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稳住股市楼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成为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保险资金作为中长期资金的代表,通过两批试点累计入市规模达1620亿元,成为资本市场“稳定器”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监管层联合多部委持续打通政策堵点,推动产品创新与考核机制优化,为市场注入长期活力。
一、保险资金试点加速扩容,头部机构布局深化
试点规模突破1600亿,参与机构增至8家
自2023年10月首批试点落地以来,金融监管总局已批复三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首批由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联合出资500亿元设立鸿鹄基金;2025年初第二批试点规模520亿元,覆盖太保寿险、泰康人寿及阳光人寿;3月新增第三批600亿元试点,人保寿险、平安人寿等5家头部险企加入。至此,试点累计规模达1620亿元,参与机构扩展至8家头部险企。
权益投资占比提升,负债匹配优化
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总额达33.26万亿元,其中股票投资规模为2.27万亿元,占比7.57%,同比提升28.29%。试点通过设立私募基金的方式,将权益投资以长期股权投资形式计入报表,有效缓解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波动对险企利润的影响。例如,鸿鹄基金采用权益法核算,将基金收益按比例计入投资收益,降低短期业绩波动干扰。
头部险企先行示范,投资逻辑向长期倾斜
试点机构积极探索长期投资路径。鸿鹄基金自2024年启动投资以来,重点布局关系国计民生的龙头企业,如伊利股份、陕西煤业等,并通过延长考核周期(从1年调整至3年)、优化考核指标(聚焦总投资收益率)等方式,引导资金向优质上市公司集中。这一模式不仅助力险企优化资产负债匹配,也为资本市场降低波动、提升可预测性提供实践样本。
二、政策协同效应显现,资本市场改革纵深推进
顶层设计强化“长钱长投”战略定位
2024年9月以来,中央金融办与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明确培育保险资金等耐心资本。2025年1月,六部委进一步推出《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提升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并提出公募基金、保险资金等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等具体措施。证监会主席吴清指出,中长期资金持股市值从14.6万亿元增至17.8万亿元,增幅达22%。
产品创新与生态优化双轮驱动
政策端加速推动工具创新。股票ETF注册效率提升至5个工作日,权益类基金规模半年增长22%至7.7万亿元,指数化投资工具对流动性的支撑作用显著。同时,分红回购制度优化与中长期资金入市形成协同效应,构建“投资-回报”良性循环。例如,科创债发行规模从2021年的166.6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22万亿元,为科技企业提供接力式融资支持。
跨部门协作疏通入市堵点
证监会联合央行、金融监管总局等机构,通过放宽投资限制、优化风险分担机制等措施,破解中长期资金入市难题。例如,金融监管总局支持保险资金参与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通过“险资出资+AIC专业化管理”模式拓宽资金来源。此外,国有商业保险公司新增保费30%用于投资A股等政策,预计每年为市场引入千亿级增量资金。
(完)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