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VS比亚迪:2025,拳拳到肉

36氪
17 Feb

文 | 韩永昌 编辑 | 张博文

2025一开年,比亚迪与吉利就已经拳拳到肉。

比亚迪在2月10日召开智能化发布会,宣布全系车型都将搭载高阶智驾,连7万元的海鸥也要搭载天神之眼 C,支持高速NOA和自动泊车。

比亚迪的智驾车型掀起了新一轮的购车热潮。36氪走访了多家比亚迪4S店,有门店周末一天接待超过40波客户,是年前客流的两倍。

更有销售坦言,“智驾版本的试驾车到店之后,周六一天没进过店,全程在路上试驾,一个接着一个,试驾过后的订单转化率能有6-7成。”

在比亚迪强大的智驾号召力之下,吉利也不甘示弱,迅速打出了反击牌——低价新车。

吉利银河三天之内上市了两款新车,矛头直指比亚迪秦宋两系车型。银河L6 EM-i起售价7.98万元,与秦PLUS DM-i智驾版同价,L7 EM-i起售价11.58万元,比宋PLUS DM-i智驾版便宜2万。

银河没有智驾,但L6/L7 EM-i凭借通风加热的按摩座椅、更大的屏幕、8155芯片座舱等“高配低价”策略,来进攻比亚迪的基本盘。

这是一场激烈又极具反差感的较量,曾经对智驾并不感冒的比亚迪已经在用技术平权来重构市场规则,甚至重新定义智驾的价值;而2021年就开始组建团队进行智驾自研并扶持了多个智驾供应商的吉利,仍在极力宣传新车的彩电与大沙发。

比亚迪和吉利在赌,2025年,消费者到底会为智驾买单,还是为低价买单。

“ 银河新车产品力十足,但竞争逻辑变了 ”

吉利银河的两款新车产品力非常强,在10-15万元这个价格区间,银河选择用最直观的彩电与沙发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银河L6 EM-i 起售价7.98万元,与秦PLUS 智驾版相同,全系标配的14.6英寸的中控屏,让新车一眼看去比秦PLUS更有料。

除了最低配版本以外,L6 EM-i还配备了主驾的座椅通风,加热和按摩功能,这在10万元的车型上是很难见到的配置,也是新车的宣传重点。

银河L7 EM-i起售价11.58万元,在彩电和沙发上的配置更加不遗余力。

对比来看,宋PLUS DM-i智驾版的起售价是13.58万元,同样价格的银河 EM-i 探索+版,搭载了13.2英寸的中控屏和16.2英寸的副驾娱乐屏。

不仅如此,探索+版还有带腿托的女王座椅,前排座椅加热通风按摩一应俱全。彩电和沙发的配置已经直追20万元级的车型。

虽然没有智驾,但银河L7 EM-i探索+版也有L2级的辅助驾驶功能。也就是说,除了高速NOA和自动泊车以外,宋PLUS DM-i智驾版有的配置,银河L7 EM-i都有,宋PLUS DM-i智驾版同价位没有的彩电大沙发,银河L7 EM-i也有。

银河的两款新车在对标比亚迪秦宋两系车型上,可谓是做足了功课。

除了这些一眼就能看到的配置以外,在驾驶体验上,银河L6/L7 EM-i从之前的1.5T的3档DHT变成1.5L的单档DHT。

吉利的这种设计转变,让成本更低,也优化了驾驶过程中换挡的顿挫感,提升了平顺性,虽然加速性能变弱,但更加省油,日常出行完全够用。EM-i可以说是专门为了对标比亚迪第五代DM系统而生。

L6/L7 EM-i两款新车都是前麦弗逊,后双叉臂的独立悬挂,36氪对两款车型都进行了试驾体验,L6 EM-i的滤震确实比秦PLUS要出色一点点,过弯也很稳定,但与秦L相比,驾驶感并没有很明显的差距。

其实,价位在10万元的电动汽车,不管是吉利银河、还是比亚迪,驾驶体验上都没有太多可以挑剔的地方,如果不是特意去感受,基本没有太大差别。

银河的两款新车性价比都非常高,且价格更低,配置更出色。吉利在用比亚迪的逻辑,来与比亚迪竞争。但可惜,吉利在酝酿出牌之时,比亚迪已经将牌桌掀了。

电动汽车行业,龙头企业向来有制定规则和玩法的能力,曾经特斯拉如此,如今比亚迪也是一样。

2023与2023年,比亚迪用冠军版、荣耀版的低价席卷市场,车企无不效仿,将新车价格越做越低。整个车市在过去两年,一直在被低价洗刷。评判一辆好车的第一标准,就是价格,价格不到位,配置全白费。

2025年的竞争逻辑,显然已经被比亚迪拖到了智驾标配的竞赛之中,智驾将成为这一年决定车企销量极其关键的因素。

吉利银河在过去一年,以及今年1月份都创造了非常出色的成绩,单月销量甚至超过9万辆,但新一年的竞争,没有智驾已经不合时宜。

诚然,智驾目前并不是10-15万元区间的消费者购车的主要选择因素,因为绝大多数消费者没体验过智驾,绝大多数10-15万元的车也不带智驾功能。

但是比亚迪高速NOA和自动泊车的标配,将智驾已经拉到了全民普及的程度。36氪试驾了秦L的高速NOA功能,不管是上下匝道,还是行进间的变道,都非常流畅。

天神之眼 C 带来的泊车能力也非常丝滑,日常车位的泊入要比新手司机强太多,已经可以覆盖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泊车需求。

当比亚迪全系标配智驾,再加上小鹏、问界、理想等品牌的助力,2025年,中国市场上配备智驾功能的新车,将指数级激增。

银河的低价高配能固守一时,但数月乃至一年之后,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体验过智驾以后,智驾可能会成为购车的必选项,没有智驾的新车,总会在市场上站不住脚。

“ 补齐智驾,拓展门店,才能扩大竞争优势 ”

2025年注定是智能化下半场的转折年。长安要在10万元的车型上配激光雷达、比亚迪将高速NOA和自动泊车下放到7万元级、多次不客气的奇瑞,在这一年也有十几款高阶智驾车型上市。

1月份国内销量重新登顶的吉利自然也不甘落后,市场有消息称其将在3月初召开AI智能化战略发布会。

吉利的新能源车型势必也要全系搭载智驾,极氪、领克等中高端品牌自不必说,作为销量基本盘的银河才是智驾普及的重中之重。

银河品牌如今的彩电大沙发配置,要是再加上高速NOA和自动泊车能力,在10-15万元的价格区间几乎可以所向披靡,即便面对比亚迪,也丝毫没有短板。

但这又可能出现一个问题,银河品牌已经有三档DHT车型与EM-i车型同时在售,如果智驾版车型在年内上市,极有可能会复现极氪的“三代同堂”现象。

如果上市过晚,银河不仅会落后于比亚迪,还会落后于其他品牌。显然奇瑞、长安等品牌今年都会将智驾下放,15万元的智驾车型会层出不穷。银河辛苦建立起来的销量竞争优势,可能会因为没有智驾而大大削减。

因此,何时补齐智驾能力,是银河需要斟酌的一个问题。但比亚迪的技术发展不会停滞。银河品牌乃至其他车企的智驾车型上市越晚,比亚迪扩大竞争优势的时间窗口越长。

当比亚迪对激光雷达等智驾关键零部件的自研有所成效后,智驾的成本还会下降。届时,竞争可能会从智驾普及,重新回到了智驾低价的逻辑。

如今汽车行业的竞争就是这样,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在智驾的表现上,也是如此。智能驾驶要靠数据来迭代,只有庞大的数据支撑,才能“越开越好用”。这是比亚迪的长处。

若比亚迪2025年可以达成500万辆的目标,旗下车型50%配备智驾功能,市场上也将出现250万辆搭载智驾的车型,这是2024年问界、理想、小鹏三家公司销量之和的两倍还要多。

即便搭载天神之眼 C 的车型,在初期的智驾能力不能让消费者百分百满意,但在如此大规模的销量之下,比亚迪的智驾能力将飞速成长。要知道,天神之眼 C 所搭载的Orin N芯片,是可以做到城市领航的。

如果吉利不在10-15万元级上快速追赶,很有可能当比亚迪已经“好用并安全”,银河才步入“凑合能用”的阶段。

除了智驾以外,吉利银河还有一个不小的问题。36氪在走访过程中发现,银河的销售网络并不清晰。

目前银河分为A网和B网,A网在售车型主要包含银河E8,银河E5,银河L7,银河L6等,B网在售车型则主要是星舰7和星愿等。

两网除了在售车型完全不同,不管是在银河的线上官网,还是线下门店的招牌,都没有明显的区分。这导致消费者经常会跑错门店。

消费者想要在银河线下门店看车,可选择的门店与比亚迪相比本就不多,如果没有提前分辨A网和B网,很有可能会空跑一趟,这导致消费者选购的便利性远不如比亚迪。

销售网络是车企触及消费者的第一线,王朝网之所以能够成为比亚迪的销量支柱,与其号称“宇宙第一大销售网”的门店数量直接相关。

比亚迪在2024年就已经致力于将销售网络铺设到县一级别,银河想要与之竞争,除了产品出色以外,要补的课还有不少。

当然,对吉利银河而言,当务之急仍是智驾的跟进,否则其辛苦构建的性价比优势很有可能被技术代差所吞噬。就像王传福所说,未来2-3年,没有高阶智驾的车将成为少数派。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