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冲击IPO,燕之屋终于快上市了,然而,最头疼的问题还是…

市场资讯
10 Feb

  来源 镁经

  ////

  曾深陷“毒血燕”风波,重营销、轻研发的燕之屋,终于要上市了。随着上市,有关燕窝的营养价值和功效的质疑再度摆上台前。燕窝的功效问题,它还是说不清。

  作者:郭俊宇

  编辑:王大镁

  设计:岚升   

  燕之屋的“上市梦”,终于要实现了。

  11月19日,厦门燕之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燕之屋)正式通过港交所聆讯,预计12月12日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辗转13年,5次冲击IPO,失败了4次。3年收入45亿的燕之屋,想成为“燕窝第一股”,为何如此艰难?

  上市后,燕之屋也并不能就此高枕无忧,它最头疼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3年卖了45亿,上市为何还这么难?

  为了成为“燕窝第一股”,燕之屋很努力。

  从2011年至2023年,它五次冲击资本市场,在A股与港股之间反复横跳,失败了四次。

  单从业绩来看,燕之屋并不差。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2年,燕之屋的营收分别为13.01亿元、15.07亿元和17.30亿元;毛利分别为5.56亿元、7.27亿元、8.78亿元;利润分别为1.23亿元、1.72亿元、2.06亿元。不光营收颇具规模,毛利率也比较高。

  燕之屋的上市路之所以如此坎坷,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燕窝产品本身。

  2011年,中国燕窝市场正当火热,那年的市场规模从35.6亿元增长至65亿元,增幅高达82.6%。

  同年,成立于1997年的燕之屋第一次赴港上市。据说,它当时连招股书都已经印好了,然而,在筹备上市的关键时刻,它旗下的产品却被曝出亚硝酸盐含量超标,卷入“毒血燕”事件。

  “毒血燕”事件发生后,不仅燕之屋的上市计划搁浅了,整个燕窝行业也遭遇灭顶之灾。国燕委数据显示,中国燕窝行业销售规模从2011年的65亿元下滑至2012年的22亿元,虽然2013年又回升至60.5亿元,但之后四年无明显增长。

  中国燕窝市场规模及增速,图片来自网络

  与此同时,燕之屋的品牌形象也严重受损,全国数百家门店关停到只剩一百多家。之后,燕之屋投入了大量的营销、广告成本,才让燕之屋得以“重获新生”。

  燕之屋CEO李有泉曾对媒体透露,2017年燕之屋在广告宣传方面的投入过亿,2018年广告投入还将以15%的比率增长。2018年燕之屋的净利润也不过6330.66万元。

  2019年,燕之屋第二次赴港上市,但也因为不明原因搁浅。有媒体报道称,第二次IPO失败的原因,或许是燕之屋没有在香港取得经营燕窝的资质。

  两次赴港上市失败后,燕之屋将目光放在了A股。然而,它却低估了燕窝企业在A股上市的难度。

  2021年底,燕之屋披露招股书,准备主板上市,计划募资10.19亿元。然而,2022年9月,燕之屋却在上会前夕突然主动撤回了IPO申报。

  中间的故事是,2022年4月,燕之屋收到了证监会近2万字反馈意见、覆盖经营向的57条追问。例如要求公司说明燕窝营养价值权威出处、是否通过大量广告营销支撑业绩,以及代持和对赌等。

  两个月后,燕之屋又再次递交了上市辅导备案材料,重启A股上市,但一直没有下文。直至今年6月份,燕之屋再次宣布赴港上市。

  燕之屋五次冲击资本市场进程,镁经制图

  在外界看来,燕之屋之所以主动撤回申请,是因为回答不了证监会的问询,无法给出燕窝营养价值的权威证明。

  燕之屋之所以迟迟难以上市,主要也是因为它主营的燕窝产品饱受争议。一方面,燕窝产品的实际功效存疑;另一方面,燕窝企业需要靠巨额的营销费用撬动市场。

  这种不确定性,很难让资本市场安心。好在,港交所似乎并不关心燕窝功效问题,不然它恐怕还是难以上市。

  功效不清的燕窝,难解的困局

  对于燕之屋等燕窝品牌而言,“说不清燕窝功效”、“重营销轻研发”、“巨额营销费用吞噬利润”等,似乎是无解的问题,而根源还是在燕窝产品本身。

  众所周知,燕窝的实际营养价值饱受质疑,这反而给了燕窝品牌们更大的操作空间,让他们可以赋予燕窝不同的“功效”,再通过大量的营销占领消费者心智。

  燕窝产品本身并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而且也没有什么研发空间。从燕之屋的产品结构来看,大部分是纯燕窝产品,贡献了近95%的营收,这类产品顶多就是包装和形态上的创新,或者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比如从干燕窝到燕碗,再到鲜炖燕窝。

  燕之屋的产品构成,图片来自招股书

  比较有趣的是,虽然产品创新不大,但产品功效却一直在“与时俱进”。

  清朝的时候,因肺痨盛行,于是燕窝便可“止咳化痰”;到了现代,人们的容貌焦虑越来越严重,于是,燕窝便可“美容养颜”;二胎放开后,燕窝产品又有了增强孕妇身体免疫力、改善孕吐的作用。如今,燕窝又成年轻人的养生“圣品”。

  实际营养价值饱受质疑的燕窝,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时代需要什么,它便能补什么”的“万能补品”。

  要让目标消费者相信这些“功效”,自然少不了营销投入。

  燕之屋每年在营销上投入了巨额资金。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3年前五个月,燕之屋的营销费用分别为3.08亿元、3.17亿元、3.99亿元、5.03亿元、2.08亿元;分别占同期总营收的32.4%、24.4%、26.5%、29.1%及26.6%;其中,广告及推广费用占总营销费用的比重最大,分别为74.3%、67.4%、64.8%及60.0%。

  相比之下,该公司的研发投入却少得可怜。同期燕之屋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874.2万元、1767.9万元、1898.2万元、2432万元和960万元。

  也就是说,2019年至2023年前5个月,燕之屋的营销费用分别是研发费用的16.47倍、17.95倍、22.54倍、20.74倍、21.72倍。

  燕之屋的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图片来自招股书

  巨额的营销费用导致了一种尴尬的局面:高毛利、售价高昂的燕之屋,净利润却不高。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2年以及2023年前5月,燕之屋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3亿元、1.72亿元、2.06亿元及1亿元。

  十多年来,燕之屋陆续签约过刘嘉玲、林志玲、赵丽颖等一线明星大咖为代言人,通过宣传片、短视频、海报等形式,发挥明星效应,提升品牌影响力,也是为了占领消费者心智。

  燕之屋需要不断地宣传某种功效,才能占领消费者心智。例如2021年5月,燕之屋的碗燕广告打出了“听说怀孕吃燕窝比较好”等宣传语。

  据《中国网财经》报道,多个电商平台上的“燕之屋旗舰店”的工作人员表示,其燕窝系列产品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改善孕吐,甚至还能帮助孕妇生出白白胖胖的宝宝等;老年人长期食用还能提高免疫力,调理肠胃等。

  燕窝是否真的具备这些功效?

  用“信则有,不信则无”这句话来概括或许再适合不过了。有消费者调侃道,燕窝的真正作用其实是缓解消费者的焦虑心理,强大的心理暗示作用才是燕窝产品最大的“功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燕窝那无法确定的功效和营养价值,也让燕窝品牌们很头疼。因为“说不清的功效”使消费心智难以真正确立、夯实,导致品牌方必须不断投入大量的资金抢占消费者心智,这也是燕窝品牌都逃不过重金营销的原因。

  即便上市了,燕之屋依然说不清燕窝的功效,也无法摆脱营销困局。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会买账吗?

  400亿市场已冷,燕之屋能否讲出新故事?

  即便成为了“燕窝第一股”,燕之屋恐怕也无法高枕无忧。

  迟迟无法上市的燕之屋,恐怕已经错过了燕窝行业的黄金发展时期。据国燕委发布的《2020燕窝行业白皮书》,2013年-2020年,我国燕窝市场规模从60亿元飙升至4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3%。

  近几年,燕窝赛道已经逐渐冷却了。燕之屋的招股书中披露了一项数据,2022年,中国纯燕窝市场的规模为399亿人民币,这意味着燕窝市场的增长已经停滞。

  燕之屋虽是行业龙头,但优势并不明显。已经成立26年的燕之屋,2022年的市场份额仅为5.8%,并不算高。重金营销并没有帮助燕之屋建立起足够深的护城河。近年来,小仙炖、燕之初、燕小厨等一众品牌纷纷入局并迅速成长,不断瓜分着燕窝赛道的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400亿的燕窝市场里,可能还存在不少泡沫。据“36氪”报道,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燕窝品牌的过度营销夸大了实际的市场需求,价格高昂的燕窝并不具备成为大众消费品的基础。

  在投资人士看来,燕之屋的品牌和收益表现并不突出,竞争仍以营销和价格策略为主,投资者对这类企业并不太感兴趣。这意味着,上市之后的燕之屋,或许需要讲出新的故事,才能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从过去20多年燕窝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燕窝市场的扩容主要依靠产品迭代来推动。例如即食燕窝替代了干燕窝,电商和冷链物流兴起后,鲜炖燕窝的出现又让行业规模再次增长。

  然而,近两年燕之屋在纯燕窝产品上缺乏创新,于是便开始开发燕窝衍生品和子品牌。2022年,燕之屋先后推出燕窝红参精华饮、代餐燕窝粥以及护肤品牌燕宝诗。

  目前为止,燕宝诗推出了燕窝肽冻干面膜、冻干絮精华液等产品,并将“燕窝肽”作为宣传重点。2022年1月,燕之屋还成立了燕窝肽研究中心,足见它对该成分的重视程度。

  新品牌似乎还是在走老路,其核心成分“燕窝肽”,功效缺乏科研结果支撑。2017年,该成分才出现在一些胶原蛋白饮品牌的宣传内容当中。

  按照这些品牌的解释,“燕窝肽”其实就是燕窝水解产生的细小分子,或者叫“小分子糖蛋白肽”。这跟当年将“唾液酸”叫做“燕窝酸”的做法如出一辙。

  此前,也有一些燕窝品牌推出了含“燕窝肽”成分的即食燕窝,但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市场反响,这意味着该成分本身或许并没有多么神奇的功效。

  燕之屋要靠“燕窝肽”讲出新的故事,恐怕还是少不了营销上的重金投入。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江钰涵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