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务压力凸显 银行低价甩卖不良资产包

中国经营网
15 Mar

  《中国经营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3月12日,2025年以来银行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已发布近百份。其中,多家银行以不到1折的价格“甩卖”不良资产包,最低一度折扣达到0.2折。

  据了解,目前低价出售的不良资产包主要以个人不良贷款为主,折扣偏低主要是因为个人贷款不良资产上升较快、催收难度大、回款率低。整体来看,目前银行零售业务面对一定压力,尤其是个人消费贷款,但该业务长期前景仍较好,银行应优化流程、丰富供给、推动跨界合作,推动零售业务高质量发展。

  低价出售

  2月,平安银行(000001.SZ)2025年首单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及经营性贷款)转让公告显示,该笔不良资产未偿本息总额达2.07亿元,转让起始价422万元,约为0.2折;广发银行发布的《关于璟粹2025年第三期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结果公告》,该行的个人信用卡贷款不良资产包,资产原始金额为19.66亿元,最终实际转让金额仅为1.47亿元,不到1折;中原银行(01216.HK)郑州分行发布了关于2025年第1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转让项目公告,该笔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为1.92亿元,转让起始价格为970万元,大约以0.5折出售。

  进入3月,民生银行(600016.SH)信用卡中心、金昌农商行、白银市白银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兴业银行(601166.SH)杭州分行、平安银行等多家机构发布的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均以不到1折价格转让。

  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记者,不到1折的不良资产包一般周期较长,追回难度较大,银行低折扣出售,也是为及时止损、节约精力。

  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陆岷峰告诉记者,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时遵循严格的内部规定和流程,其定价主要依据资产质量、处置时限等多重因素,并受各银行经营策略的影响。通常,折扣率越低表明资产质量越差或处置时间更为紧迫。当前,部分银行以低于1折的价格转让不良资产包,旨在快速处置不良资产,降低资产负债表中的风险敞口。

  “一方面,不良资产回收难度较大,债务人多为信用较差、还款能力不足的个人或企业,长期持有这些资产会导致银行承担较高的管理成本和法律风险。通过低价转让,银行能够迅速回笼部分资金,避免资源进一步消耗。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不良资产的市场价值远低于账面价值,其变现能力和市场需求较弱,迫使银行以极低的价格吸引买家。此外,监管政策对银行资产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银行需加快清理不良资产以满足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等合规标准。因此,低价转让不良资产包成为银行短期内优化资产结构的务实选择。”陆岷峰说。

  记者注意到,目前低价出售的不良资产包主要以个人不良贷款为主。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中国金融团队主管李佩珈表示,当前部分银行个人不良贷款资产包价格较低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个人贷款不良资产上升较快,需要加快回收。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余额为1239.64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比重为1.43%,相比2023年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为201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二是催收难度大、回款率低。与公司贷款不同,个人贷款多数是信用贷款,难以通过抵押品处理进行回收,回收价值偏低。与此同时,银行催收工作中又面临“金融黑灰产”问题。一些反催收联盟唆使消费者无视合同约定、捏造事实,以达到帮助逃废个人债务的目的,不仅干扰银行正常经营,也造成较大损失。总的来看,与公司类不良贷款相比,银行零售类资产不良贷款回收成本更高但回收率却更低,因此银行有较强的动力以较低价格打包出售。

  零售业务压力大

  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1月10日发布的《2024年四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对公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的平均折扣率分别为4.8%、18.6%(统计口径为未偿本息总额)。

  目前,银行零售端业务压力较大。李佩珈表示,受居民消费意愿不足、房地产持续调整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经营压力确实明显增大。一方面,新增消费信贷放缓,个人住房贷款减少。2024年,我国年新增狭义消费贷款1.35万亿元,相比上年少增1.18万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减少6100亿元,已连续2年净减少。另一方面,利率下行叠加不良资产上升,盈利能力明显下降。2025年以来,部分银行已将消费利率最低降至“2”字头。

  陆岷峰告诉记者,当前银行零售业务面临较大压力,不良资产规模显著增加,主要集中于信用卡和个人贷款领域。受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和就业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个人还款能力普遍减弱,信用卡及个人经营性贷款违约率显著提升。此外,部分银行在零售业务扩张中过度追求规模增长,忽视风险控制,导致资产质量恶化。尤其在疫情后经济复苏中,中低收入群体财务状况未完全恢复,进一步推高不良率。

  银行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零售端压力?陆岷峰告诉记者,面对零售业务的多重压力,银行需从风险控制、产品优化及客户管理等方面全面调整,寻求风险控制与创新发展的平衡,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技术赋能提升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首先,风险控制是首要任务,需优化贷前审核机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评估借款人信用与还款能力,同时完善贷后管理,加强对存量贷款的监控与催收,防止不良贷款恶化。其次,应优化产品结构,推广低风险、高附加值业务,如消费分期、车贷等,并减少对高风险产品如信用卡和无抵押贷款的依赖。同时,与保险、基金公司合作推出综合性金融产品,通过分散风险提升稳定性。再次,提高客户管理能力,根据客户收入和消费习惯精准分层,为高质量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强黏性;对高风险客户则通过财务教育减小违约可能性。此外,借助金融科技如智能客服、线上审批等提升运营效率,利用区块链技术增强交易透明度,降低信用风险。最后,银行需注重长期规划,避免盲目扩张,聚焦资产质量与盈利能力,通过科学考核机制推动可持续发展。

  李佩珈表示,尽管消费贷款业务遇到暂时困难,但长期前景看好,特别是国家将继续加大消费支持力度,2025年消费金融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要从优化流程、丰富供给、加强创新、推动跨界合作等方面推动消费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

  “一是优化审批流程、增强产品灵活性。相比新兴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产品在额度、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审批流程相对烦琐,灵活性较为欠缺,应推出更多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金融产品。二是加大重点领域供给,助力消费企稳。要围绕汽车、家电、家居、3C 等大宗消费领域,合理降低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优化贷款条件,提高消费者购买力;要针对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已出现的企稳向好新苗头,合理确定房贷利率水平,加大购房及相关家装消费支持力度;要加大服务消费和县域地区等下沉市场的金融支持力度。三是丰富消费金融供给方式,更好地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随着消费不断升级,从传统的衣食住行,到提升生活品质和体验服务,带来教育、旅游、家装等方面的非必需品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要持续加大消费金融产品创新,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四是推动跨界合作,加强场景融合。随着居民消费行为线上化趋势加剧,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话语权增强。为此,既要强化与场景方的深度合作,又要更加注重自建场景的搭建,并加强对助贷机构的管理。要与电商平台、线下商家、生活服务平台等开展全面合作,将金融服务嵌入各类消费场景中。五是加快数字化转型,降低经营成本。”李佩珈表示。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