年业绩预告后不久,资本市场也闻风而动,1月16日寒武纪收跌14.65%,成交放量122.19亿元,成为当日A股之最。单日市值蒸发逾425亿元。
截至发稿,寒武纪微涨2.57%报价641.06元/股,市值不到2700亿元。
遭前CTO索赔
2025年1月23日上午9点,海淀法院将开庭审理寒武纪和前CTO、高级研发人员梁军的股权纠纷案。
在审理前,梁军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其已遭寒武纪公司起诉,要求分别以2.50674万元、2.75741万元转让其所持中科寒武纪合计11523184股股票。按照目前641.06元/股的价格计算,上述股票价值高达73.87亿元。
不过,梁军认为,最早和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签署的个人入职意向书中的股权激励部分,在最早就约定为劳动报酬的范畴。所以在2024年10月24日,陈天石就已经向海淀法院提起劳动争议诉讼,要求寒武纪赔偿其股权激励损失,共计42.87亿元。
目前该案件正等待海淀法院审理,“快马财媒”将继续关注审理结果。
公开资料显示,专注于AI芯片设计等业务的寒武纪于2016年成立,梁军则在2017年以CTO的身份加入寒武纪,负责AI芯片的总体技术和产品研发、团队管理等工作。在加入寒武纪之前,梁军从2000年加入华为后一直干了17年,从普通的工程师干到了高级技术专家。
也就是这一年,华为成为寒武纪的客户。
这一年10月发布的旗舰机型Mate 10搭载的麒麟970芯片中,就已经用上了寒武纪的终端智能处理器IP。之后2017年和2018年两年的财报里,寒武纪芯片IP授权业务贡献了98.33%和99.69%的营收。
但仅仅两年后,华为采用了自研的AI芯片IP,寒武纪成为了“华为弃子”,其IP授权业务的营收应声大降。如此情形下,寒武纪不得不转型数据中心和服务器业务。
之后,寒武纪于2020年登陆科创板,梁军作为CTO间接持有3.2%的股份,持股比例仅次于创始人陈天石。
又过了两年,寒武纪突然发布了“梁军因与公司存在分歧”离职的公告。至于分歧的重点在于,寒武纪公司希望聚焦产品落地抢抓市场机遇,而梁军则希望在技术、研发上获得更多投入。
该公告对梁军所持股权的后续归属也作了说明。
“梁军并未直接持有寒武纪股份,其直接及间接持有公司股东北京艾溪科技中心(有限合伙)的出资额共计5.26415万元,占北京艾溪科技中心出资额的37.60%,按规定梁军所持有的5.26415万元的出资额,应按照实缴成本加算年利率5个点的利息回购转让。”至于梁军在寒武纪任职期间所获得的限制性股票,将作废失效。
业绩仍处于亏损状态
1月14日,寒武纪披露了2024年业绩预告。
数据显示,2024年寒武纪全年实现营收10.7-12亿元,同比增长50.83%至69.16%。如果扣除前三季度1.85亿元的营收,第四季度寒武纪的营收将在9.5至10.8亿元之间。
这一数据和机构预测的四季度12.74亿元,全年14.59亿元的营收相差甚远。换句话说,寒武纪2024年营收增长不及预期。
从利润表现来看,寒武纪在2024年全年实现3.96至4.84亿元的净亏损,和2023年同期实现42.95%至53.33%的收窄。如果扣除前三季度的亏损的话,寒武纪在第四季度实现了2.4至-3.28亿元的净利润。利润表一披露,坊间便开始大肆报道寒武纪首度实现季度盈利的消息了。
但是2024年寒武纪归母净利润中,将上亿元的政府补助囊括其中,事实上并不能准确反映其盈利状况。没了政府补助的“外挂”,寒武纪的真实经营状况,还是不容乐观。2024年全年扣非净利润为-7.65至-9.35亿元,仍未走出亏损泥潭。
“快马财媒”发现,从2017年寒武纪披露财务数据至2023年,寒武纪分别亏掉3.81亿元、0.41亿元、11.79亿元、4.35亿元、8.25亿元、11.66亿元和8.48亿元,7年时间累计亏损将近50亿元。算上2024年业绩预告的3.96亿元,寒武纪8年时间均未实现盈利,累计亏损超过54亿元。
在AI行业大爆发之际,寒武纪仍在不断亏损。与此同时,其常年保持高速增长的研发投入却放缓了。2022年,寒武纪研发投入15.23亿元,2023年大降26.6%至11.18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披露的数据看,研发投入继续下降8%至6.59亿元。研发人数也从2022年的1205人降至2023年的752人。
作为对比,科创板上市公司、竞争对手海光信息却交出了一份营收净利双增的2024年报预告。数据显示,海光信息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45.04%至58.52%,报27.08至35.18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3.29%至59.12%,报18.1至20.1亿元。
与此同时,包括摩尔线程、燧原科技、沐曦科技、壁仞科技等国产GPU玩家们,也已经或筹备、或启动A股IPO计划,或冲击“下一个寒武纪”。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