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王者黯然退场!松下被海信、TCL彻底干懵了?

网易新闻
06 Feb

关于松下电器要退出电视市场的传闻大约在2023年前后引起热议,但多数投资者并不认为作为曾经的日系电视巨头之一的松下会轻易放弃这块版图。不过,近期松下控股宣布将旗下子公司松下电器的主要业务进行拆分重组,家电、空调、照明三大业务各自拆分成独立子公司。

其中,引人深思的是,松下将电视业务标注为“问题业务”,并在后续的采访中暗示可能会出售或退出电视市场。

(图源:松下)

实际上,松下电视的败退并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2016年,松下电器停止自研显示技术,旗下新产品电视面板开始向三星、华星光电等企业采购;2023年,松下退出LCD面板市场。作为一家电视厂商,从自研技术转向采购,在技术层面上就受制于上游企业,这也为其后续的崩溃埋下地雷。

此外,松下电视入不敷出,中国厂商们的冲击也是核心原因之一。日本调查机构BCN发布的2024年本土市场电视销量报告显示,在日本,来自中国的电视品牌销量占比超50%。而本土品牌中,索尼夏普占据主流,松下市占率连年下跌。

无论松下电视最终选择出售或是直接退市,作为曾经的电视市场霸主之一,松下的黯然离场也让人感到遗憾。

70岁高龄的电视巨头,到底走错了哪一步?

松下电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那时的松下(National)推出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正式进军电视市场。60-70年代,日本彩电行业迎来大发展,松下和索尼、东芝日立等公司一起,把日本制造的电视卖到了全世界。在1970年大阪世博会期间,松下展示了一款49英寸的超大屏彩色电视,引起全球热议。毕竟在那个时代,彩电已经是非常时髦的家电,更别提超20英寸的“巨屏”彩电了。

进入80年代,松下在CRT电视上大杀四方,不仅是日本国内销量领头羊,还在欧美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当时松下的CRT电视不仅画质好,设计也相对时尚,加上强大的品牌力,深受全球消费者青睐。直到90年代后期,松下依旧是电视行业的领军品牌。

(图源:CRT database)

而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2000年前后。那时候,电视显示技术分为两个阵营,一是以松下为主导的等离子电视,而索尼、三星等则是站在了液晶电视阵营。从技术上看,等离子电视拥有更高的对比度、更鲜艳的色彩和更高的响应速度,时至今日,等离子显示屏还被应用在FPS射击类竞技游戏的专业训练项目里。

但液晶电视也同样拥有亮点,比如价格便宜、功耗更低、制造成本低等。

2009年松下电视斥巨资6000亿日元收购日立和先锋的等离子电视业务,其中先锋的Kuro技术被应用在松下的新款电视中,该技术被业界公认为等离子电视最强的显示技术。得益于Kuro技术,松下的Viera系列等离子电视至今仍是电视发烧友的最爱。

然而,后面的事情大家也了解了,随着LED背光、节能技术的发展,迅速在市场上占据优势。液晶电视不仅更轻薄,还更省电,最重要的是更便宜。这让主打高端画质的等离子逐渐边缘化。2013年,松下被迫宣布退出等离子业务,转向液晶电视市场。

可2013年的电视市场,早已没有松下的地位。索尼、三星在全球高端市场占据上风,海信、TCL等中国品牌靠着自研技术和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开始在全球市场初露锋芒。就连松下想要试水的OLED电视市场,也有LG这座大山挡在前面。

(图源:松下)

市场数据显示,2018年松下在日本本土电视市场的份额为 16.8%,到2024年已跌至 8.8%,排名跌至第六位。海信在2024年已占据25.4%的市场份额,超过索尼和松下,成为日本市场的新霸主。

松下电视的问题并非纯粹一次两次站错队导致的,一方面,在成为等离子电视市场老大之后,并没有着手开发新的显示技术,这使其在新旧技术交替之际几乎没有技术积累,难以跟上市场发展;另一方面,松下电视没有看到市场的趋势,比如电视用户除了追求画质之外,轻薄、时尚、智能化也是很重要的选购因素,松下在这些部分跟进的都比较缓慢,推出的产品也缺乏竞争力。

电视行业即将迎来大洗牌,自研是唯一出路

回顾松下电视的衰败,其实不难看出技术积累对于电视行业的重要性。在CRT时代,松下凭借多项领先业界的技术稳居行业龙头地位,但技术的迭代从不等人,在进入液晶和MiniLED时代后,这位昔日王者的脚步逐渐跟不上行业的变迁。

2025年的CES,松下推出MiniLED电视Z95B和W95B系列,这些产品的技术进展并不算差,调光区域相比前代提升了2.5倍,某些方面的色彩调校也在努力向高端靠拢,但在MiniLED市场已经深耕多年的厂商面前,只能说是班门弄斧。

2024年,TCL推出的万象分区技术,就在Mini LED控光技术上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彻底解决了传统Mini LED在光晕控制、亮度均匀性上的问题。而在另一个方向上,海信直接绕开了行业原有的路径,凭借RGB三维控色液晶显示技术,摒弃了传统的色彩转换方式,让电视在显示色彩时能够完全跳过二次转换环节,带来了比量子点技术更好的色彩纯度和节能表现。无论是控光的精准度,还是色彩的极致呈现,MiniLED的画质天花板都在过去两年被不断刷新。

(图源:雷科技现场摄制)

面对这样的技术进展,松下的MiniLED电视更像是一种不得不做的跟进,而非真正有竞争力的技术变革。即便是市场反馈来看,消费者对于MiniLED电视的选择也越来越偏向那些真正掌握了底层技术优化能力的品牌。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Mini LED电视市场份额中,三星占39%,海信27%,TCL 26%,而松下的名字甚至未能进入前五。在日本本土市场,海信的表现更是尤为突出,以25.4%的市场份额反超索尼和松下,成为日本消费者的新宠。

这其中最关键的分水岭在于对MiniLED的理解程度不同。许多厂商在Mini LED的早期阶段,仍然将其视作传统液晶电视的进阶版本,仅仅是在背光分区数量上做文章。但当技术真正进入成熟阶段后,行业领先者们很快意识到,仅仅增加分区远远不够,只有从芯片、控光算法、发光材料、色彩管理等多个环节入手,才能让MiniLED真正成为一项颠覆性的显示技术。

例如,TCL的“万象分区”并非单纯增加分区数量,而是在光学解决方案上进行系统性的升级,让每个分区不仅可以独立调光,还能精确控制光线的扩散角度,最大限度减少光晕问题,同时提升画面的层次感。而海信的RGB三维控色,则是直接跳出量子点的框架,从光源层面彻底优化色彩显示方式,让红、绿、蓝三基色光直接参与画面呈现,避免传统MiniLED在色彩转换过程中的损耗问题。这两项技术各有侧重,但都在突破MiniLED显示的传统短板,推动整个行业进入更高的画质标准。

(图源:TCL)

尴尬的是,在MiniLED领域不讨好的松下,在OLED电视市场里也占不到优势。松下近年除了主推液晶与MiniLED电视之外,也还推出了Z95B和Z93A这样的 OLED 电视,试图重新抢占高端市场。但本质上,松下没有OLED面板的技术积累,例如松下Z95B采用的是LG的OLED面板。

过去几年,OLED电视的市场主导权基本掌握在LG、三星和索尼手中。2023年,LG在OLED电视市场的份额超过50%,而三星凭借QD-OLED技术的突破,进一步蚕食高端市场,占据约22%的份额。而松下的OLED电视,即便在欧洲市场仍有一定影响力,但全球出货量早已跌出前五。

综合来看,日本厂商曾经凭借LCD技术击败了美国电视企业,而后又被韩国厂商超越,而今天,全球MiniLED市场的主导权,已经悄然转移到了中国品牌手中。海信、TCL等厂商的持续创新,证明了技术话语权的转移并非偶然,而是产业链整合、研发投入、市场策略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比之下,松下的保守与迟缓,最终让它在这一轮的竞争中彻底掉队。

电视行业从不缺少起落更迭,曾经的王者如今或许已成追随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松下电视缺乏技艺和匠心。从松下电视近两年来不断推出MiniLED、OLED中高端电视产品来看,松下也还在继续坚持在市场上挣扎。然而,在这个强调技术变革速度的时代,仅仅做好产品已经远远不够。

三星和LG之所以能够在OLED领域牢牢占据优势,并不仅仅是因为技术先进,而是它们在供应链整合、市场策略、用户认知等层面的领先布局。而在Mini LED赛道上,中国厂商的崛起同样遵循着类似的逻辑——不是单纯的性价比竞争,而是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深耕的结合。这让松下的坚持,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目前来看,松下似乎也很难再有扭转战局的机会。即便松下的电视业务或许不会彻底退出,但它也不太可能再站回巅峰。它的退场,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失落,更像是日本家电黄金时代落幕的又一个注脚。这同时也给予我们一些警示:只有保持创新,紧抓市场趋势,才能使自己始终保持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