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要被卖了?

格隆汇
26 Feb

蜜雪冰城港股上市,冻结超过1.6万亿港元的打新资金,创下了港股IPO新纪录。美团因持股蜜雪、宇树机器人等大量股权,单日大涨超过10%。而星巴克在中国却要沦落到被卖掉的境地了。

近日,据路透社消息,星巴克中国出售的情况又有了新进展,其潜在买家已经开始浮现,除了此前一度传出的华润控股,这次的名单又被拉长,加上了KKR、方源资本、PAG以及美团。不过也有消息称,作为股权出售计划的一部分,星巴克可能更倾向于与战略合作伙伴达成特许经营协议。“如果达成特许经营协议,星巴克中国的估值将超过10亿美元。”

不过这个估值我认为看看就好,不必当真。因为看起来,整起交易依然处于多方博弈中,但市场已经给出了积极反应,截止发稿前,星巴克股票出现了小幅上涨。

消息传出的同一天,星巴克全球裁员1100名的负面消息也蔓延开来,尽管中国区发言人表示裁员不会涉及到中国市场,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其前景的消极预判。

毫无疑问,2025年,星巴克有一场硬仗要打,尤其是在中国市场。


估值超10亿美元

半年内三次深陷卖身传闻


据知情人士透露,自2024 年下半年以来,星巴克一直在与多家私募股权公司和企业,就其中国业务的战略选择进行非正式谈判。

而星巴克中国卖身最早被外界所知是在去年8月,当时,业内曾传出华润控股有意与星巴克寻求合作的消息。

华润控股是当前太平洋咖啡的所有者,不过目前,太平洋咖啡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也早已今非昔比,仅有不到200家门店。

此外,华润控股经营着华润啤酒、怡宝等饮品,在零售行业有着丰富经验,同时,华润置业旗下的万象城也能够成为星巴克提供门店支撑。

不久后的11月,卖身消息再次传来,有市场消息称星巴克正研究中国业务的各种选择,包括出售股权的可能性,而星巴克已非正式地评估了潜在投资者的兴趣,其中包括中国国内的私募股权公司。

当时的一个信息增量是,星巴克面临着激进投资者埃利奥特投资管理公司的压力,后者希望星巴克重新审视其中国业务。

对此,星巴克发言人在一份给媒体的声明中表示:“我们全心全意致力于我们的业务和合作伙伴,以及在中国市场发展。我们正努力寻找最佳的增长道路,其中包括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业内看来,这份声明相当于变相承认了星巴克中国的出售计划。

紧接着,在今年1月,星巴克新掌舵者布莱恩·尼科尔 (Brian Niccol)被曝首次访问中国,此前在去年10月,他表示正在努力更好地了解该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并指出竞争环境似乎“极端”,宏观环境“艰难”。

在他看来,星巴克需要弄清楚如何在市场上扩张,并正在继续探索可能对其长期有帮助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今年2月14日,尼科尔还对外表示,公司正考虑在中东和中国进行大规模扩张。对于中国市场,他说,“这个市场对我们来说将继续增长。现在,我们在中国有超过7000家门店。未来,我们在中国还会开设数千家门店。”。

而现在,星巴克在中国的战略似乎更清晰了,有消息人士指出,作为股权出售计划的一部分,星巴克可能更愿意与战略合作伙伴达成特许经营协议,他们补充说,在特许经营协议中,星巴克中国的估值将超过10亿美元。

这种倾向也表明,星巴克既想在中国市场断尾求生,又不愿完全放弃这个全球第二大市场。


数年稳坐中国市场头把交椅


1999 年,星巴克在北京国贸开设了其在中国市场的第一家门店,当时茶饮占据主导地位,咖啡文化完全缺位。不过,这并不妨碍它在这里迅速建立起新兴市场,进而在这里迎来了多年的甜蜜期。

2010年起,星巴克开始加速在中国市场扩张,门店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其在2014年已经占据了中国连锁咖啡市场近50%的份额,成为市场领导者。

至2019年,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已超过4000家,覆盖全国50多个城市。在此期间,星巴克不仅继续深耕一线城市市场,还逐步向二三线城市扩展。

进入2020年后,星巴克加快了新零售和数字化转型的步伐,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推出移动支付、在线订购和外卖服务。此外,星巴克还通过收购中国华东地区合作伙伴的统一超商股份,进一步巩固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力。

在此期间,星巴克稳坐中国咖啡行业的头把交椅,中国也成为其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如今,星巴克门店总数超过五分之一都在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在疫情期间,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仍就保持了增长势头,转变发生在2023年。这一年,星巴克不仅丢掉了中国第一大咖啡品牌的宝座,还在“价格战”冲击下开始流失客户。

与此同时,国潮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开始放弃外国品牌,转向投入了国产品牌的怀抱,失去年轻消费者,在任何市场都是大忌,这也加速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的下滑。

更重要的是,在消费降级的背景下,星巴克的数十家竞争对手每周都会推出新口味的茶和咖啡,价格更低,竞争更激烈。

相反,星巴克在中国门店提供更多以美国为中心的饮品,比如南瓜香料拿铁。而且此前星巴克前首席执行官霍华德·舒尔茨坚称,星巴克不会在中国打价格战。

不过,星巴克还是忍不住向竞争对手学习,大搞促销并发放优惠券,还向下沉市场发力。在2025财年第一季度,星巴克表示在中国新增了近100家门店。

这些动作似乎没有奏效,新财季其在中国的销售额实际上比上一季度下降了6%。目前瑞幸在中国的收入已超过星巴克,它的门店数量几乎是星巴克的三倍,平均每小时开一家新店。

面对全球第二大市场的失守,星巴克也进行了一系列自救,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区领导层。

去年9月底,星巴克宣布刘文娟改任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原中国区CEO王静瑛计划退休。要知道, 王静瑛2000年就加入了星巴克中国,并于2011年开始担任星巴克中国区领导层,在职期间,带领星巴克一路开疆拓土,达到了如今的市场地位。

而其接任者刘文娟也已在星巴克供职12年之久,她最突出的成绩在于带领团队让星巴克的数字创新业务从无到有,贡献了近一半的中国销售额。

除此之外,据《晚点 LatePost》报道,星巴克中国首次设立了CGO(首席增长官)职位,并任命杨振为公司首位CGO。

公开资料显示,杨振原为数字化营销领域公司特赞总裁、合伙人。去年1月,杨振加入集度汽车,担任用户发展部门负责人。

另上述报道中指出,CGO还要负责产品研发、推出新品,以年轻用户为目标客群,实现从研发、经营到营销的数字化。从这职责范围设置上足以窥见星巴克中国市场增长之迫切。


新CEO带来的传统解法


当然,星巴克中国在市场上的疲软可能是其被出售的最直接原因。

但让人相信这一事件真实性的关键还在于星巴克的CEO尼科尔,他从去年9月担任该职务,是星巴克两年内的第四任CEO。

在尼科尔身上有两个明显的标签,首先就是他的高薪资待遇,包括股票期权在内高达1.17 亿美元,据说这是美国企业界最高的薪酬待遇之一,他在四个月内赚的钱几乎相当于其前任六年来的薪水,更不用说这份优厚的待遇还允许他在加州的家里办公,公司还随时有一架飞机供他往返。

其次,他在美股被誉为“救火队长”,曾带领多个品牌走出危机,包括在Chipotle带领公司走出食品危机,甚至股价上涨了近800%,进而成为全球市值第三的连锁餐饮巨头。

另有消息指出,尼科尔上任后有两个任务:帮助星巴克在咖啡市场重新站稳脚跟和找到在中国的解决方案。

于是,他很快推出了四管齐下的“重返星巴克”转型战略。新战略的重点是照顾顾客、做好“早晨准备”、重新将星巴克打造为社区咖啡馆以及更好地讲述它的故事,还有就是就星巴克中国业务,密切接受接盘者。

为何说尼科尔是星巴克中国出售一事的关键,这离不开他的背景。

尼科尔曾在塔可钟(Taco Bell)和必胜客(Pizza Hut)的母公司百胜餐饮集团(Yum! Brands)担任领导职位,在其任期内,百胜餐饮曾成功推动中国业务(后来为“百胜中国”)独立拆分,并最终上市。

后来加入Chipotle,自2018年担任Chipotle的CEO以来,他带领这家连锁墨西哥餐厅进行大规模转型,帮助公司摆脱了大肠杆菌危机,并将其重新定位为以烹饪和美食为导向的快速休闲餐厅帝国。

因此他对快餐业并不陌生。也正是这样的履历,让外界一度相信,星巴克把出售中国业务的心思摆在了明面上。

更何况,近期百胜中国还提到,自2016年底分拆上市以来,其对股东的总回报已达30亿美元,在未来三年内至少再回馈股东30亿美元,其中,2024年计划回馈15亿美元。

在现在的形势之下,如此高的回报确实让人垂涎。

另一个佐证是春华资本的创始人、百胜中国非执行董事长胡祖六曾表示:“星巴克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品牌,他们没有理由不能在未来取得成功。但是,他们确实需要做出改变。”

现在看来,改变正在发生。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