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带来了革命性的效率提升,正重构所有行业,长城汽车全面拥抱‘AI文明’时代,正在成为一家全球化的AI科技公司。”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走进长城汽车,与长城汽车CTO(首席技术官)吴会肖深度交流。交流中,吴会肖分享了长城汽车技术战略目标,在智能化方面的进展,以及对端到端、大模型、AI智能体等热点技术的看法。
记者了解到,为实现这一目标,长城汽车每年投入超百亿元研发经费,预计到2025年累积投入过千亿元。
有“技术铁娘子”之称的吴会肖自2005年加入长城汽车已工作了整20年,20年间,吴会肖做过内外饰开发、供应商质量管理、市场研究、产品企划、商品战略、智能化等工作。2024年,吴会肖从幕后走向前台,成为执掌15000多人团队的、长城汽车技术中心最高负责人。
不惧挑战的“技术铁娘子”
“过去20年间,非常幸运在不同岗位工作。深刻地理解了汽车产业的复杂性,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变化。回顾过去每次岗位变动,我总是很高兴可以从事一个新的领域。当然,进入新领域确实有很多挑战,但我心里的信念就是‘和团队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采访开始,吴会肖就坦言自己进入新工作领域时的心态。
这种不惧挑战的心态帮助吴会肖克服了一个个困难。2024年,在吴会肖及团队的努力下,搭载长城汽车最新智能驾驶技术的全新蓝山车型在重庆、成都、保定、深圳成功进行全程NOA(Navigation on Autopilot,智慧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直播测试。2024年11月,基于超900万公里的实车测试、超5000万公里的仿真测试和多次迭代,长城汽车全场景NOA实现全国“开城”。
实际上,这位长城汽车“技术铁娘子”接手智能化工作刚3年有余。2021年,魏牌搭载的新一代座舱系统出现了黑屏、卡顿等车企都曾出现过的问题,那时吴会肖“临危受命”接手开发Coffee OS 3。这一长城汽车全栈自研的第三代智慧空间系统在2024年6月发布后斩获好评无数。
解决完“智舱”问题,接着就智驾“进城”课题。据吴会肖透露,长城汽车几场智驾直播背后,她和团队“通宵达旦”忙了4个半月,搞定整套智驾方案。“这个时间其实非常紧张,考虑到我们要把硬件集成到新车上,因此需要先把样车做出来,然后采集数据,实现数据闭环,接着再完成算法架构的重新调整。”
当被问及长城汽车NOA“进城”速度落后小鹏、华为问界、理想等车企时,吴会肖告诉记者:“技术变革期,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到一个点上才能真正突破。我们对外说得少,可能跟产品落地晚有关系,长城汽车投入多,一投就是整个产业链。”
记者从吴会肖处了解到,长城汽车内部产品交付需要经过质量部门“严格审查”。“上市之前,质量部门则深度介入,他们出人,随机选城市、路线,包括高速、城市等路况,然后把市面上有NOA功能的车型都聚集在一起,升级到最新版本去做比对确认。”
另有长城汽车高层分享:“长城汽车不仅关注技术的落地,更重视用户的接受程度与实际反馈,以此确保每一步走得稳健扎实。”
吴会肖告诉记者,下一阶段,长城汽车将继续在智能驾驶方面发力,并基于同一套成本体系和算法模型,开发智驾,既要提升性能和功能,又要降低成本,并把这些技术落地到哈弗、坦克、欧拉、魏牌、长城汽车炮等品牌车型上。
从软件到AI定义汽车
“AI将在智能驾驶从L2+级向L5级进阶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行业共识,因此有车企喊出“All in AI”。长城汽车也正在积极地拥抱AI技术。
“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汽车行业拐点,汽车行业由软件定义汽车进入‘AI定义汽车’。”吴会肖称。记者了解到,长城汽车基于数据、算力、算法三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的AI能力底座。
数据方面,长城汽车搭建了完整的数据闭环和数据处理体系,围绕数据开发平台、数据标注平台,形成将“数据”转化为“知识”的技术链路;算法层面,以长城汽车自有算法能力为基础,形成了以语音算法、视觉算法、推荐算法以及AI大模型为核心的AI技术底座;算力层面,长城汽车建立了超算中心,以支撑AI技术的持续开发。
吴会肖介绍,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智能驾驶和智慧空间的AI范式日渐趋同。因此,长城汽车提出了关于AI发展的新思路,即空间语言智能体大模型ASL(Agent of Space & Language)。
据悉,在ASL阶段,车辆可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处理和智能决策,能真正独立根据目的地特点、乘客的需求和偏好,以及沿途的交通和环境信息,量身定制独一无二的体验,让智能汽车成为一辆真正的AI智能体。
“强大的ASL必然是建立在更强大的基础模型之上。”吴会肖透露,“一方面,长城汽车正在不断加快智驾端到端大模型的进化;另一方面,长城汽车也在加快其他各类垂域大模型的开发,探索更多的AI Agent的可能性。”
“端到端”进展受到瞩目。吴会肖介绍,现阶段无论是智能驾驶还是智能座舱,在技术角度谈论大模型的时候,实际上具体的功能还是由很多小模型来组合实现的。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功能体验的割裂感。吴会肖举例:“比如说,我们检测到要经过城市的繁忙路段了,就希望能从智能混动切换到纯电优先,那这个时候实际上是需要综合考虑路面信息、导航信息,把这些信息和智驾的信息结合起来。”
在吴会肖看来,真正的智能车应该无缝集成所有场景。“长城汽车希望,把‘智驾’、‘智舱’、底盘的信息更加无缝地融合到一起,让一体化的模型能整体性地做出综合判断。其实也就是,更接近人做决策的模式。”
吴会肖强调:“ASL是一个更大的架构想法,我们希望基于此,未来在安全驾驶、能耗等方面的进一步优化上得到很好的方向。”
如何在AI时代突围?
进入“AI定义汽车”时代,如何将AI大模型与智能驾驶相结合成为一众车企的课题?
“以往的智能驾驶理念是教‘机器’怎么开车,将复杂驾驶任务拆分为机器可以理解的单一任务。而AI大模型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如果我们将有完整‘认知’能力的大模型看做一个‘成年人’,实现从‘教机器开车’到‘教AI开车’的转变,这是否是未来基于大模型的智能驾驶?长城汽车对此将不断探索并充满期待。”吴会肖表示。
AI时代,长城汽车要如何在一众竞争对手中突围?吴会肖谈道三个关键要素:市场、人才 、AI基因。
吴会肖表示:“要感谢中国有非常旺盛的市场。长城汽车是一家以用户为中心的民营企业,只要市场有旺盛的需求,就可以找到活下来的方法。中国在互联网、在AI领域有非常多的高质量人才,这些人才进入中国汽车行业,是我们(智能驾驶)走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前提。”
吴会肖特别提到,传统车企要为AI技术人才创造成长的环境。“在智能化领域,由于开发周期、系统复杂性和可靠性等因素的影响,人工智能、互联网、消费电子这些行业是要走得快一些。这种基于数字文明产生的文化具有平等、自由、快速迭代、创新的特点,这和从机械文明或者工业文明成长起来的汽车文化追求长周期、高可靠、0缺陷是很不同的,两者需要做融合的。”
与外界对长城汽车“传统”印象不同,吴会肖强调,长城汽车是一家具有AI基因的车企。“长城汽车有非常强的‘技术基因’。十几年前,我们就在研究大数据、智能驾驶。”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也曾在一场发布会上透露,早在10年前,长城汽车就开始不遗余力地将资金投向了智能化研发,从一个小小的研发部门发展成独立的智能化研发平台。
而在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长城汽车不惜重金投入智能驾驶系统、座舱系统等核心技术。据长城汽车披露的数据,目前该公司在全球拥有超15000名工程师,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此外,2023年全年,长城汽车在智能化研发上投入高达26.8亿元。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