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ataEye研究院
近日,由周鸿祎出演的首部AI短剧《红衣大叔用AI带我穿越》已正式上线。值得注意的是,周鸿祎的两部短剧均出自西安达林内容量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之手。DataEye短剧观察有幸采访到了西安达林创始人杨林达。
杨林达表示,《红衣大叔用AI带我穿越》深度融入了AI技术。在剧本创作阶段,AI不仅参与了创意构思,还协同编写了剧本,剧本的最终版便是借助纳米AI完成的。此外,该剧大量运用AI技术生成特效画面,例如黄奕从大楼楼顶纵身一跃的惊险场景以及汽车疾驰漂移的刺激画面等,均是由AI技术生成。借助AI技术,大幅降低拍摄成本,至少节省了约 8 万元的开支。
杨林达还透露,AI 短剧已然成为公司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他强调,当下,若不想被行业所淘汰,无论是同行还是其他各个行业,都必须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运用 AI 技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以下是采访实录整理:
一、周鸿祎短剧幕后:大面积使用AI,节省8万的开支
DataEye短剧观察:你们与360合作了两部短剧(《重燃人生之隐世黑客惊艳全球》《红衣大叔用AI带我穿越》),在您看来,周鸿祎为什么选择跟你们合作?
杨林达:我觉得周总看中的是我们敢于创新,并且积极将AI技术应用于短剧制作,为短剧发展赋能。
DataEye短剧观察:第一部短剧(《重燃人生之隐世黑客惊艳全球》)你们就拍了三天时间?
杨林达:对,仅用了三天。接到消息当天,我立刻开始筹备,剧本完成后,周总也亲自参与了剧本的修改,虽然他并非专业编剧,但他利用纳米AI搜索对剧本进行了多次优化。第二天,我确定了演员阵容并开机拍摄,拍摄持续到凌晨3点。随后,全体人员迅速投入剪辑工作,最终在第三天的纳米发布会上成功发布了短剧。
DataEye短剧观察:两部短剧的剧本出来后,纳米AI搜索修改的部分大概占多少?
杨林达:第一次用纳米AI搜索时,我们其实是带着质疑的态度。因为周总用纳米AI搜索生成的剧本,和我们想象中的短剧剧本差别很大。
但是在做《红衣大叔用AI带我穿越》这个项目时,我们借助AI生成了很多创意。虽然剧本的基础框架是由广州千墨文化传媒的编辑团队提供的,但当我们把剧本再次放入纳米AI搜索中进行二次创作后,AI给出的创意让我们感到很惊艳,提供了许多我们之前未曾想到的想法。
DataEye短剧观察:您怎么看AI写剧本?
杨林达:这次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通常情况下,大家都是先用AI工具生成框架,把AI当作辅助工具。而这次,我让AI生成了剧本的终版。前期是编剧撰写初稿,完成后,我们将其输入大模型,让AI为我们提供创意,最终的剧本终版就是通过纳米AI完成的。
我们这次尝试的主要目的是想验证AI写剧本是否能够受到市场和用户的喜爱,这对我们也是一种挑战,压力还是蛮大的。
DataEye短剧观察:除了剧本创作,特效、后期剪辑等方面在您的第二部剧中是否有应用AI?
杨林达:有,应用得很多。比如黄奕老师从大楼楼顶跳跃的场景,全部都不是实拍的。如果实拍,至少要花7个小时,即使使用绿幕拍摄也需要吊威亚,实际上人都没有去现场,所有场景都是虚拟的。我们直接通过图生视频技术,拍摄了黄奕老师几个不同角度的面部照片以及不同表情,就生成了一段视频。再比如周鸿祎老师,他不是专业演员,所以演技比较平淡,有些表情就是通过AI来丰富化的。
在拍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收音不完整或受到杂音干扰的情况。以往,我们需要演员重新录制声音,但杀青后演员通常已经投入到其他项目中,这会带来很多麻烦。现在,我们使用AI克隆声音技术,通过大模型学习演员原有的5秒声音素材,就能生成带有情绪的声音。我们接下来的项目大约40%会采用克隆声音。
DataEye短剧观察:这一整套下来成本大概能节约多少?
杨林达:这个项目在成本上有两大节约点。首先,因为周鸿祎老师的参与,很多人慕名而来,愿意零片酬参加,我们只是包了个几百块钱的小红包,整个拍摄周期为 8 天。
其次,借助AI我们也节约了不少成本。比如车漂移的场景,我们不需要实车到现场,只需要拍摄车辆不同角度的照片,然后在实景中通过 AI 生成视频。传统的影视特效需要将实际车辆开到拍摄现场,而借助 AI 技术只需拍摄几张照片,输入指令就能生成所需视频内容。此外,像我们与宇树科技合作,让机器狗穿越回古代与真狗互动的场景,真狗在面对机器狗时可能会出现不配合的情况,而通过 AI 技术,只需拍摄照片就能让它们 “打起来”,这也大大节约了成本和拍摄难度。
我们在这个项目中大篇幅地应用了 AI 技术,确实节省了很多成本。说实在的,如果按照以往的传统方式来制作这部剧,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成本加起来估计得 8 万左右,而这次我们借助AI,至少节省了这笔费用。
二、西安达林短剧业务布局:2023年入局,已拍摄135+短剧,月产能10部
DataEye短剧观察:公司是什么时候入局短剧行业的?
杨林达:公司于2023年4月入局短剧赛道,当时我们以创新为主,推出了全网首部校园短剧。彼时,男频题材很火,但我们另辟蹊径,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尽管当时未见成效,但这份坚持如今已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DataEye短剧观察:到目前为止你们一共拍了多少部短剧?一个月多少部?
杨林达: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拍摄了大约135-140部短剧。最近我们的产能有所提升,目前的产能是每月大约10部。去年9月份的时候,我们的月产量在7部左右,但最近我们又扩充了两个制作组,产能因此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DataEye短剧观察:目前公司团队大概有多少人?
杨林达:51人。
DataEye短剧观察:AI短剧是你们公司重点发展的方向吗?
杨林达:我认为不仅是我们公司,如果不想被行业淘汰,同行乃至任何行业都一定要学会使用 AI,先去了解它、学习它,否则最终很可能会被淘汰。
DataEye短剧观察:现在在短剧行业,卷AI短剧的玩家多吗?
杨林达:我觉得真正了解并深入应用的公司可能还不是很多。我个人习惯埋头做事,不太关注外界到底用了多少,但我相信应该有一些公司在尝试,不过我们应该是首家 All in 的短剧公司。
DataEye短剧观察:在新方向的探索上,除了AI短剧,短剧+文旅/品牌剧,你们会涉足吗?
杨林达:我觉得这些方向并不冲突,反而可以相互结合。AI 短剧同样可以出海,而在国内,利用 AI 进行翻译制作翻译剧是一大优势。对于出海短剧,如果有相关资源能够支持公司发展,我们一定会积极布局。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