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易方达、睿远、宁泉资产等多家公私募基金南下抢筹,在港股市场大手笔“扫货”。其中,“杠铃”两端——科技和红利最为吸金,AI医疗、人形机器人等前沿科技赛道与银行、电力等高股息资产被频频举牌和加仓。
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4日,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金额已经超过3700亿港元,相当于每小时便有超2亿港元真金白银南下“扫货”,年内南向资金成交占比已攀升至58%。有公募基金经理表示,港股正逐渐从离岸市场向半离岸市场蜕变,中国资产定价权体系迎来重塑。
基金大手笔举牌多只港股
港交所最新数据显示,3月11日,睿远基金以每股35.4644港元的价格增持固生堂214.53万股,涉及总金额约7608.18万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睿远基金今年第三次增持固生堂,港交所数据显示,此前,睿远基金还曾在2月21日、2月26日分别增持固生堂75.34万股、41万股,其中2月21日的持股比例超过5%,实现举牌。经过三次增持后,睿远基金合计持有固生堂1789.36万股,持股金额约6.75亿港元,持股比例也由5.01%增至7.45%。
除了睿远基金,近期,公募巨头易方达基金也在港股市场频频“扫货”。
比如,3月5日,易方达基金在场内以每股均价13.8914港元增持昭衍新药16.28万股,涉资约226.15万港元。在此之前,易方达基金曾在2月13日增持昭衍新药4.43万股,持股比例达5.02%实现举牌,再加上此次增持,易方达基金持有昭衍新药的最新股数达到720.75万股,持股金额约1.11亿港元,持股比例由5.02%上升至6.06%。
此外,易方达基金还曾在去年11月举牌东岳集团,并在今年再度两次增持。1月9日,易方达基金以2316.48万港元增持东岳集团276.1万股,虽然在2月19日减持了200.4万股,但在2月26日再度增持241.6万股,最新持股数量为1.22亿股,持股金额11.34亿港元,持股比例7.06%。
百亿私募也在近期抢筹港股。比如,宁泉资产分别在1月8日、2月5日、2月13日增持新特能源36.20万股、32.80万股、147.40万股,最新持股比例已经高达14.13%,此外,宁泉资产还在2月11日增持327万股万科企业,2月13日增持606.6万股信义能源,2月14日增持472.10万股大唐新能源、90万股碧桂园服务,最新持股比例均已经超过5%。
除了公私募基金,近期,险资、信托等众多机构投资者也都在加仓港股,内资跨过香江抢筹已成趋势。比如,平安保险集团分别在3月11日加仓了农业银行,在3月6日和2月27日加仓了招商银行,在3月5日和2月20日加仓了邮储银行,在2月28日加仓了农业银行。
“杠铃”两端最吸金
从上述“扫货”趋势来看,内资大手笔举牌的标的大多分布在“杠铃”两端——科技和红利,其中,科技方向主要聚焦在“AI医疗”和“AI+机器人”两大主线,而红利方向则集中在电力和银行两大行业。
比如,固生堂和昭衍新药均是AI医疗的重要概念股。固生堂此前曾宣布,公司已接入DeepSeek,基于真实、庞大的数据源打造名医“AI分身”,并于近期再次宣布,引入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出任集团人工智能高级顾问,旨在通过顶尖人工智能专家的专业智慧,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同时,昭衍新药也宣布携手生仝智能合作开发数字病理辅助分析系统,且引入了全方位的AI辅助诊断技术,拓宽了AI技术在CRO领域的应用场景。
而易方达增持的东岳集团,则属于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该公司主要从事新型环保冷媒、含氟高分子材料、有机硅材料、氯碱离子膜等的研发和生产,是全球最大的PTFE(聚四氟乙烯)材料供应商,该材料也是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一种关键材料。
除科技资产外,“哑铃”的另一端红利资产同样备受青睐。例如宁泉资产增持的碧桂园服务、信义能源、大唐新能源,平安保险集团加仓的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股息率TTM均在5%以上。
在内资加仓下,上述港股标的大多在今年已经走出一波行情。Wind数据显示,自春节以来(2月3日至3月14日),昭衍新药年内大涨82.25%,固生堂大涨38.35%,碧桂园服务、信义能源的年内涨幅均在20%以上。
兴业证券策略团队表示,南向资金是本轮做多港股的主力资金之一。春节假期之后,“科技+红利”为南向资金主要流入领域,一方面,AI板块是本轮行情中南向资金与外资的显著共识,南向资金大幅增配以专业零售、汽车、生物科技、软件服务、电讯、半导体为代表的“AI+”板块;另一方面,南向资金仍然持续流入以银行、公用事业、保险为代表的价值红利板块。
睿远基金国际业务部负责人、睿远港股通核心价值混合基金经理张佳璐表示,在DeepSeek等AI技术的引领下,港股市场风格一定程度上开始变化,投资者愿意为未来的成长潜力投入信心,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科技股上,也影响了整个港股市场的估值中枢。南下资金的持续流入也为港股市场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为市场提供了额外的信心支持。
内资重夺港股定价权
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内资的“港股攻势”,标志着中国资产定价权争夺进入新阶段。曾几何时,“跨过香江去,夺取定价权”还是一句满怀憧憬的口号,但在当下,这一憧憬已经不再是梦想。
一方面,南向资金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流向港股市场。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4日,南向资金净买入金额已经超过3700亿港元,为去年同期的5倍以上;其中,2月单月净流入规模达1527.78亿港元,创下2021年1月以来新高;3月10日,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296.26亿港元,刷新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新高。
另一方面,南向资金的成交占比也逐步攀升。2月17日,南向资金成交额高达2006.71亿港元,占当天恒指成交额的50.13%,突破50%的大关;拉长时间来看,截至3月15日,南向资金年内成交总额已经突破5万亿港元,在港股总成交额的占比已经提升至58%。
兴全沪港深两年持有基金经理陈聪表示,相较于2020年的“南下夺取定价权”,现在的市场情况是明显存在不同:
一方面,内地投资者边际上在整个港股持仓的比例足够高,高到它已经逐渐变成内资的存量市场。近年来,很多的机构投资者在更加积极地参与港股投资,内资在港股中投资占比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会改变港股的市场的属性,港股可能会慢慢从纯离岸市场,变成了一个半离岸市场,未来的波动、震荡,尤其是向下的风险会比过去要好一点。
另一方面,港股市场的定价审美一定程度上越来越像A股。比如一些纯成长类的标的,在纯外资的体系里面不太可能是现在的股价,但是因为内资对于高成长性的看重,所以这些公司有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在较高的估值体系里面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也证明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港股市场上的一部分定价权是内资所能控制的。
千亿私募景林旗下基金经理金美桥在致投资者信中表示,“南向资金持续流入,内资对港股的定价权和南向资金在港股市场中的话语权不断抬升,如果每年8000亿港元的南下资金持续2—3年,港股定价权必然会掌控在内地资金手中。”wind数据显示,2024年,南向资金净买入8078.69港元,而2025年不满3个月的净买入金额已经超过3700亿港元。
国泰君安策略分析师陈熙淼表示,在本轮港股上涨行情中,内资主导、外资跟随的特征明显,投资者需重视2025年港股市场定价权体系的重塑。伴随内资显著增配港股市场,2025年定价权体系将较过往发生系统性变化。
“扩散行情”值得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本轮由内资主导的中国资产重估,截至目前仍然是较为极致的结构性行情,港股的上行动力主要集中在科技、医药等少数板块。
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4日,年内仅有恒生科技指数、恒生生物科技指数、恒生医疗保健指数跑赢恒生指数,其中恒生科技指数的滚动10日成交额占比一度突破40%,创下历史新高,其他行业的资金参与程度受到挤压。
天风证券在研报中指出,若后续其他板块跟随科技补涨,代表投资者对港股整体持乐观态度,这一普涨情形隐含的逻辑可能是以下两点:一是分子端,市场对港股盈利前景的预期改善,可以看到今年以来恒指远期EPS持续上修,季度环比增速对应上行,中国经济意外指数出现筑底企稳迹象;二是分母端,全球配置资金回归中国,相信中国经济改革与科技价值重估的过程。随着国内经济企稳以及科技创新的效果逐渐显现,外资有望陆续回归中国市场。
在张佳璐看来,尽管已经有部分国际资金进入了港股市场,但仍有许多资金目前可能在等待中国经济基本面的进一步改善,他们会更加在意具体指标的变化,例如房地产企稳情况、PPI改善情况,看港股消费品公司的ASP等的变化情况。她表示,在AI技术突破、政策环境改善以及资金流入的共同推动下,香港市场仍具备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尤其是在消费、医疗等尚未完全启动的领域。
责任编辑:杨红卜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