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诺辉健康(06606)的股东特别大会上,创始人朱叶青以79.89%的高票支持率被正式罢免执行董事职务,这场持续数月的“内斗”终以创始人的出局落幕。
这场投票背后,是公司停牌近一年、财务造假指控悬而未决的危机,以及资本方与创始团队间的信任撕裂。
从“癌症早筛第一股”到停牌泥潭
诺辉健康的故事始于2015年,四位北京大学校友朱叶青、陈一友、吕宁与姚纳新共同创立了这家专注于癌症居家早筛的生物科技公司。凭借结直肠癌筛查产品“常卫清”拿下中国首个癌症早筛注册证,诺辉健康于2021年2月登陆港交所,首日市值突破300亿港元,成为行业标杆。
然而,资本市场的风光仅维持了两年。
2023年8月,有财经媒体指控诺辉健康通过“压货”虚增收入,其2022年实际销售额仅7695万元,与公布的7.65亿元相差近10倍。报告直指公司通过将未售出产品计入应收账款,待过期后转为收入,营造虚假繁荣,形同“庞氏骗局”。
尽管诺辉健康迅速否认指控,称报告“失实且误导”,但审计机构德勤的介入让事态升级。2024年3月,德勤对销售真实性提出质疑,公司随即停牌并启动独立调查。随后,核数师德勤辞任、CFO高煜离职,公司陷入财报难产、高层动荡的恶性循环。
朱叶青的“激进”与“坠落”
朱叶青的职业生涯充满光环:北大生化专业、GE金融集团亚太区董事总经理、诺辉健康联合创始人兼CEO。他主导了公司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全链条,以“激进”的营销策略推动公司营收从2019年的0.58亿元飙升至2023年上半年的8.21亿元。
然而,这种激进风格在危机中成为双刃剑。上述财经媒体指控的“压货”模式,被认为与朱叶青的渠道扩张策略直接相关。2022年,公司应收账款同比激增336.8%至5.84亿元,远超营收增速,经销商库存积压问题浮出水面。截至2023年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已达10.17亿元,较2022年增长74.14%。
2024年12月30日,朱叶青以“个人健康原因”辞任CEO及董事会主席,但董事会公告直言其“管理风格与董事会存在重大差异”,并迅速发起罢免动议。市场认为,这是资本方对财务造假责任的切割——朱叶青作为核心决策者,难辞其咎。
辞任后的朱叶青未公开发表言论,个人视频号从“诺辉老朱”更名为“忧时世但忧人”,个性签名显示:“世难,而书酒以用之”。企查查显示,2024年12月27日,诺辉健康的法人已从朱叶青变更为陈一友(Yiyou Chen)。
财务数据迷雾与资本逃离
《财中社》发现,诺辉健康的财务矛盾集中于营收与渠道的背离以及费用畸高。
疫情期间,公立医院体检量锐减,但公司声称产品销量逆势暴涨。2022年“双11”宣称销售额6000万元,实际仅3000万元;2023年“618”宣称销售620万盒产品,但年产能仅500万盒。
2018-2022年,公司的销售及市场开支从2600万元增至5.55亿元,行政费用从4597万元增至1.6亿元。据报,内部员工曾爆料公司为虚增回检量,鼓励员工重复提交样本并报销费用。
2024年3月28日停牌后,机构纷纷下调估值。嘉实基金、银华基金将股价从停牌前的14.14港元砍至约6.6港元,跌幅超50%。
值得注意的是,若公司18个月内未复牌,港交所可能强制退市。
朱叶青的罢免或为诺辉健康“断臂求生”之举。新任董事会主席姚纳新被寄予厚望,其履历涵盖阿里美国业务负责人、聚光科技创始人,兼具技术与管理背景。然而眼下,诺辉健康面临复牌压力。公司需满足港交所对财报、内控的整改要求,但调查进度迟缓,2023年年报至今未发布。
(文章来源:财中社)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