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终究不信什么大鳄,只信大哥。
哈尔滨呼兰区有一个建筑之乡,叫:
杨林乡。
前两天曝光的涉嫌重大财务造假被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东方集团(维权)(600811.SH),它的实控人张宏伟就是从杨林乡走出来的。
别看这家上市公司现在的市值还不到60亿,当年它在市场上的地位说出来能吓死大伙。
1994年,咱们90后还在穿开裆裤的年纪,人家张老板已经把自己的公司送上大A了。
当时的张老板也不过40岁。
张老板胆儿肥、野心大,24岁的时候就带着他们杨林乡50个乡亲,到省城揽工程干了。
他们揽到的第一个工程是哈尔滨一家酱菜厂500多平米的二层楼厂房,他们能揽到这个活全靠胸脯拍得好。
当时张老板用三个条件拿下了工程:
先干活后给钱,干不好不要钱,不满意随时可以扫地出门。
据说这个工程本来计划是一年搞定的,张老板的施工队两个月就完工了。
这支施工队拼手速的神话,一直到现在都会被提起。
流传最广的是,他们在1983年揽下了黑龙江检察院和商检局高15层、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联合办公楼,花110天完成了主体框架工程。
平均7天搞定一层。
这个速度被权威媒体誉为:
创造了内地的深圳速度。
咱们喜欢听神话,张老板就给咱们创造神话。
第二年,张老板就进入北京,并在1988年秋天,在那里盖起了一座造型典雅的三星级宾馆,命名为:
太阳岛宾馆。
《哈尔滨市志》提到,太阳岛宾馆是张老板和有关部门合资建造和经营的。
公开资料显示,这个有关部门好像是石油系统的。
不过在一名叫“于长鹿”的高工口中,好像剧本又变得不太一样。
上世纪80年代末,哈尔滨搞全市建筑行业企业资质审查,张老板的公司连一个有证的工程师也没有,只被评为承包6层以下的四级建筑施工企业。
当年哈尔滨有规定,楼房必须盖7层以上,意味着四级施工企业无权在哈尔滨承包建筑工程。
所以他们找到了在国营建筑公司的于长鹿,他一加入,张老板的公司就通过了资质审查。
当然这个版本不是市面上的主流版本,因为和张老板富有神话气息的人设有出入。
时间进入90年代,张老板一身的胆量和野心,在那个江湖里如鱼得水。
1994年,张老板的东方集团不仅成为黑龙江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还拥有了国内第一家民营财务公司。
此时的张老板,早已不是杨林乡那个施工队的队长了。
像于长鹿这样的高工,曾经是用来救急的,现在已经完全不重要了。东方集团动员他们退休了,没有退休金。
没有退休金负担,在张老板眼里,曾经是公司的一个竞争优势。
没有退休金,张老板给安排了股份,用分红代替退休金。
张老板毕竟是“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的大佬之一,是拿过“中华慈善奖”的人。
全国人民都知道,张老板是大善人。
只不过分红一直没有到过这些员工的账上,这当然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股份是格局问题,分红是现实问题。
或许张老板盖的太阳岛宾馆,在石油系统深入人心,所以在1995年、1996年把他们持有的一部分锦州港股份也转给了张老板。
锦州港是1992年成立的,1998年5月和1999年6月,锦港B(900952.SH)、锦州港(600190.SH)两只股票分别在上交所上市。
虽说现在的锦州港亏得面目模糊,但当年招股说明书显示,那时候的锦州港日子不要过得太爽。
1998年,它家营收2.6个多亿,净利润能有1.16亿。
账上的存款有3.8个多亿,有5700多万是搁东方集团的财务公司里的。
哪怕到了2006年,业绩不如之前了,它一年挣的净利润也能超过1个亿。
那几年的张老板要么不干,干的都是大事。
1996年参与新华人寿的发起成立,2000年前后参股民族证券,在民生银行IPO前夕突击入股等。
有多突击?
民生银行是2000年12月上市的,张老板是从1999年12月开始陆续受让别人家持有的民生银行股份的。
别看当时张老板只是参股这些公司,但它们给东方集团带来的收益惊人。
东方集团2003年的年报显示,它家最大的业务建材流通业收入有15亿多,利润只有1.7亿。
而“其他”这个看上去不重要,被边缘化的板块,收入只有3100多万,利润能达到2800多万。
当时张老板最大的业务建材流通业,说的是东方家园,一个后来演变成业务黑洞的板块。
1999年,张老板在北京丽泽桥附近开出了第一家东方家园,主打的概念是:
建材超市。
东方家园是张老板在最风光的时期,亲自孵化、完全掌控的嫡系长子,那跟锦州港、民生银行这种庶出还是不一样。
张老板在它身上花了很多心思,望子成龙的心态非常迫切,他喊出的口号是:
未来10年中开1000家分店。
那几年,外资涌入的热情也日益高涨,张老板担心长子还没养大就夭折了。
从2002年,他开始人为干预,大声疾呼阻止零售业过度开放。
一边拔苗助长,一边不让别人插秧。
这个操作,像极了现在一些实体老板在互联网冲击的恐慌下作出的动作。
恐慌心态容易导致动作变形。到了2005年,东方家园开了22家,将近一半是亏损的。
当时有东方集团的前高管向《证券时报》透露:
我在的时候,东方集团没有一天是净现金流,所有的钱都是从银行和股民那里拿的。
当年,这家媒体的报道中还提供了一个信息:
世界银行给过东方集团财务公司3000万美元的贷款,这笔款子在2004年到期。
2004年底,中国零售业正式向外资全面开放。
这时候的张老板反倒主动找外资谈判,想卖了东方家园。
所以在张老板眼里,或许也没有什么嫡出庶出之分,在利益面前,“长子”也只是棋子。
他说过一句大实话:
我只投那些最后能卖给外国人的产业。
不过东方家园貌似抽走了张老板的精神气,他的意气风发、锐意进取、雄韬伟略,包括走的大运好像都消失了。
2008年,他甚至预判了自己的结局,觉得这个世界是资本的江湖,不是实业的江湖。他表态:
除了金融和资源领域,其它的,我不想做了。
这一年前后,张老板好像碰上了比自己更硬的茬。
他有意无意暗示过江湖中人自己的地位。比如媒体问他,为什么企业发展30年还能活着,他说:
你问我为什么还能剩下来。当然是天的保佑。天不仅指上天的天,还有……
只是此时的江湖可能已经变天了,并不打算继续罩着张老板,还专挑他留恋的金融和资源领域下刀子。
他参股的锦州港和民族证券,都被其他人盯上了。
2009年3月份,当时大连港集团成为锦州港二股东,持股比例为19.44%,与张老板的持股仅差0.29%。
2011年,首都机场集团计划把自己手上的民族证券给转让了。
当时张老板作为二股东有优先认购权,却被另一家注册资本只有4个亿,名不见经传的民企截胡了。
这家民企的背后是一位大伙都比较感兴趣的郭姓老板。
那几年,还有一个叫赵竑的人站出来说,张老板收了苏黎世的黑钱,把新华保险的股份卖给了外资。
不过能从包工头混成资本大鳄,张老板就是那一只打不死的小强。
他以非常快的速度抓到了一根新的救命稻草。
1998年,张老板曾经以每股0.2港元的价格收购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特时泰,2008年更名为——
联合能源。
这家公司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存在感,直到2011年。
这一年,它以7.75亿美元代价收购英国石油公司于巴基斯坦的所有上游资产,巴基斯坦项目迅速成为集团重要收入来源。
收购的当年,联合能源集团(00467.HK)和国家开发银行香港分行展开合作。
2012年底,张老板与国家开发银行旗下国开金融共同投资成立合资企业——
国开东方。
只是张老板与国开金融合作时,最初用的身份比较隐秘,公司名叫——
北京太阳火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国开东方是一个地产开发商的角色,主要针对北京青龙湖片区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和运营。
它的目标是将青龙湖打造成为田园郊野新城。
青龙湖的区域价值曾经在几年前被热炒,当时一些地产分析师想劝退大伙,干脆发问:
你想不想坐在青龙湖屋顶上一直哭?
总之,联合能源和国开东方都没能救张老板,他的东方集团如今存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
没有了大哥,江湖容不下大鳄那么多传说。
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 作者:魔鬼斯基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