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万点研究
文/曦一
编辑/渔夫
来源/万点研究
近期,创业板IPO企业宏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宏工科技”)获得批文,距离上市更进一步。
注册稿显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基于完备的核心技术储备和不同领域的行业应用经验,宏工科技已成为物料自动化处理产线及设备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不过,宏工科技2024年12月10日签署的注册稿显示,公司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预计下滑30.49%,归母净利润预计下滑29.49%。如2024年公司应收账款回款情况不及预期、一年以上库龄发出商品金额持续增加,则2024年业绩将进一步下滑。
另外,宏工科技在信披质量、研发人员、募投项目等方面均有看点,其中信披质量有些堪忧。
营业收入预计下滑3成
宏工科技主要从事自动化处理产线及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主要产品为物料自动化处理产线及设备,用于实现流程型工业中物理形态为粉料、粒料、液料及浆料等物料的处理。根据客户的生产工艺,物料自动化产线用于满足投料、配料计量、输送、搅拌、混合、粉碎研磨、干燥、包装等多项工艺需求。
锂电池为宏工科技最主要的下游应用领域。在此背景下,2021年至2023年,宏工科技第一大客户均为宁德时代,相关金额分别为1.05亿元、5.46亿元、6.22亿元,占宏工科技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8.05% 、25.06%、19.44%。
整体来看,随着与头部客户合作项目不断增加,宏工科技2021年至2023年营业收入连续增长,分别为5.79亿元、21.78亿元、31.98亿元。
不过,这种情况在2024年发生了改变。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不完全统计,2024年中国锂电池及主要材料、钠电池及正负极材料、固态电池共规划投资约4960亿元,同比下降64%。高工产业研究院预计,2025年锂电池及材料企业扩张仍会趋于谨慎。
高工锂电研报指出,当前锂电池产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在下行周期盲目扩大资本性支出,不利于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
据中国经营报2025年1月名为《锂电市场竞争加剧 数百亿投资项目生变》报道,真锂研究院创始人墨柯向记者表示,“我们的锂电产能是为全球市场准备的。然而,当下的国际形势似乎与我们的设想有些违背,这也导致了国内锂电行业的竞争加剧。这要求我们更多地在国内市场消化这部分产能,但国内的消化能力并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产能规模。”
因下游领域扩产节奏放缓,宏工科技营业收入出现下滑。宏工科技在2024年12月10日签署的注册稿中预计,其2024年营业收入为22.23亿元,同比下降30.49%;其归母净利润为2.22亿元,同比下降29.49%。
2024年业绩预测,数据来源:注册稿
并且由于注册稿的签署日期距离2024年结束还有一段时间,宏工科技表示,如2024年公司应收账款回款情况不及预期、一年以上库龄发出商品金额持续增加,则2024年业绩将进一步下滑。
那么,宏工科技2024年具体业绩会如何?是否还符合创业板“成长性”的定位?
另外,宏工科技2024年前三季度的第一大客户不再是宁德时代。宁德时代相关收入占宏工科技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11.05%,而2021年至2023年,宁德时代相关收入占比最低也有18.05%。
那么,宁德时代相关收入占比为何猛降?
值得一提的是,取代宁德时代成为宏工科技2024年前三季度第一大客户的宝丰集团,此前2021年至2023年均未进入前五大客户。那么,宝丰集团相关收入未来会如何发展?
生产人员减半,研发人员少了27.94%
宏工科技注册稿中并没有“产能利用率”。对此,宏工科技列举的理由包括,公司不同订单项目生产的产线和单机设备在技术参数、复杂程度、生产投入规模、所需工时等方面相差较大,因此公司产品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产能”“产能利用率”概念。
深交所官网显示,宏工科技此次IPO预计融资金额为5.32亿元。其中2.4亿元用于智能物料输送与混配自动化系统项目,9201.54万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募投项目摘要,数据来源:注册稿
注册稿显示,智能物料输送与混配自动化系统项目属于扩能项目,拟在自有建设用地上新建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建筑面积为56,481.31平方米,新增各种生产及配套设备244台(套)。
募投项目摘要,数据来源:注册稿
需要指出的是,在募资扩能的背景下,宏工科技生产人员已经减半。注册稿显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宏工科技生产人员为721人。而上会稿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宏工科技生产人员为1641人,减少了56.06%。另外,问询回复函显示,宏工科技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生产人员的平均人数分别为1580人和1483人。
从机器设备原值来看,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2月31日、2024年9月30日,宏工科技分别为3726.36万元、3683.94万元、3578.68万元,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有下降趋势。
那么,宏工科技生产人员为何减半,其扩能项目的新增产能能否消化?
各期机器设备原值摘要,数据来源:注册稿
关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宏工科技的注册稿显示,拟在购置土地上新建研发中心,建筑面积为12,000平方米,新增各种试验、检测及配套设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公司技术研究与创新能力。
但令人不解的是,截至2024年9月30日,宏工科技研发人员为423人。而上会稿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宏工科技研发人员为587人,减少了27.94%。一边是募资新建研发中心,一边是研发人员减少,这中间的原由是什么?
研发人员摘要,数据来源:注册稿
核心技术人员方面,宏工科技共有7人。从学历来看,其中3人为大专学历,3人为本科学历,剩余1人为本科肄业。其核心技术人员总体学历并不算高。
信息披露质量有些堪忧
注册稿显示,宏工科技独立董事陈全世2016年3月至2021年2月,任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安汽车”)独立董事。
而宏工科技2023年4月24日签署的上会稿显示,“独立董事陈全世2016 年 3 月至今,任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若注册稿信息准确,宏工科技上会稿的数据便是错误,且误差超过2年以上。
有意思的是,万点研究发现,这注册稿的信批似乎也不准确。
独立董事履历摘要,数据来源:注册稿和上会稿
长安汽车公告显示,陈全世离任长安汽车独立董事的时间为2022年6月15日,而并非宏工科技注册稿显示的“2021年2月”。
长安汽车独立董事摘要,数据来源:长安汽车公告
另外上会稿以及申报稿显示,宏工科技监事陈舜珍2009年3月至2014年9月,在东莞市源赏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源赏实业”)担任副总经理。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源赏实业成立时间为2013年3月6日。
或许是发现了陈舜珍“穿越时空”,在宏工科技注册稿中,已将源赏实业改成了“东莞士昌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这里有点好奇,之前错了那么多个版本,为何注册稿才检查出来?
监事履历以及源赏实业信息摘要,数据来源:上会稿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并且,这份存在一些信披错误的上会稿,还是宏工科技及中介机构努力后的“成果”。
在上会稿发布前,2023年4月初,深交所便向宏工科技发去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深交所在该函中表示,宏工科技问询回复及申报稿中存在多处信息披露不一致情形。请宏工科技、保荐机构、相关内核质控部门全面复核申报文件,说明是否存在其他需更正事项,切实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申报文件质量。
在2023年4月下旬披露的回复中,查出8处错误,包括笔误、数据计算错误、表格公式引用错误、数据统计错误等。比如,申报稿修订前为“2021年公司合同负债及预收款项同比增长273.40%”,修订后为“2021 年公司合同负债及预收款项同比增长227.40%”,相差46个百分点。又比如,首轮问询回复函修订前为“表格中2022年票据结算金额58,770.41万元,同比47.01%”,而修订后为“表格中2022年票据结算金额81,226.91万元,同比103.19%”,金额相差2.25亿元。
从股权结构来看,宏工科技实控人为罗才华和何进,二人分别直接持有公司56.44%与17.64%的股份;同时,二人通过赣州博怀间接持有公司4.04%的股份,二人直接和间接合计控制公司78.12%的股份表决权。
罗才华和何进曾为夫妻关系,二人于2019年7月解除婚姻关系。之后,宏工科技于2020年11月进行上市辅导备案。目前,罗才华已再婚。从身份来看,罗才华为公司为董事长兼总经理,而其前妻何进则为董事、总经办主任。二人签订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协议期限至宏工科技上市后三十六个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