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卖身,星巴克要跑了?

市场资讯
03 Mar

作者| 猫哥

最近传出,星巴克中国要卖身了。

哦,不对,他们自己的说法是“为中国业务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实就是把中国业务打包,卖给合作伙伴。

相中星巴克中国的不少,比如KKR、方源资本(Fountainvest)、太盟投资(PAG)都有意向,另外,国内的华润和美团,也是潜在收购方。

星巴克可能就是下一个肯德基、麦当劳

2016年,百胜餐饮和麦当劳全球都拆分了中国业务,通过资本交易,百胜中国纽交所和港交所上市,麦当劳中国成了金拱门,由中信的财团以52%控股,他们的中国的餐厅,成为特许加盟。

其实,曾经,星巴克也是这么玩的,经营权曾一分为三,天眼查信息显示,星巴克通过合资成立了北京美大星巴克、上海统一星巴克、美心星巴克,分别经营华北、江浙沪、华南市场,而实际经营权在北京三元集团、台湾统一集团、香港美心集团手上。

后来,分别通过大价钱把股份买回来,收归直营。

去年,星巴克来了一个新的CEO布莱恩·尼科尔,新官上任,就来了三把火:

1、要彻底改造美国的门店,削减优惠,砍菜单;

2、在中国找“合作伙伴”,来提振中国市场业务;

3、裁员。

结果,2025年第一财季,在全球第二大的中国市场,用全球18.9%的门店,为星巴克贡献了7.9%的营收,订单平均售价、同店交易量、同店销售额,都在下滑。

尼科尔曾是百胜的高管,参与过百胜中国的分拆,星巴克卖身,也是得心应手。

同期,另一个大事件,就是传出奔驰裁员。

奔驰全年净利润下滑了28%,中国区的销量降到了5年最低,业务拖累,中国区核心业务也不得不调整,汽车销售和汽车金融,预计裁员15%。

其实其他跨国车企也不太好过,此前,大众、保时捷、通用等,销量都在下滑,裁员、减产、降薪,已经成为常态。

除了他们,还有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也在下滑之列:雅诗兰黛科蒂、百威、联合利华宝洁、ABB……

在某种程度上讲,外资有点集体沦陷的意思,在中国的业绩下滑的厉害。

外资为啥下滑这么厉害呢?

不少外媒归因于房地产下滑、需求放缓、中国经济拖累。

但真的是这样吗?为啥竞品们就活得不错呢?根本原因就是,竞争力不行,尤其是咖啡和汽车,已经成为竞争最充分的代表行业。

比如星巴克,咖啡竞争的下半场,是真的没啥优势了。

以前,星巴克是商场的“锚定商户”,为商场提升“档次”的,商场为了留住它,各种优惠政策,租金啊,装修补贴啊,只要你来就行。

现在,“一些商场已经想清退星巴克了”,商场没收益,而星巴克已经为商场带不来多少客流了。

卷价格瑞幸、库迪都在搞9.9元咖啡,星巴克还在端着,三四十一杯,价格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小降价根本换不来大订单;

卷开店,瑞幸2.2万门店,库迪1万门店,而星巴克不少地区首店已经关门了,2025年冲击9000家,营收上涨全靠开新店,但是现在还有1200家缺口,按瑞幸的速度,一个季度就解决了,但是按照星巴克上个财季90家门店净新增来看,太难了;

卷口味,瑞幸一个“酱香拿铁”卖爆单,而星巴克的“南瓜拿铁”“红烧肉拿铁”,被吐槽惨了。

星巴克引以为傲的“第三空间”,早就异化了。

以前,“星巴克+苹果电脑”会出现在各种“装X指南”里面,朋友圈打卡倍儿有面子,现在,不少门店已经成为打牌的地方了,有人干脆在社媒组局,到星巴克打掼蛋。

星巴克能卷残当初的老二太平洋咖啡,那么它也能被瑞幸、库迪们卷死。

而且,越来越多的资本化的咖啡,来卷中国市场。

PAG投资的%Arabica、雀巢的Blue Bottle Coffee、笛卡尔资本投资的Tims、高瓴投资的Peet’s Coffee、百胜中国引进的Lavazza等,日本的、美国的、加拿大的、意大利的品牌都有。

他们有“14亿个理由来中国卖咖啡”,但是,能不能成,就得另说。

以前,咖啡和汽车,都不算中国的强势产业。

在某种程度上,咖啡是星巴克这样的外资,带来的启蒙,而汽车也是靠改革开放后的合资企业落地,迎来的大发展。

但是,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的发展的迅速程度,让人始料未及。

现在,整个行业在本土,实现了崛起和逆袭。

跑是跑不了,但是卷也是真的卷。

咖啡的门槛算是低的,技术含量也就那样,咖啡师培训下就能上岗,把外资滤镜去掉,大家放在一个起跑线上,后发创新打败抱残守缺,是迟早的事儿。

汽车卷的则是硬实力,核心就仨字:供应链。

虽然在燃油车上,中国是后发,但是在新能源上,中国是先发先至,从锂原料到电池制造,从整车制造到充电设施,一个完整的新能源供应链和产业链形成了。

即便美国、欧盟等的政策刁难,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而自主品牌,已经开始占领市场了,你说是品牌影响力,还是性价比,都很有竞争力。

现在,轮到他们急了,中国汽车反向出口,已经卖到他们的老家去了。

裁员,可能在短期内确实能降本增效,但是长期呢?总不能只靠裁员。

就连咖啡,都“舶进来又舶回去”了,中国的咖啡品牌,现在也开始出海了,在海外开卷,就看星巴克们能不能招架得住了。

星巴克的“卖身”,会不会有用呢?还真难说。

对星巴克来讲,这只是重走来时路,而它自己知道,来时路有多难走。

(转自:大猫财经)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