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川“梭哈”AI医疗,三甲医院:不如先给我换台电脑!

蓝鲸财经
05 Mar

文|未来图灵

3月4日,针对“裁撤全部To B团队”的消息,百川智能对未来图灵予以否认。

百川智能表示,正按照既定规划,对金融业务进行优化调整,以集中资源、聚焦核心业务,加速实现“造医生、改路径、促医学”的愿景。此前,在与北京儿童医院的深度合作中,我们共同研发的AI儿科医生已在疑难病例的顶级专家会诊中正式“上岗”,作为全球医疗领域AI医生的首次应用,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与认可。未来,百川将以更高效的团队和更丰富的资源,持续推动优质医疗服务的普及与普惠。

但这一否认,并未完全平息外界的猜测与质疑。毕竟,曾经在金融领域积极布局的百川智能,如今做出如此大的业务调整,难免让人对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产生担忧。大模型“六小虎”的现实困境正逐渐暴露。

B端被“端”了?

此前,3月3日晚,AIDance消息称,百川撤裁了全部的ToB团队。紧接着3月4日一早,智能涌现发文称,3月3日百川智能主要负责金融行业To B业务的B端组被整体裁撤,组内员工于当日全部签署离职协议。另外,2月19日,原属于百川智能To B业务团队的PE团队(提示词工程团队),已调至统管算法团队和C端产品的产研组。

据悉,百川智能成立之初,B端组便已设立,主要负责金融领域的To B业务,由前中关村科金副总裁邓江带队,向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茹立云汇报工作。自2024年起,B端组为百川智能带来了软通动力、信达雅、达观数据等客户,并为这些客户提供了AI财税问答系统等金融相关产品,彼时,百川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商业化布局积极且广泛。2024年10月,百川推出“一站式大模型商业化解决方案”,同年12月,又发布面向金融领域的大模型Baichuan4-Finance。

不过,在2025年2月17日百川智能的全员会上,B端组负责人邓江还在提及如何将百川智能的B端业务与DeepSeek相结合。但仅过两天,2月19日,B端组下属的PE团队就被调至产研组管理。据智能涌现文章表露,在百川智能内部,产研组处于核心地位,下辖模型算法团队。此后To B团队与PE执行团队的合作,均需向产研组报批,同时B端组部分员工被裁撤,这一系列变动被不少员工视为B端业务收缩的信号。

要知道,百川智能内部认为PE组是连接一线服务业务需求、协同业务和算法的关键桥梁,自公司成立之初,PE组就归属于B端组。据知情人士向智能涌现透露,3月3日下午,茹立云对B端组裁撤作出解释,称公司战略方向调整,要聚焦医疗领域。

王小川的“执念”

在外界看来,王小川创立百川智能,无疑是想在AI领域再造一个技术传奇。毕竟,在搜狗的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与团队资源。

2023年4月10日,离开搜狗18个月的王小川,带着“再造一个技术传奇”的野心创立百川智能。据公开资料显示,百川智能的核心团队由来自搜狗、百度、华为、微软、字节、腾讯等知名科技公司的AI顶尖人才组成。

但在王小川内心深处,或许一直藏着一个“医疗梦”。早在大学时期,王小川就对医疗领域展现出浓厚的兴趣。据极客公园IF 2025创新大会上王小川的分享,2000年他读研究生时,有一项工作就是研究基因测序的拼接算法,从此开始接触到生命科学,他一直好奇生命背后的数学模型是什么。2021年他把搜狗公司卖给腾讯时,就提到往后20年,他要做生命科学和大众健康,“医疗一直是我的愿景、我的梦想。” 

2022年,王小川创立五季医疗(V Seasons Health),专注生理信号数据化解析与健康干预研究。这一探索让他意识到,医疗数字化的真正突破需更底层的技术支撑。大模型技术的出现,让王小川看到了实现这个梦想的可能。他表示,“反而是因为AGI的到来,让我的愿景有了现实基础,AGI能让生命在数学化上更进一步。”2023年初大模型技术爆发后,他迅速创立百川智能,这一决策源于他的判断,“AGI来了,医疗数字化能做得更快。”

一位知情人士向未来图灵透露,王小川之所以选择医疗赛道,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该赛道参与者相对较少,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定型,存在较大的开拓空间;其二,回顾PC互联网时代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医疗健康方面存在着高频且刚性的需求,然而这些需求并未被当时的既有应用充分满足。

具体而言,在过往的互联网医疗领域,主要存在两类模式:一类试图为用户解答医疗相关问题,但解答的质量与精准度欠佳,难以切实满足用户需求;另一类则被部分人诟病为类似“票贩子”,主要聚焦于医疗资源的匹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医疗服务供给的核心问题;还有的业务盈利大头来源于保健品销售,本质上偏离了医疗服务的本质,未能真正触及用户对于专业医疗诊断、治疗建议等核心需求的满足。

在百川智能成立初期,为了吸引投资人和市场的关注,公司更多地强调大模型业务。毕竟在当时,大模型概念正热,投资者对大模型公司充满期待。但王小川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医疗领域。

疯狂的“军备竞赛”

2023年的大模型领域,竞争异常激烈,各大公司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开启了一场疯狂的“军备竞赛”。

百川智能在成立不到100天时,迅速对外推出了70亿参数量的中英文预训练大模型Baichuan7B。这一模型的发布,让百川智能在AI大模型领域初露锋芒。此后,百川智能更是以惊人的速度持续迭代,平均每28天推出一款新模型,在2023年内累计发布6款大模型,涵盖开源、闭源、搜索增强等多种形态。

这种高速的研发与发布节奏,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在AI大模型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吸引了众多目光,也为公司赢得了初步的市场认可。2023年8月31日,百川智能率先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宁波高新区网站文章称百川智能成为唯一一家当年创立就获得备案的大模型公司。

进入2024年,百川智能继续保持其高速发展的态势。年初,其千亿参数大模型已实现对GPT-3.5的追赶,并在中文能力上超越GPT-4。同年7月,百川智能宣布完成A轮融资,总融资金额约50亿元人民币,并以200亿人民币估值开启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阿里、小米、腾讯、亚投资本、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深创投等众多知名机构。

这一系列的成绩,让百川智能跻身“大模型六虎”之列。然而,在这辉煌的背后,危机也悄然降临。 

投资“生态链”?

随着大模型市场的逐渐饱和,竞争愈发激烈,寻找商业化路径成为各大模型公司面临的首要问题,百川智能也不例外。

王小川曾表示,他在2023年开始组建一家通用人工智能公司(百川智能),到2024年,尤其是下半年,开始在医疗领域密集地布局,去兑现百川智能在超级应用方面的能力。2024年公司吸纳了大量的医疗领域的专业人士,不断释放医疗相关的信号,之前提倡团队的含模型量,现在兑现含医疗量。有接近百川智能的人士向未来图灵表示,2024年7月底,百川智能还有200多人的规模。

2024年9月,百川智能以儿科为切入点,与北京儿童医院达成合作。这一合作被视为百川智能在医疗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王小川认为,儿童生病的问题相对常见,且对于AI的专业性要求没到顶尖那么高,从底层往上走,同时又能从痛点切入,因此儿科会变成百川智能战略上的卡位。

到了2025年1月,王小川在接受《晚点》访谈时提及了医疗的落地计划:AI儿科医生在北京儿童医院上岗;第一季度,百川的“AI医生助理”要落地海淀区。据百川智能透露,其与北京儿童医院共同研发的AI儿科医生已在疑难病例的顶级专家会诊中正式“上岗”,作为全球医疗领域AI医生的首次应用,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与认可。

为了加速在医疗领域的布局,王小川甚至下场做了VC风险投资人。据2月9日钛媒体消息称,王小川创立的AI公司百川智能,在招聘平台上公布投资经理、投融资总监等职位信息,其中包括优先考虑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自动化等相关理工科专业人才,以及需评估AI及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资机会、撰写投资分析报告,以及制定详细融资计划和维护与投资者的良好关系等,年薪区间约49万元至84万元。主要投向AI、具身智能、医疗等技术领域。

天眼查显示,百川智能拥有百川众智(北京)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多个机构主体,而且持有与中国计算机学会、英博数科合作的CCF-百川-英博大模型金基金。据钛媒体报道称,截至目前,估值200亿元的百川智能已对外投资三个项目:AI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商“超数智能”、金融领域AI原生应用服务商“智策领航”、医疗健康数据挖掘服务提供商“小儿方”。但对此消息,百川智能表示不予置评。

医疗的“水”有多深?

有业内人士就AI医疗落地应用这一话题,向未来图灵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在“治病”这一环节,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都是极具挑战性的场景。在这位人士看来,中国医疗体系具有典型的“珊瑚礁”形态特征,即,存在众多分支节点,各个节点相互独立,外部力量很难渗透进入。

百川智能向医疗领域的转型也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公司业务重心的转移,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2025年1月24日,百川智能发布深度思考模型Baichuan-M1-preview,然而市场对此的反应却十分冷淡。据Meme知识文章称,百川智能发布的医疗大模型在知乎上只有俩人捧场:一个是写论文的亲自下场背书,另一个疑似水军的回答连标点符号都透着模板味。

文章还指出,百川吹嘘自家模型能吊打72B大模型,可医院里的人压根不care这些数字游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三甲医院信息科医生表示:“我们系统连打印机都三天两头卡纸,你给我整个AI看CT片子?还不如多批点钱换台新电脑。” 

不仅如此,百川智能在医疗模型的开源方面也遇冷。医疗模型开源1个月,GitHub上STAR仅有107,甚至比不上一些小工作室随意在GitHub上整的活儿。

大模型之战一直就讲究一个“快”字:入场快、发布快、迭代快。就在不久前,一位深耕行业的从业者向未来图灵透露,AI行业的变革速度非常之快,几乎是以月为时间尺度在推进,每个月都可能涌现全新的技术突破、市场格局变动或是应用场景拓展。

百川创立以来的不断转型,也折射出中国大模型行业的集体焦虑。当资本热潮退去,企业必须在“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间找到平衡。与智谱AI、月之暗面等公司相比,百川选择了一条更窄却更深的路径:放弃通用赛道的流量厮杀,转而押注医疗,一个需求明确但壁垒极高的领域。

王小川的赌注能否成功?答案或许藏在他的一句话中:“以前互联网解决的是匹配问题,而AI解决的是供给问题。造医生,就是在创造新供给。”若这一愿景成真,百川或将成为AI医疗的破局者;若失败,则可能成为理想主义的悲情注脚。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