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氢燃料电池领域龙头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华通”,688339.SH)发布2024年业绩快报,其全年营收“腰斩”,同比下滑54.21%至3.67亿元;净利润亏损扩大至4.53亿元,同比下滑86.35%。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自上市以来,亿华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且2024年的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
作为国内“氢能第一股”,亿华通的现状折射出行业商业化初期“造血不足”的普遍困境。尽管近年来氢能行业备受外界关注,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其仍面临政策引导不够协调、制氢产业的资源支持不足、氢气应用竞争力薄弱、生产区域和需求区域存在空间错位等问题。
持续亏损
据业绩快报披露,亿华通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67亿元,同比下滑54.21%;营业利润亏损5.34亿元,同比下滑70.85%;净利润亏损4.53亿元,同比下滑86.35%。
亿华通在业绩快报中指出,公司营收及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燃料电池行业尚处于商业化的初期阶段,市场的产销规模总体偏小。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上下游普遍呈现资金周转压力,影响了产业链订单项目的推进。
事实上,亿华通自上市以来就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亿华通的营业利润分别为-4120.19万元、-2.42亿元、-2.33亿元和-3.07亿元。
对于上述业绩表现,记者联系亿华通方面采访,截至发稿未获回应。随后,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亿华通证券部,对方表示,2024年整个行业发展都低于预期,目前氢能产业处于商业化初期,行业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公司对业绩表现的扭转无法预计。
亿华通方面在业绩快报中表示,2024年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54.21%,主要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严峻和燃料电池行业正处于产业化初期的影响,公司产品燃料电池系统的销量下滑。同时,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以及基本每股收益,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70.85%、63.16%、86.35%、83.63%和 32.19%,主要系营业收入和毛利率同比出现下降,信用减值同比增加所致。
此外,亿华通还披露了新的并购计划。
记者了解到,亿华通正在筹划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定州旭阳氢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阳氢能”)100%股权及资产,并同时募集配套资金。
天眼查信息显示,旭阳氢能成立于2020年,注册资本3.2亿元。其中,旭阳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阳集团”)出资2.2亿元,出资比例为68.75%,河北旭阳能源有限公司出资1亿元,出资比例为31.25%。
值得注意的是,旭阳集团已对外披露了与亿华通的合作意向。2025年2月26日,双方签订一份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合作意向协议。根据协议,旭阳集团拟以亿华通发行的A股作为对价股份,出售其在旭阳氢能的全部股权。
记者注意到,旭阳氢能依托于旭阳集团的灰氢产业链,其业务范围覆盖氢能的生产、储存、运输领域。
亿华通证券部人士表示,对于此次并购计划,公司与主要交易对方旭阳集团签署了《合作意向协议》。本次交易的标的资产范围、具体交易方式、交易方案、股份发行价格、标的资产作价等安排由交易各方协商确定。本次交易事项尚处于筹划阶段,公司目前正与交易意向方接洽,初步确定的主要交易对方为旭阳集团。目前,仍在洽谈之中,具体的并购金额和交易方式以后续的公告信息为准。
如何破局?
氢能被看作清洁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205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然而,氢能产业在初期发展阶段面临着多重挑战。
全国人大代表、亿华通董事长张国强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氢能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的重要载体,具有大规模、长周期储能优势,能够促进可再生能源跨地域和跨季节优化配置,是实现我国能源自主可控的重要途径。整体来看,我国已在政策体系、核心技术、氢能供应及示范应用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形成涵盖氢能制、储、输、用及燃料电池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等各环节的完整产业生态,氢气供给能力、加氢站和燃料电池商用车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氢能产业发展,如《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能源法》,以及《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等,为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氢能产业链的竞争加剧也在蚕食着企业的利润水平。美锦能源(000723.SZ)发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净利润亏损8.0亿元至11.5亿元;雄韬股份(002733.SZ)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11.86%,净利润同比下滑32.20%。
张国强提到,随着氢能产业发展向纵深推进,亦面临产业链资金垫付压力大、车用高纯氢保障能力待提升等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中原油田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张庆生则认为,现阶段,我国绿氢产业处于导入期、产业潜力巨大,但受到经济性等因素制约,大规模商业化进程遇到瓶颈,亟待全产业链协力推动产业发展。目前,氢能产业还处于初期阶段,自我成长能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氢能产业的政策引导不够协调、制氢产业的资源支持不足、氢气应用竞争力不足、生产区域和需求区域存在空间错位等问题。
为此,张国强建议,一是加大产业链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支持力度;二是完善奖补资金发放机制,及时发放奖补资金;三是打造低成本氢气供应保障,支撑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四是开展氢能高速及其他交通运输领域示范应用,加速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探索市场化商业运营模式的关键举措。
针对当前氢能产业面临的挑战,张庆生提出,应加强我国氢能全产业链发展的顶层设计。坚持低碳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发展方向,在定价机制、减排机制、资源配置、电网政策等方面支持绿氢全产业链发展。
同时,张庆生建议强化制绿氢项目的政策支持。增加绿氢供给端的补贴支持,参考光伏、风电行业补贴政策,对采用先进技术的低能耗绿氢项目,按实际绿氢销售量对绿氢价格给予补贴。
此外,张庆生还提出积极培育扩展氢能的应用场景。在新兴产业中发展新的应用场景,将绿氢产业和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航空等高精产业成本容忍度高等优势,丰富解决成本制约问题的手段。
张庆生强调,要加快管道输氢技术攻关和建设部署。加大绿氢管网的建设力度,在电力外送通道缺乏和当地电力消纳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提升电力系统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加速释放我国“三北地区”风光资源。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