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砺石商业评论
中国著名企业家,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曾说过一句在商业界流传甚广的话,“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意思是说,一家企业不会永远成功,其成功只是因为抓住了某个时代的机遇。其启示企业,不能停留在历史的功劳薄上,而是要随着时代变迁而持续进化。
这是因为,不同的时代有明显不同的技术趋势、用户需求与产业竞争格局。企业在上个时代,基于当时的技术趋、用户需求与产业格局而取得成功,但到了下一个时代,这些要素便已经完全发生变化,之前企业积累的领先优势便不复存在。
这个观点在日本的家电行业体现的极为明显。在上个世纪,以索尼、松下、东芝与夏普为代表的日本家电产业风靡全球,但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家电产业的崛起,上述企业的家电业务都逐渐陷入困境。
就在前不久,日本松下集团的一纸公告引发广泛关注。公告称,松下将解散松下电器,转变为事业公司。在该公告背后,是松下集团旗下电器业务战略重要性的进一步降级。
虽然当下的松下已经风光不再,当在上个世纪它曾是全球商业界的最佳典范,其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也被誉为“经营之圣”。在1989年松下幸之助离世时,松下的营收高达到6万亿日元,是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世界级企业之一。其成长过程中的商业智慧,值得人们长期铭记。
咬牙坚持
1894年11月27日,松下幸之助出生于日本和歌山县海草郡和佐村。因为村子里有一棵遮天蔽日的千年松树,所以“松下”成为他们的姓氏。
松下幸之助是最小的孩子,有7个哥哥姐姐。作为村里的小地主,他本该有富裕优渥的童年,然而父亲做大米生意失败,却让他们失去了祖屋和良田。
他们背井离乡,依靠做木屐艰难度日。母亲再也没有办法背着他在河边赏景唱歌了,她每天忙着做零工贴补家用。
父亲生意的再次失败,将家中的哥哥姐姐逐一从学堂“送”进了工厂,他的大哥大姐还在流感中不幸丧生。松下幸之助急迫地想靠知识改变命运,但父亲还是把9岁上四年级的他“劝”离了课堂。
父亲让他从学徒开始,并叮嘱他“将来要以商立身”。除了接过父亲的使命,松下幸之助没有选择。
他离家到大阪在一家火盆店做了3个月学徒,然后在一家自行车车行当了6年学徒。松下幸之助努力学着待人接物,他总会爽快地放下手头的工作,一路小跑去街角帮客人买烟。
1909年,大阪开始铺设电车轨道,轰轰烈烈的时代大潮,正在将他从这里推开。
在电力带来的巨大震撼中,他站在了大阪电灯公司的主管面前。
看着矮小瘦弱,衣着又破又脏的他,主管婉拒:“我们暂时不缺人,一个月以后再说吧。”谁料,一个月之后松下幸之助又来了。负责人只能推脱说有事,过几天再说。隔了几天,他又来了……
反复多次,主管只好说出了真话:“你这么脏是进不了我们公司的。”于是松下幸之助借钱买了一身整齐的衣服,再次出现。负责人看他如此实在,只好告诉他:“关于电器方面的知识,你知道的太少了,我们不能要你。”
两个月后,他再次出现:“我已经学会了不少有关电器方面的知识,您看我哪方面还有差距,我一项项弥补。”主管被他的耐心和韧性深深的震撼了!
在强者的眼里,失败不是一次挫折,而是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松下幸之助成功跨出了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大步。
1910年,他转行到了大阪电灯(之后的关西电力),成了一名配线工,给大楼装电线安电灯。由于勤奋努力,他第二年就晋升为工程负责人。
近7年,小到住宅、店铺,大到剧场和大型工厂,几乎所有的工程他都参与了,还承接过大阪新世界通天阁的工程。每天跟电路打交道的他,已经成为一个行家。
看到电灯插座的痛点,他果断改良了设计。谁料领导却对他的产品嗤之以鼻,但松下幸之助明白,这个产品一定有市场。
看准了机会,松下幸之助果断辞职。
拿着所有的补偿金,加上全家的积蓄,松下幸之助有100日元,跟朋友又借了些钱,凑了200日元。他和妻子住在一间3平方米的小房间,将稍大的6平米的房间改装成车间,再从乡下找来刚小学毕业的妻子的弟弟,三人小作坊开工了。
他生产出了第一批新型灯口。但这款全新的产品却无人问津。四个月的心血,只卖了10日元。松下幸之助只能一趟趟地把自己和妻子的衣物送进当铺。
绝境之处,一个订单却从天而降。
有人要跟他订电扇底盘。一台压型机、一只煮锅,如此简陋的设备,幸之助却赶在新年前,交付了1000只精美的电扇底盘,并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80日元。
一次散步,听到一对姐弟争着用灯,幸之助灵机一动发明了双向灯口。一个叫吉田的批发商看中了这个产品,直接拍出3000日元保证金,要求包销双向灯口。幸之助拿着这笔钱开始扩大生产。
1918年,精神抖擞的他在大开町844号的门牌前挂起了“松下电气具制作所”的招牌,他的生意终于立住了。
峰回路转
谁料春风得意之时,厂家却紧急撤回了合同,因为东京一家大厂开始生产该产品,引起了价格的跳水。
本又是一次灭顶之灾,但拥有“强者思维”的幸之助却不以为然。他从这句话嗅出了一个诱人的市场——东京,以及一条成功的秘籍——便宜。
他先用很低的价格购入了大量废弃灯泡,用它们的金属盖作为原料生产,他的产品价格一下子低出30%。幸之助在大阪找到了更大的批发商,并且把自己的产品送进了东京。
彼时一战刚刚结束,经济分外萧条,他的便宜灯口适销对路。作为一个街道小厂,他们不但顽强地活了下来,还耗资7000多日元,修建了230平方米的厂房。
随后幸之助遇到了一个让他悲喜交加的订单。
彼时,一个自行车灯的订单无人敢接,幸之助却认定有利可图。当时自行车用的蜡烛或者气灯,既不方便又不经济,电灯正是好选择。
谁料生产线完成,第一月2000个车灯下线,买家却跑单了。车灯仍在源源不断地出产,幸之助再次遇到“灭顶之灾”。
强者从不抱怨,而是找机会。
“产品没问题,不过是没了经销商,那就自己卖!”他招聘了三位推销员。他让三个人确信电灯的优越性,并鼓励他们相信自己,他指导销售人员每天给自行车店送几盏车灯,并把它们点亮。
“你已经20岁了,这个年龄在古代已是武士到阵前取回敌方大将首级的年龄了。你一定可以胜任这个职位!”他相信每一个员工,深刻地践行“用人不疑”,还鼓励员工相信自己。
很快车灯就培养出了市场,让幸之助转危为机,订单接踵而来。
幸之助被奉为“行业神话”的管理能力,慢慢开始展现。
1922年,幸之助发现年末大扫除,没有人愿意打扫厕所,员工还有微妙的对立情绪。他果断钻进厕所,作为工厂的主人他必须作出表率,经营者不仅依靠权威,还要以身作则。
在他的鼓舞下,雇佣关系变成了平等的关系,紧张的劳资关系也一扫而空。这些细节的积累给此后松下的繁荣、组织改革和“玻璃式”透明经营奠定了基础。
1927年,松下开始生产电熨斗,在冉冉崛起的家电领域信马由缰。
好景不长,1929年,经济危机让销售减半,仓库货品堆积如山。病床上的幸之助却发出指示:“生产减半,员工不能解雇。上半天班,但全额发工资。”备受鼓舞的员工们放弃休息日,全员销售货品,让公司成功渡过危机。
“齐勇若一”的员工共同体,是松下电器坚强的后盾,“上下同欲则胜”。这一年,幸之助制定了公司组织纲领和员工信条,他的人生目标也逐渐清晰起来。
1932年,他幡然醒悟:“生产者的使命,就是要把生活物资变成如自来水一般的无限丰富”,这样才能让日本真正的富裕繁荣起来。作为产业人,他欣喜若狂地找到了“真正使命”,他将这一年定义为“创业命之元年”。
幸之助对亨利·福特极其敬仰,他非常重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他认为如果消费者没有他们的产品,一定是松下的疏忽。
次年,他在日本首次推行事业部制度,让每一个事业部为自主责任经营,为大规模生产奠定了组织基础。
但命运并没想让幸之助安稳地做一个企业家。
再转
1943年,在穷途末路的日本军方要求下,松下成立造船公司。10月,成立松下飞机制造公司。
随后日本战败,幸之助被定位财阀,资产冻结,被开除公职。
彼时,日本的各大工会都在质问经营者的战争责任,社会对这些财阀的敌视空前激烈,竭力呼喊开除经营者。
松下的工会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游行运动,但意外的是,他们的诉求是——解除“开除幸之助”决定。幸之助因为其平等和深入人心的管理,竟然将自己从生命的谷底再次捞起。
这在当时完全没有先例。
幸之助常说:“松下生产人,顺便生产电器。”他改变过去按工龄和学历付酬的旧工资制,采用按照工作能力确定报酬的新工资制,并不断提高职工的工资收入。公司设立员工“35岁能够有自己的房子”的住房制度。
1951年,恢复工作的幸之助第一次访美,这一年松下推出洗衣机。次年,想要生产电视机的幸之助坐到了飞利浦的谈判桌前。2亿日元的技术合作费用,占据了松下年营业额的近三分之二,还有不对等的约束条款,幸之助愤愤不平。
一番调查之后,他发现飞利浦的研究所有3000名研究人员。2亿日元换来这样的技术班底,幸之助不再有丝毫犹豫,也完全不介意“不平等条约”。这一年,松下的电视机上市了。1953年,松下推出电冰箱。
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和家电的普及,松下踩中、甚至制造了一系列的时代风口,并在1959年,成立了美国松下电器公司生产和销售电视机、收音机等产品,开始了国际化业务。
50年代末60年代初,松下公司率先提出“每周五天工作制”“让工资超过欧洲与美国”等大胆目标,并在之后一一实现。
面对低迷
1964年,经济再次低迷,代理店和销售公司经营困难。
66岁高龄的幸之助重返经营第一线。
在销售社长的大会上,他站在台上组织了十三个小时的讨论,并通过亲自下场改造全国的销售网络和销售制度,让松下打开了新局面。
通过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优化生产流程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松下为大众提供了更丰富廉价的选择。
1966年,松下实行了男女工资平等制,确保了员工队伍的稳定和士气。
随着松下电器产品的丰富和生产能力的攀升,“自来水”的普及难度从生产端转变成了消费端。人们渴望新产品,但他们无力支付。松下干脆推出了“按月缴付”的付款制度来刺激消费。
1972年,松下又实行了“租赁制度”,每月只需付有限的租赁费,就可以使用多种松下产品。
1976年起,松下还颁布了抚恤遗族子女制度,延长退休年限(从55岁延长至60岁),增加退职金和养老金。
在幸之助看来,人才的经营不限于“将孰有能”,还涉及“兵众孰强”。所以他把公司的生产和经营对所有员工公开,采用“玻璃式经营法”,提高透明度,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进而提升企业形象并赢得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除了自身的完善,这一次危机将松下的重心推向了海外市场,以分散风险并寻找新的增长点。松下开始建立全球完善的营销网络和统一的品牌形象。
70年代,松下电器开始进入新的行业和领域,如核电、航空、汽车、医疗、通信等,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进入8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松下在飞机、汽车、医疗器械方面的设备更加完善,并帮其成功度过了经济的低迷期。
曾经松下在产品创新、技术研发、队伍打磨、成本控制、销售通路再造和消费者沟通方面沉淀的“动态能力”,已经可以帮其成功地渡过难关。
1987年,幸之助退休,并于1989年4月离世。在这个极速变革的时代,离开了幸之助的松下电器开始向国际市场冲击,但也逐渐脱离了幸之助“生产人”的初心。
松下电器开始在国际舞台上通过战略性收购和合作伙伴关系,拓展其全球业务。90年代互联网数字经济,还有经济危机以及松下庞大的机构和管理效率的下降,松下的经营问题逐渐显露。进入21世纪,公司进行了多次架构调整,但依然无法挽回颓势。
2012年,松下出现巨额亏损,津贺一宏临危受命,他通过“组织架构变革、人员调整,以及砍掉没有前景的业务”开启了一场长达6年多的变革战略。
他按照当年松下幸之助的做法,给予事业部充分的自主权,并将事业部从88个整合到37个。剥离亏损事业,传承家电业务“DNA”的同时,开拓车载、电子元器件、住宅等新兴事业,通过不断调整和更新资源、能力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
2013财年,松下通过“动态能力”的提升,成功摆脱了巨亏泥潭,开始了下一个时代的新篇章。
津贺一宏说,“我现在的使命和创始人(幸之助)的使命,没有任何变化,只是社会环境在改变,我们所做的事情也要改变。”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适应市场变化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而人才是完成逆转的关键。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松下生产人,顺便生产电器。”如今,虽然电器业务已经在松下集团不断边缘化,但只要能够继续生产优秀人才,松下集团便有望在新的领域重整旗鼓。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