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金妹妹
来源 | 阿尔法工场金融家
导语:大家人寿入局养老社区较晚,扩张速度却是最快的。其法宝便是轻资产模式,即租赁改造已有物业。
正在召开中的两会,关于养老和银发经济的提案日益增多。
这背后,是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数据显示,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5.6%,正式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对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刚性需求,如何有效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2007年,当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迈出养老社区第一步时,市场上的质疑声此起彼伏,认为其借养老社区之壳,行地产之实。
18年过去,泰康用20余万份与养老社区绑定的“幸福有约”保单,撬动了四千亿的保费规模。而大型保险公司则争相进入养老领域,养老社区俨然成为家底厚实的保险公司标配。
大家人寿也是其中之一。
从安邦集团化险而来,大家人寿试图依靠养老社区弯道超车,以摆脱过去“大干快上”、却带不来价值的单一银保渠道之束缚。
大家人寿入局养老社区较晚,扩张速度却是最快的。至今,大家人寿已在全国15个城市,落地17家“城心养老社区”。
当中的“法宝”,便是轻资产模式,即租赁改造已有物业。
同时,各家保险巨头日益认识到,重资产养老社区所需资金之多、耗时之久。不少公司已经决定放缓重资产项目的布局,转向轻资产模式的怀抱。
不过,保险公司在养老服务中“淘金”,远比想象中更难。
养老社区赋能保单
大家人寿集团在2019年成立之初,就一早定下养老作为核心战略,并开始尝试以轻资产模式涉足养老社区。
大家人寿的前身是安邦人寿。彼时,安邦人寿靠在银保渠道销售中短存续期产品,保费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安邦系”在海外一掷千金的弹药库。
而后,安邦系覆灭。大家保险集团接手过去安邦遗留下的资产负债。
为填上过去的“窟窿”,除了持续“瘦身”、变卖资产外,大家人寿也在想办法提升承保的价值水平。
因此,与养老社区一并起步的,还有大家人寿在银保渠道之外,扩展面向高端客群的独立代理人队伍。两者是在同一诉求逻辑下的相辅相成。
为何养老社区可以赋能保单销售?
因为保险产品是无形的,一般客户对非实体商品缺少感知。若销售队伍没有足够的功底,便会和客户掉入比拼收益的陷阱中。
高端养老社区则是有形的。美好养老生活近在眼前,客户更容易脱离单纯对保单收益的锱铢必较,转为其他“增量价值”买单。
有鉴于此,在产品设计思路上,能绑定养老社区的保费门槛,也水涨船高。
据金妹妹向大家人寿产品销售人员处了解,虽然交押金也可以入住养老社区,但城市级别不同,门槛也不同。比如,二线城市尚有腾挪余地,一线城市基本“满员”,不买保单就得排队。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总保费120万,保险公司可以保证客户能入住其二线城市的养老社区。若想入住其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社区,总保费需要达到200万元。
养老社区对大家人寿代理人队伍的赋能效果显而易见。
2023年底时,大家保险曾对外披露,养老端已迎来超2万名高净值客户,积累200亿元的养老保单,社区的发展也带动形成超过300人的销售精英。
与此同时,大家人寿也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七百余位MDRT(百万圆桌)会员。对于一个起步较晚、仅有万人规模的个险队伍而言,这一数字算得上成绩突出。
轻重资产之辩
建设养老社区对拉动保单销售有所助益。不过近年来,国寿(601628.SH)、太保(601601.SH)、太平(00966.HK)等巨头,都在放缓或停止对重资产养老社区的投资,探索轻资产模式。
这是因为,养老社区对保险公司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帮助,但是这些帮助的代价也非常昂贵。
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曾表示,养老社区并不是个“好生意”——与短平快的普通商业地产不同,养老地产建设周期长、利润低。
一个重资产养老社区项目,从拿地到盖房平均周期是5年;建设1个社区的花费是30亿元—50亿元,并要承受5年无收益的压力。
业内测算,泰康之家这些年总拿地面积逾300万㎡,仅拿地成本就超过80亿元。
其他在重资产上布局的保险公司,单个社区的投资也都在20亿元-40亿元之间。可以说,没有足够的家底,基本无法玩转重资产养老社区。
不过,随着一个个重资产社区落地,头部保险公司也意识到养老社区投资体量庞大。前期布局时间过长,导致迟迟无法盈利。
过去泰康燕园因拿地早,近几年土地升值已在账面为泰康带来超百亿的回报。而现在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整,曾经的收益已难再复制。
并且,不同地区对养老社区的偏好和接受程度不同。“标准化”的养老社区,容易在当地遭遇“水土不服”。
这一点上,大家人寿走在行业前列。一开始,大家人寿便以“轻资产租赁为主、小样本试点先行、快回流促平衡”作为养老社区的策略。
大家保险集团副总经理李欣曾表示,轻资产城心社区一张床位的成本,仅为重资产养老机构的一半;保险公司通过租赁轻资产物业把成本降下来,目的是降低每位入住老人获取服务的成本。
据金妹妹相熟的大家人寿人士透露,因其单个养老社区的改造成本较低,回本周期明显快于重资产社区。
养老社区来自入住老人的房租(每月1.2万元-3万元不等),基本可以覆盖地皮的租金;日常的医养服务费用可以与社区的运营成本相抵。北京社区开业三年来,已实现盈亏平衡。
“因为现在对于养老产业的重视,多地政府欢迎养老社区入驻当地,保险公司的物业租赁费用可以压到很低。”该人士表示,“因为是改造社区,供给速度很快,18个月就能完成改造,不用担心养老社区权益超售的问题。”
运营堵点
不管是轻资产还是重资产的养老社区,运营都是相当大的挑战。
在海外市场,养老机构的主要参与方并不是保险公司,而是专业的服务机构和REITS投资方。
究其原因,养老产业是一个比保险业规模更大的领域。其经营逻辑和管理模式,与保险均有较大差异,需要依赖多重力量支持。
比如,养老社区内人才紧缺,令行业所有参与者头疼。
“入住养老社区的老年人多数在88岁以上,大部分有基础疾病,对于护理要求较高。如果遇到老年痴呆的长者,会更难一些。因为这些老人脾气变化,打骂投诉都是常事,社区把工资加到一两万也留不住人。”大家城心社区某工作人员表示。
尤其在上海这样老龄化程度更高的地区,养老社区已开启“抢人大战”,花重金挖有经验的运营管理队伍并不鲜见。这使得运营成本水涨船高。
另一边,养老社区动辄百万的高门槛,以及每月数万元的月费,让入住老人的家属对养老社区有更大的期待。客户满意的标准线也越来越高。
据金妹妹了解,大家人寿一直致力于打通医院绿色通道,以更好为潜在客户提供增值吸引力,目前仍在努力之中。
此外,市场到底有多需要高端养老社区,也成为保险业内探讨的一大焦点。
当前,中国养老呈现“9073”格局。即90%在家中养老,7%在居家小区附近或与小区合作的养老中心养老,仅有3%老年人在商业机构养老。
从这一格局看,保险公司所提供的高端商业养老服务的面向的人群,是这3%小众中的小众。
北京社区高达98%的入住率之外,二线城市的保险机构养老社区入住率并不高。
以中国人寿旗下养老社区国寿嘉园为例,据金妹妹从业内了解,其位于天津唯一一家五级达标的养老社区“天津乐境”,2023年底入住率约在30%。
即便考虑到国寿2024年旗下社区入住率增长了70%,也仅有50%上下的入住率。这距离业内公认60%的盈亏平衡线仍有距离。
并且,这些二线以下城市的养老社区,交3万元-5万元左右的押金即可入住,无需购买保单。这令前述拉动保单的初衷落空。
国寿刚入局养老社区尚待发力,“天津乐境”位置也偏离市区,但城市区域差异可见一斑。这或许是另一巨头中国平安(601318.SH)在养老社区业务上参与较少的原因。
平安仅在上海、深圳落地了高端养老社区颐年城,且把保费门槛设定到500万以上。
据接近平安的人士表示,平安这样做,一方面是考虑到重资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居家养老服务更易实现规模化与成本优化。
不过业内也有声音认为,高端养老社区是一个标杆,可以起到教育客户的作用。其有助于逐渐实现养老社区从“高知高管高干”的人群,向普罗大众扩散。
只是,从王谢堂前燕到寻常百姓家,保险公司养老社区的软硬实力匹配,仍需消化的时间。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