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BUG》 闫妍
“我什么时候在这上面投保了?”
这是很多消费者与一款名为轻松保严选的产品“短暂接触”后,发出的疑惑——前不久,熊女士突然接到了“投保短信轰炸”,她查询后才发现,自己从2023年3月起就一直在该平台投保,然而自己却毫不知情。
轻松保严选,是轻松健康集团旗下四大板块业务之一,该集团另一款明星产品轻松筹更被广泛熟知。两款核心产品都频繁卷入舆论旋涡中,信任危机正在不断加剧。
不久前,轻松健康集团还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拟于港交所主板上市。招股书显示,公司正面临净利润下滑、用户流失、核心业务增长乏力等多重严峻挑战。
“进坑很容易,想出坑太费劲了”
前不久,消费者熊女士被轻松保严选提醒续费的短信“轮番轰炸”,她感到非常疑惑:“我什么时候在这上面投保了?”
熊女士立即查看了银行卡,发现从2023年3月起,每月都有轻松保严选的自动扣款,“有时45元,有时19元。”这意味着,近两年她在这份保单上已花费近千元。然而,“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投保过,而且是年年续保的。”
她向新浪科技透露,发现这个问题后仔细回想,才记起曾在大病筹款平台捐款时,看到轻松保“1元保险”广告页面。“我当时天真地以为这是对我善良的回报,而且只要1块钱,就留下了联系方式。”
所谓的“1元保险”早有媒体进行了曝光,虽然宣称首月1元甚至免费领取,但实际上是将保费分摊至后期,消费者并未真正享受优惠,且多数人购买时并不清楚费用详情。一旦支付1元,便默认开通自动扣款功能,后续会被扣除远高于1元的保费。
为了摆脱这份“吸血”保单,熊女士决定立即退保,但想要退保并不容易。“先是说我的保单逾期,又强调这是我当初签订的条款。其间,轻松保还不断发垃圾短信、打电话催我续保。”这一系列“操作”让她非常气愤,随即在各大平台对轻松保严选发起投诉。“后来,还是他们主动来电,希望我撤掉投诉,但只能退一部分。”
对此,新浪科技联系了轻松保严选官方客服,对方称,“她当时是领取了赠送保险并填写了个人资料。”一份赠送保险为何会涉及到近两年的自动续费?客服解释,“赠送保险填写个人资料时,也会问是否需要其他保单,这边是勾选上买了其他保险,她可能不注意,又买上其他的了。”
投诉重灾区,信任危机加剧
公开信息显示,轻松健康集团的前身是成立于2014年的大病筹款平台轻松筹,2016年8月轻松筹成功获取保险经纪牌照,得以开展保险业务。2019年,“轻松筹”升级为“轻松集团”。2020年9月,“轻松集团”更名为“轻松健康集团”。
随着名字的变更,其业务从以众筹为核心,逐步过渡到保险业务和综合健康服务拓展,旗下包括轻松筹、轻松保严选、轻松健康、轻松公益四大板块。
但很长时间以来,无论是“轻松保严选”还是“轻松筹”,都频频卷入负面争议,从保险套路到慈善众筹乱象,信任危机不断加剧。在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上,以“轻松保严选”关键词进行搜索,共出现 1585多条消费者投诉内容,其中大部分消费者指责轻松保严选存在诱导签约、自动续费无通知、退费困难、短信骚扰等问题。
对于上述熊女士遭遇的情况,一位保险科技行业从业者告诉新浪科技,“早年大家其实都这么干,很多公司都推出过‘首月1元’类产品,此类保险营销方式业内一般将其通称为‘魔方业务’,但随着监管趋严,这两年基本上大家都不敢做了,很多家选择慢慢关停了这类业务,深圳已经严格要求不允许‘魔方产品’发售了。”
2023年8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向辖内各财险公司下发《关于个别短期健康险业务中存在问题及相关风险的通报》(下称《通报》),明确叫停健康险“魔方业务”,并指出该业务存在产品开发管理不合规、营销宣传不规范、业务经营管理粗放、费用问题极为突出等四大方面的问题和风险。
《通报》指出,在产品开发管理不合规方面,主要存在相关保险产品在常规产品基础上大幅扩大免赔额、赔付比例等费率调整系数的调整范围,依据其制定的“引线”保险方案实际保障程度较低等问题。在营销宣传不规范方面,存在对低保费条件下的免赔额、赔付比例等信息仅以较小字体说明甚至完全未说明,未清楚告知投保人“升级”后保险责任自“升级”次月后生效,上述业务退保率相较其他普通短期健康险业务高出超30个百分点等问题。
而轻松健康集团另一明星产品“轻松筹”,同样是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轻松筹”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1273多条消费者投诉内容。
一位消费者向新浪科技表示,曾在轻松筹上为他人捐款时,捐款10元却实际支付13元,多扣的3元还以为是捐款必须的步骤,或是平台扣除的手续费。“后来在社交平台上发现,很多用户都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大家都不清楚这多扣的费用到底是什么,但不管是什么服务费用轻松筹凭什么默认勾选上?”她气愤地说道。
对此情况,新浪科技联系了轻松筹官方人工客服进行核实。对方解释称,“这3元钱是捐款时用户选择了‘绿色就医通道服务’,导致付款金额与捐款金额不一致。”在消费者提供商户单号截图后,工作人员为其办理了退款。
该工作人员还告诉新浪科技,“绿医服务现在已经没有了。”但当被问及该服务具体取消的时间时,工作人员却避而不谈,未给出明确答复。
腾讯、IDG加持,两年却流失超2000万用户
1月28日,轻松健康集团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于港交所主板上市。成立十余年,轻松健康集团背后已经聚集了一支庞大的投资人队伍——腾讯、IDG资本、阳光保险等知名机构都纷纷加持。
但招股书显示,公司正面临净利润下滑、用户流失、核心业务增长乏力等多重挑战。
2022年、2023年、2024年前九个月,轻松健康集团的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3.94亿、4.90亿和6.4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为1.49亿元、1.47亿元及7660万元,业绩增长总体呈现增收不增利之态。
同期,轻松健康集团的毛利率分别为82.6%、79.9%以及43.4%,经调整净利润率分别为37.9%、29.9%以及11.9%。从数据可以看出,轻松健康集团的盈利能力和利润水平呈现明显下滑趋势。
目前,轻松健康的业务版图主要包括轻松保险服务和轻松健康服务两大主营业务。其中,保险业务是其核心,在 2022 - 2024 年前 9 个月,轻松保险业务收入分别实现营收 3.21 亿元、3.27 亿元、2.46 亿元,占比颇高,分别为 81.5%、66.7%、79.5%。
轻松健康服务在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九个月,所得收入分别为5977.7万元、1.55亿元、3.98亿元,分别占该公司于同期总收入的15.2%、31.7%、61.8%。
此外,轻松健康集团的“用户增长故事”似乎也遭遇了瓶颈。招股书显示,公司活跃用户从2022年的7050万名,下降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5000万名,两年时间活跃用户流失超2000万,降幅接近了30%。
根据沙利文报告,按2023年的活跃用户数量计,轻松健康于中国数字综合健康服务及健康保险服务市场排名第二位;按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九个月的收入计,轻松健康于中国独立健康服务市场排名第四。
值得注意的是,轻松健康集团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还展示了公司在业务形态、商业模式等方面的重要调整。
据招股书,轻松健康集团已将线上疾病筹款业务(即“轻松筹”)和朵尔医院剔除出本次上市主体。根据招股书,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轻松健康集团是一家在开曼注册的外资企业,而我国法律法规对外资开展某些业务有所限制。因此,轻松健康集团的上市主体主要聚焦于健康服务和保险业务,剔除了轻松筹等业务。
与此同时,轻松健康也持续在AI技术方面加注,推出轻松就医Dr.GPT大模型的基础上,公司将上市募资重点投向AI底层技术研发与医学研究平台建设。日前,轻松健康集团还宣布完成与DeepSeek的技术整合。可以看出,此次冲刺港股IPO,轻松健康集团将以“AI+健康服务+保险科技”作为核心卖点,试图重新冲击资本市场。
然而,尽管公司通过技术升级和客服优化努力改善用户体验,投诉量却依然居高不下,品牌形象也因此严重受损。面对用户信任的流失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轻松健康集团能否重新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并找到新的增长点,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责任编辑:郝欣煜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