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证研
《金证研》南方资本中心 泊楠/作者 南枝/风控
随着证监会积极推动更多增量资金入市,公募基金注册发行明显提速,截至2025年1月末,公募基金存量超1.24万只,其中混基及股基合计数量超六成。此外,近年来,在“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公募基金在ESG投资方面按下了“加速键”。与此同时,基金公司本身的ESG实践情况也受到了市场及监管的关注,从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履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来考虑对投资者的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旗下基金资产净值在国内公募基金中排名第5的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弘基金”),2021年以来,董事长更换频繁,其新任董事长黄辰立于2024年11月15日上任,“空降”自大股东蚂蚁集团,或无基金管理经验。而且,截至2025年3月15日,高阳在天弘基金担任总经理的任职年限为1年2个多月。
值得注意的是,天弘基金旗下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年限不及各基金公司的平均水平,且多名基金经理“一拖多”,新人入职数月即上任基金经理。在政策倡导大力发展权利益基金背后,天弘基金多年货基规模占比超七成。此外,天弘基还出现了养老目标基金收益率不及沪深300、主动管理的“绿色”主题基金业绩跑输比较基准、混基及股基或业绩“拉胯”等情形。面对上述问题,对于始终秉持客户第一的价值观的天弘基金而言,天弘基金的现任董事长黄辰立及总经理高阳,未来ESG治理及投研团队的建设或值得关注。
一、总经理“挖”自其他基金公司,董事长变动频繁新任掌门人或无基金管理经验
关于基金公司自身的建设,证监会于2024年3月15日发布的《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明确指出,要强化公募基金投研核心能力建设,完善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2023年12月,天弘基金总经理变更,次年11月,天弘基金迎来了新一位董事长。然而,观此二人背后,新任总经理曾任其他公司的副总经理、总经理等,但其上次亲手管理基金已经是2008年,时隔17年后上任天弘基金的总经理;而新一任董事长“空降”自大股东蚂蚁集团。
1.1 总经理“挖”自其他基金公司,在老东家任职期间老东家管理规模下滑
据天弘基金官网公告,自2023年12月28日起,天弘基金原董事长韩歆毅不再代任总经理职务,同日,高阳上任总经理一职。
观其履历,高阳,自1998年7月起至2000年2月在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任销售交易部经理。2000年3月至2008年2月,高阳在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时基金”)任职,历任债券组合经理、固定收益部总经理、基金经理、股票投资部总经理。2008年8月至2021年1月,高阳于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华基金”))任职,于2008年12月至2021年1月任鹏华基金副总经理。2021年2月至2023年11月,高阳任职博时基金的总经理。
观其背后,高阳虽曾于其他基金公司任职过副总经理或总经理,但其已接近17年未亲手管理过基金产品。
据博时基金的高级管理人员变动公告,高阳于2021年2月5日起任博时基金的总经理,于2023年11月10日离任。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查询日2025年3月15日,高阳上一次任职基金经理的时间系2002年至2008年,为博时基金旗下的3只产品,分别为博时价值增长混合、基金裕泽、基金裕隆。其中基金裕泽、基金裕隆已结束运作。自2008年2月21日离任基金裕隆后,高阳未管理过其他基金。
需要指出的是,在高阳任职博时基金总经理期间,博时基金旗下基金规模曾出现下滑。
数据显示,在高阳任职博时基金的总经理前,截至2020年末,博时基金旗下基金的资产净值为7,128.67亿元。高阳上任后,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博时基金的规模曾一度增长至超过1万亿元,为10,697.76亿元。
随后,博时基金旗下基金的资产净值却“开倒车”。2022年末,博时基金旗下基金的资产净值仅为9,520.47亿元,较2022年三季度末减少超千万元。截至高阳离任后的最近一期数据,即截至2023年末,博时基金旗下基金的资产净值为9,364.45亿元。
在高阳离任博时基金后,2024年各季度末,博时基金旗下基金的资产净值均在1万亿元以上,分别为10,182.04亿元、10,738.91亿元、10,630.5亿元、10,755.96万元(部分披露)。
另外,在高阳任职天弘基金总经理前,天弘基金的旗下基金的资产净值呈下滑态势。
数据显示,2017-2024年各年年末,天弘基金旗下基金的资产净值分别为17,891.46亿元、13,420.65亿元、12,759.61亿元、14,226.96亿元、11,271.69亿元、10,601.37亿元、10,741.68亿元、11,863.49亿元(部分披露)。
1.2 近四年董事长变动频繁,新任董事长“空降”自蚂蚁集团或无基金管理经验
更换总经理的次年,天弘基金的董事长也发生变更。
据天弘基金官网关于董事长变更的公告,2024年11月15日,天弘基金原董事长韩歆毅离任,并由黄辰立接任。
观其履历,黄辰立于2002年9月至2013年4月先后任职于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巴克莱资本投资银行部及摩根大通亚洲投资银行部。2013年5月起,黄辰立加入蚂蚁集团,现任副总裁。
而2021年初以来,天弘基金的董事长变动频繁。
据天弘基金官网的高管及董事长变更公告,2023年7月24日,郭树强离任总经理,韩歆毅代任总经理;2023年12月28日,董事长韩歆毅不再代任总经理,高阳上任总经理。
在董事长变动方面,2019年10月8日,井贤栋离任董事长,胡晓明上任董事长;2021年5月21日,胡晓明离任董事长,郭树强代任董事长;2021年8月2日,韩歆毅上任董事长;2024年11月15日,韩歆毅离任董事长,黄辰立上任董事长。
不难看出,2021年以来,天弘基金的董事长更换了三次,或变动频繁。从上述履历可知,黄辰立虽出身投行,且“空降”自蚂蚁集团,但或无基金管理经验。且天弘基金总经理高阳,已经将近17年未亲自管理基金产品,二人在基金管理方面是否具备充分的经验,或值得关注。
二、多名基金经理“一拖十几”任职回报频告负,新人入职数月即上任或拷问其投研能力
公募基金产品具有低门槛、透明度高等特征,其面向公众投资者,而不是特定的、少数的投资者,因此,公募基金产品的业绩情况,能够影响到数以万计的投资者。关注投资者收益,也是基金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对于基金管理规模排名靠前的天弘基金而言,其旗下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年限却不及各基金公司的平均水平,且基金经理“一拖多”、新人入职数月即上任基金经理,或同样值得关注。
2.1 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不及行业均值,新人入职数月即上任基金经理
数据显示,截至查询日2025年3月15日,按照管理规模排名,天弘基金以截至2025年2月26日管理规模为12,011.49亿元排名第5。旗下基金经理数量为57人,平均任职年限为2年又56天,排名为115|206。
而截至2025年2月26日,各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经理的数量为19.8人,平均任职年限为2年又70天。
不难看出,天弘基金作为管理规模排名前五的基金公司,其旗下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年限却低于行业平均,排名跌出前100名。上述情况之下,对于“始终秉持客户第一”的天弘基金而言,人才梯队建设或值得关注。
除此之外,天弘基金的基金经理团队中,不乏入职不足1年即上任管理产品的基金经理。
具体来看,龙智浩于2023年8月加入天弘基金,2024年3月9日起即担任天弘新活力混合发起A、天弘安盈一年持有A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杨恋令于2023年6月加入天弘基金,2024年5月11日即开始管理天弘华证沪深港长期竞争力指数A;董旭恒于2024年4月加入天弘基金,2024年10月12日开始管理天弘庆享A。
而天弘基金多名入职不足一年的员工即开始担任基金经理的另一面,其多名基金经理“一拖多”。
2.2 四名基金经理管理10只以上基金,多只基金任职回报率告负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2025年3月15日的可得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天弘基金旗下基金经理林心龙、刘笑明、贺雨轩、陈瑶均执掌超过10只产品,该4位基金经理分别管理14只、11只、15只、15只产品,且全部为指数型基金。
而上述4位基金经理中,3名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业绩频现收益率告负的情形。
数据显示,林心龙名下的14只基金中,截至2025年3月14日任职回报率告负的基金共有5只,分别为天弘中证芯片产业ETF发起式联接A、天弘创业板ETF联接A、创业板ETF天弘、天弘中证新能源指数增强A、天弘中证电子ETF,任职回报率分别为-13.4%、-2.02、-2.34%、-48.7%、-0.22%。
在林心龙在管的14只基金中,2022年获得负收益率的基金共9只,2023年获得负收益率的基金共6只,2024年获得负收益率的基金共1只。其中,2024年,6只基金的收益率不及沪深300的涨幅。
而陈瑶方面,其共执掌的15只产品中,除了3只任职日期在2024年,剩余12只任职日期在2018-2022年。而在这12只基金中,2022-2023年获得负收益率的基金分别为11只、11只,11只基金在2021年获得负收益。
此外,基金经理贺雨轩执掌的15只基金中,截至2025年3月14日任职回报率告负的基金共有7只,分别为天弘中证油气产业指数发起A、天弘恒生沪深港创新药精选50ETF发起联接A、医疗设备ETF、生物医药ETF、创新药沪港深ETF、天弘中证医药100A、天弘国证生物医药ETF发起式联接A,对应的任职回报率分别为-4.16%、-11.38%、-22.34%、-55.57%、-40.69%、-38.29%、-62.59%。另外,15只产品中,有5只为在2022-2024年各年内回报率均告负的产品。
可见,天弘基金旗下多位基金经理分别同时执掌超10只产品,是否具备充分履职能力或遭拷问。
三、养老目标基金收益率不及沪深300,主动管理的“绿色”主题基金业绩跑输比较基准
从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履行等ESG投资方面看,基金公司可发行并发展绿色环保、新能源主题基金,能够利用基金产品,间接支持环保层面做得更好的上市公司,助力国内的绿色经济发展。从社会责任角度看,养老目标基金是居民养老体系的“第三支柱”,关系到居民的养老生活。
需要指出的是,天弘基金旗下1只绿色低碳主题相关的主动管理基金,但该基金已经成立2年,其收益率在近1年、近2年以及成立以来均跑输了业绩比较基准及沪深300。而另一方面,天弘基金旗下所有养老目标基金业绩或显“疲态”。
3.1 绿色主题基金多数为指数产品,同主题下的偏股混合型基金长期业绩跑输业绩比较基准及沪深300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查询日2025年3月15日,经不完全统计,天弘基金涉及低碳绿色主题的基金,包括天弘中证新能源车A、天弘低碳经济混合A、天弘中证新能源指数增强A、天弘全球新能源汽车股票(QDII-LOF)A、天弘国证绿色电力指数发起A、天弘国证新能源电池指数发起A等产品。
上述基金中,天弘低碳经济混合A为偏股混合型基金,天弘全球新能源汽车股票(QDII-LOF)A为QDII普通股票型基金,其余4只均为指数型基金。
与指数型基金相比,混合型基金及股票型基金或更注重基金经理的主动选股能力,以下将天弘低碳经济混合A作为天弘基金的代表性绿色低碳基金进行分析。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天弘低碳经济混合A为偏股混合型基金,现任基金经理为唐博,任职日期为2022年6月28日。截至2025年3月14日,天弘低碳经济混合A在唐博的管理期间内实现的回报率为-15.97%。
拉长时间线来看,截至2025年3月14日,近1年以来、近2年以来以及成立以来,天弘低碳经济混合A的收益率分别为10.58%、-7.52%、-15.97%,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涨幅分别为12.61%、5.39%、-2.24%,沪深300的涨幅分别为12.47%、0.55%、-10.78%。
也就是说,在绿色低碳主题的基金方面,天弘基金旗下采用主动管理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天弘低碳经济混合A,在近1年、近2年以及成立以来均跑输了业绩比较基准及沪深300。
3.2 2024年养老目标基金收益率不及沪深300,过半数产品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
基金公司在ESG理念上的践行,除了针对绿色环保概念布局产品,发行养老目标基金也是其重要举措之一。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2025年3月15日的数据显示,天弘基金旗下目前尚有7只养老目标基金正在运作。其中,天弘永裕稳健养老一年A、天弘永裕平衡养老三年A、天弘永丰稳健养老目标一年持有混合(FOF)A、天弘永丰平衡养老目标三年持有混合发起(FOF)这4只基金为养老目标风险FOF,天弘养老2035三年A、天弘养老目标2030一年持有混合发起(FOF)、天弘养老目标日期2045五年持有期混合型发起式(FOF)这3只基金为养老目标日期FOF。
上述7只养老目标基金中,天弘永裕稳健养老一年A、天弘永裕平衡养老三年A、天弘永丰稳健养老目标一年持有混合(FOF)A、天弘养老2035三年A,此4只基金已经成立Y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A份额还是Y份额,天弘基金旗下的养老目标基金在2023年内实现的回报率均告负且多数跑输业绩比较基准。而在2024年,天弘基金旗下所有养老目标基金收益率跑输了沪深300。
另外,截至2024年年末,合并A、Y份额计算,天弘基金旗下目前尚在运作的7只养老目标基金中,天弘养老目标2030一年持有混合发起(FOF)、天弘养老目标日期2045五年持有期混合型发起式(FOF)、天弘永丰平衡养老目标三年持有混合发起(FOF)、天弘永裕稳健养老一A/Y的规模已经低于5,000万元。
总而言之,从整体上看,天弘基金旗下的养老目标基金,2023年收益率告负,2024年收益率跑输沪深300,且有4只产品的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
四、倡导大力发展权利益基金背后,天弘基金多年货基规模占比超七成
新“国九条”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持续壮大长期投资力量。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大幅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践行ESG理念,服务国家战略是其践行ESG理念之中G-公司治理的举措之一。在上述政策的支持下,基金公司或可加强投资研究,适当发行权益类新产品,并引导资金流向权益类基金等政策方向,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然而,近两年来,天弘基金旗下基金的资产净值中,货币市场基金仍“占大头”。
4.1 旗下货币型基金成立于2015年及以前,4只货基规模占旗下所有基金管理规模的超七成
需要指出的是,旗下共有210只基金(剔除非主代码)正在运作的天弘基金,其超过1万亿元的基金管理规模中,近七成由4只货币市场基金“撑起”。
数据显示,2020-2024年年末,天弘基金旗下基金的资产净值分别为14,226.96亿元、11,271.69亿元、10,601.37亿元、10,741.68亿元、11,863.49亿元。
其中,同期,天弘基金旗下货币型基金的资产净值合计分别为12,858.3亿元、8,414.08亿元、7,739.85亿元、7,743.55亿元、8,324.47亿元。
经测算,2020-2024年各期末,天弘基金旗下货币型基金的资产净值合计占其所有基金的资产净值的比例分别为90.38%、74.65%、73.01%、72.09%、70.17%。
据天弘基金官网,截至2025年3月14日可得数据,天弘基金旗下尚在运作的货币市场基金共有4只,其中1只成立于2011年,1只成立于2012年,2只成立于2015年。即天弘基金旗下运行的货币基金均成立于2015年及以前。
不难看出,2020-2024年各期末,天弘基金旗下基金的合计资产净值超七成由货基贡献。
4.2 混合型基金的资产净值呈下滑趋势,股票型基金规模相比2022年末或“腰斩”
值得一天的是,天弘基金混合型基金的规模呈现出下滑的态势。
数据显示,2021-2024年各年年末,天弘基金旗下混合型基金的资产净值分别为286.6亿元、207.95亿元、173.36亿元、160.68(部分披露);股票型基金的资产净值分别为7.82亿元、10.04亿元、4.66亿元、3.14亿元(部分披露)。
可见2021-2024年各年年末,天弘基金旗下混合型基金的规模或呈下滑趋势,且2023-2024年各期末,股票型基金的资产净值相比2022年或“腰斩”。
在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的政策支持下,多家基金公司或多发、新发权益类基金。而天弘基金股票型基金及混合型基金的规模,与其货基相比差距悬殊。
五、两年一期股基及混基或合计收取超15亿元管理费,却陷入亏损的窘境
新“国九条”指出,要引导基金公司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变。换言之,基金公司新发权益类基金时,既要关注数量,同时也应保证质量。而近两年一期,天弘基金旗下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或合计收取超15亿元的管理费,但同期合计亏损超490亿元。
5.1 近两年一期,天弘基金旗下混合型基金及股票型基金合计亏损超490亿元
数据显示,2020-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天弘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的收入合计分别为124.67亿元、47.33亿元、-208.19亿元、-147.88亿元、-84.6亿元,净利润合计分别为121.19亿元、40.89亿元、-214.06亿元、-154.18亿元、-87.51亿元。
此外,2020-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天弘基金旗下混合型基金的收入合计分别为27.03亿元、18.45亿元、-22.51亿元、-6.43亿元、-1.9亿元,净利润合计分别为24.96亿元、14.77亿元、-26.08亿元、-9.6亿元、-3.19亿元。
经测算,2022-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天弘基金旗下混合型基金及股票型基金合计亏损约494.62亿元。
5.2 近两年一期股基及混基或合计收取超15亿元管理费,天弘基金连续两年一期盈利
问题尚未结束。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2-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天弘基金旗下产品收取的管理费分别约为39.44亿元、36.94亿元、18.94亿元,合计为95.32亿元。其中,同期股票型基金收取的管理费分别约为3.89亿元、4.18亿元、1.95亿元,合计为10.02亿元;同期混合型基金收取的管理费分别约为2.38亿元、1.91亿元、0.74亿元,合计为5.03亿元。
经测算,在2022-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天弘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及混合型基金合计收取约超过15亿元的管理费。
另外,据君正集团2022-2023年年报及2024年半年报,天弘基金在2022年、2023年、2024年上半年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15.48亿元、14.08亿元、9.36亿元。
也就是说,在2022-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旗下股票型基金及混合型基金连年亏损的同时,天弘基金连续两年一期实现盈利。
总而言之,近年来,上市公司的ESG指标越来越被市场及监管层重视,而在ESG理念的探索和实践下,基金公司自身的ESG实践状况、“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等逐渐引来市场关注。而从管理费、基金净利润以及公司净利润角度看,天弘基金公司实现盈利的另一面,其权益类产品却在近两年一期或亏损超490亿元,且合计收取超15亿元管理费。除此之外,天弘基金还存在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占比超七成、基金经理“一拖多”、养老目标基金收益率不及沪深300、主动管理的“绿色”主题基金业绩跑输业绩比较基准等情况。对于2023年12月上任总经理的高阳、2024年11月上任董事长的黄辰立而言,天弘基金未来ESG治理及投研团队的建设,或值得关注。
责任编辑:何俊熹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