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王”IPO启示录:千亿港元市值背后,20多年的苦功夫

市场资讯
10 Mar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转自:白狐财经

港交所迎来一个现象级IPO——3月3日,全球最大现制饮品企业蜜雪冰城正式敲钟上市。上市当日,公司开盘价为262.00港元/股,较发行价上涨29.38%,对应总市值为987.90亿港元。截至发稿前,蜜雪一度大涨40%,市值高达1050亿港元。

此前,“雪王”的打新战绩刷新了港股记录。截至2月26日上午,蜜雪冰城(02097.HK)港股公开发售正式结束,融资认购倍数高达5258.21倍,认购金额突破1.82万亿港元,远超2021年快手创下的1.28万亿港元纪录,成为港股新晋“冻资王”。

这并非简单的情绪驱动,从它引入的基石投资者可窥见一斑。通常来说,基石投资者越牛,市场热情越高。

蜜雪冰城此次集齐了五名顶级基石投资者——M&G是欧洲资管巨头;红杉中国投出过阿里、美团、拼多多等超级案例;博裕资本的投资偏好包括对早期市场的布局,以及对高增长行业的持续关注;高瓴陪跑京东10年,堪称长期主义头号玩家;美团龙珠则背靠本地生活巨头,深谙中国下沉市场逻辑。

五名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2亿美元股份,且设有6个月禁售期,相当于给蜜雪冰城的股价注入了“定海神针”。

顶级机构集体加持,显示出资本市场对其长期价值的认可。一位投资行业从业者总结,在消费赛道中,蜜雪冰城的门店规模、供应链基建和国际化布局,堪称三重护城河。

蜜雪冰城用28年时间完成了从郑州街头刨冰摊,到全球4.6万家门店“现制饮品帝国”的蜕变;用十余年时间实现了从上游原材料采购,到中游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运输的供应链基建;又用7年时间将这套体系复制到海外,成为东南亚市场最大的现制茶饮品牌。 

放眼中国消费领域,同时具备这三重能力的企业堪称孤例,而每一重能力的搭建都以十年为单位。从这个维度来看,顶级机构所投的并非单纯的奶茶生意,而是押注于一种模式:蜜雪冰城正在将中国市场打磨成熟的单店盈利模型和连锁化运营经验,通过模块化的供应链向新兴市场平移,剑指打造“东方可口可乐”——一个承载着中国供应链效率与文化符号的全球化消费载体。

从0到4.6万,“雪王”用了28年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蜜雪冰城是一个扎根于街巷的国民现制饮品品牌。但如果以更宏大的视角审视,其与可口可乐的相似性在于:用数十年如一日的战略定力重构消费行业的底层逻辑,用时间构筑竞争壁垒。

可口可乐的货架占领全球商超、自动售货机,背后是它用百年时间在全球建立了装瓶厂网络。蜜雪冰城全球4.6万家门店的密度,让“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蜜雪冰城”成为现实。

1997年,蜜雪冰城从一家卖刨冰的街头小店起步;1999年,“蜜雪冰城”品牌名诞生,主打“高质平价”。2006年,推出2元冰淇淋(使用优惠券后)。2007年,第一家新鲜冰淇淋店正式开业,生意火爆吸引亲戚朋友纷纷加盟。

这一阶段,蜜雪冰城年均拓店不足300家,看似发展缓慢,实际上用十年时间迭代出了底层商业逻辑——锚定6元价格带,把奶茶做成高频刚需的生意。

当同行都在追逐商业中心流量时,蜜雪冰城在城中村、大学城、工业区默默练就了“蚂蚁雄兵”的生存术。有从业者评价,蜜雪冰城这种在平价市场摸爬滚打沉淀出的生存智慧,不是资本催熟的网红品牌能速成的。

这种长期主义的好处是,企业的发展轨迹就像竹子生长——前五年缓慢扎根,后期每天长高30厘米。

2018年,“雪王”形象一经推出,彻底丰富了品牌气质,那个头戴皇冠、手拿冰激凌权杖的雪人,配合着洗脑神曲《蜜雪冰城甜蜜蜜》,在不久后迅速火遍大江南北。

到2020年,蜜雪冰城已经开出上万家店,完成了一个区域性品牌向全国性品牌的跨越,也成为中国第一个万店规模的现制饮品品牌。

自此,蜜雪冰城开启了高速增长模式。但不同于资本催化的加盟扩张,它的扩张策略始终强调“质量优先”,至今仍保持着每年不到5%的加盟申请通过率,目的是保障门店存活率和品牌的长期竞争力。

就像可口可乐通过分销商网络扎根全球市场的毛细血管,蜜雪冰城通过与加盟商利益共享,将门店打造成为触达消费者的神经末梢。

2022年,蜜雪冰城加速出海,很快,就以海外4800家门店、东南亚门店数第一的成绩,确立了“现制饮品出海一哥”的地位。

回顾蜜雪冰城28年的成长之路会发现,当一些品牌追逐短期爆发时,蜜雪冰城选择了一条长期主义路径:聚焦主航道,苦练基本功。

14年磨出硬核供应链

蜜雪冰城的供应链基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十余年深耕苦练的成果。从自建工厂到全球采购网络,每一步都凝聚着对“高质平价”的极致追求。

为了控制一杯柠檬水的成本,蜜雪冰城耗费6年时间扎根四川安岳,建立柠檬种植基地与收储体系。其冷链物流网络更是“苦功夫”的缩影:从2020年仅5个仓库的局促,到如今覆盖全国的27个仓库,蜜雪冰城以数字化系统严控温度与时效,确保每一杯饮品从原料到门店的新鲜。

苦功之下,蜜雪冰城终以4.6万家门店的庞大体量,筑起现制饮品行业最深的护城河。

招股书中提到,当前,蜜雪冰城已打造了中国现制饮品行业内规模最大的、高度数字化的完整端到端供应链体系,覆盖采购、生产、物流、研发及品质控制等关键环节。

采购方面,蜜雪冰城的采购网络已覆盖全球六大洲、38个国家。2023年,蜜雪冰城采购柠檬、奶粉、橙子、茶叶、咖啡生豆各约11.5万吨、5.1万吨、4.6万吨、1.6万吨、1.6万吨。

规模化采购下,蜜雪冰城能够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价格采购核心原材料。以同类型、同质量的奶粉和柠檬为例,蜜雪冰城2023年的采购成本较同行业平均分别低约10%及20%以上。

生产方面,蜜雪冰城在河南、海南、广西、重庆、安徽拥有五大生产基地,总占地面积约79万平方米,年综合产能达到约165万吨,覆盖糖、奶、茶、咖、果、粮、料七大类现制饮品食材。

物流方面,蜜雪冰城的仓储体系由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的27个仓库组成,为行业内最大;配送网络覆盖了中国内地31个省份、自治区及直辖市,超过300个地级市、1700个县城和4900个乡镇,覆盖广度和下沉深度为行业内最高。截至2024年9月30日,在中国内地,蜜雪冰城在逾90%的县城实现了12小时内触达,约97%的门店实现了冷链物流覆盖。同时,配送网络覆盖了4个海外国家的超560个城市。 

通过完整的端到端供应链,蜜雪冰城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这一竞争优势,至少可以带来三个结果:①有人、有需求的地方,蜜雪冰城就可以实现门店覆盖,让彻底的“国民度”成为可能;②极具广度的原料来源、高度灵活的自有产线和强有力的品控,让产品持续具有生命力;③通过全局的成本熨平能力,始终保持平价定位,将极致性价比贯彻到底。

“雪王”的增长密码:

供应链+数字化+品牌IP

长达十余年的战略定力,帮助蜜雪冰城锁定了眼下的胜利,也为未来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作为全球现制饮品头部玩家,蜜雪冰城的核心增长空间依然很大。

截至2024年9月,蜜雪冰城有2.3万家门店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通过6元平价策略形成低价壁垒。尽管下沉市场竞争加剧,但对于“雪王”来说仍有结构性机会。

蜜雪冰城虽然已经覆盖了4900个乡镇,但还有84%的乡镇没有进入,这意味着近3万个乡镇市场还具有较大的开拓潜力。

全球化发展更是蓝海机遇。蜜雪冰城已经在东南亚全面铺开,每开3家奶茶店,就有1家是蜜雪冰城,尤其在印尼,其门店数量已达2600家,甚至超越了肯德基。

从消费生态视角看,有雪王IP作为流量入口,蜜雪冰城正在从单一现制饮品品牌,进化为覆盖“茶饮、咖啡、零售、文创”的多维消费平台。

蜜雪冰城旗下现磨咖啡品牌幸运咖以5-10元定价切入下沉市场,2024年已突破4500家门店,依托蜜雪冰城现有供应链和仓储网络,扩张速度有望超越行业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作为中国现制饮品行业中唯一的超级IP,“雪王”IP通过持续的内容输出(如动画)和社交媒体互动,以及IP衍生品的全渠道渗透,已经成为年轻群体的文化符号。

蜜雪冰城上市后,如何实现这些增长故事?答案藏在募资用途里。

蜜雪冰城此次募资计划中,66%的资金用于供应链,12%的资金投入数字化全链路升级,12%的资金用于品牌IP全球化发展。这表明,供应链、数字化和品牌IP,是其战略布局中的三重增长引擎。

在蜜雪冰城成长过程中,这三个环节就像齿轮咬合:供应链确保产品的性价比和可复制性,为“高质平价”的价值主张提供保障;数字化提升管理效率,使其能够快速、精准地布局新店,并帮助加盟商提质增效;“雪王”IP则作为超越饮品的全球文化符号,助力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转自:白狐财经)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