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的科技股牛市,一直延续至今。
很多人都疯狂回本,疯狂盈利。
但是,牛市从来都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很多人不代表所有人。
事实上,牛市亏钱的人也不少,不过最扎心的,可能是踏空的人,尤其是完全踏空的人。
说到这,大家可能很好奇,到底谁才是这一波牛市最完美的擦身而过者?
在一些流传出来的机构间交流文件中,有这么一条有趣的信息,相当多的欧美投资机构,完全错过这一轮的中国AI科技牛市。
甚至你都能够想象,他们顿足捶胸的样子。
至于原因,非常简单。
在过去几年中国股市比较低迷的时候,他们的研究部门基本裁掉了跟踪中国科技的研究员、专注于中国科技投资的基金经理中,有不少要么走人,要么转向专注美股mag 7。
虽然不能完全责怪他们,毕竟过去两年多,国内股市有过几次大反弹之后,又再一次陷入低迷,资金被套、投资者被割韭菜的案例,多了一点。
狼来了,喊多没人信;糖给了又没了,次数多了也没人信。
这不仅是海外的一些投资机构,国内这样的人也非常多。
春节deepseek出来后,刺激国内科技板块大涨时,就有不少质疑的声音。只是到后来,越涨越高,倒逼这些人不得不承认行情开始走牛。
除此之外,也可能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简单的照搬思维。
大家都知道,美国一直是引领全球科技产业的火车头,甚至是唯一的火车头。久了之后,大家就会很自然地认为,任何产业革命,都应该先发生在美国,然后再对外扩展。
事实也的确是,最近30年的三波大的产业浪潮,互联网、电动车、AI,全部出自美国。
那产业的发展逻辑就很简单了,美国先做,然后其他有能力的国家copy就是了。反应在投资上同样如此,美国先来一波,热潮过后,基金经理再到美国以外的地方去寻找有可能复制美国的地方撒钱,然后坐收利润。
这种认知在互联网时代曾经大行其道,仅凭着照葫芦画瓢的能力,就能够轻松斩获百度(对标谷歌)、腾讯(对标meta)、阿里(对标亚马逊)的成功投资案例。
但问题在于,随着事情的发展,他们似乎高估了美国的“正确性”,低估了中国的“差异性”。
至少在新能源时代,能够在美股找到对标的,似乎并不多,特斯拉当然是一个,但特斯拉除外呢?
反观中国,整车有不少,产业链也一堆概念股,做电池的宁德时代,做汽车零部件的三花、拓普,还没算上做光伏的、风电的。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配套产业链的涨幅,并不一定低于终端产品,某些阶段甚至完全高于终端产品。
以苹果为例,从2007年2018年,是iPhone手机从发布到销售饱和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苹果的股价涨了15倍左右,而同期的苹果概念股瑞声科技,涨幅为21倍左右。
加上这一次deepseek的突围而出,更显示出某种独立于美国以外的投资框架。
这倒不是说映射美国,映射美股的思维绝对错误,但也必须要认识到,如果还是简单地套用美股映射的思维,同样存在缺陷。
这种缺陷,会不知不觉地让你处于信息茧房中,对美国以外的变化反应越来越迟钝,对美国以外的机会的捕捉,风险的规避越来越慢。
这一次牛市,尤其是港股科技牛,可以说是对过去几年的偏见、漠视、教条主义的疯狂打脸。
回到港股,这周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离不开大厂的业绩。
这也让投资者看到港股不一样的地方,即虽然都在AI的大框架底下,但大厂之间的投资逻辑可以有很大差异。
比如阿里宣布大幅增加资本开支干AI的时候,市场是给予非常大的认可,股价当天就大涨14%。
而这一次小米、腾讯,表现却不太一样。
当然,你可以简单地认为他们的资本开支没有阿里大,又或者财报前涨幅过大,所以限制了它们股价的表现。
不过,我反而认为,如果腾讯资本开支非常庞大,对股价未必是好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
阿里虽然砸了很多钱去做AI,但从披露出来的信息看,大部分都投向算力基建,因为阿里的云计算本来就是国内第一,做大做优自己的优势业务,是说得过去的。
更重要的是,从AI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和未来的收益预期上看,这笔钱投进去之后,产生收益是有很高确定性的,不管是给自己的大模型用,还是对外出租算力,只要你有这个基础设施,以后就可以稳稳收租。
资本市场也是这样看阿里,里边的逻辑类似于2年前的微软。
大家都知道,微软是美国大厂里面投AI算力基础设施最舍得花钱的,一出手就是800亿,mag 7里面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匹敌,而资本市场也并没有因为微软烧钱而质疑它,反而一度将它的市值推高到超过苹果的地步。
面对一个巨大的产业革命,舍得花钱,才有可能在未来赚更多的钱,何况花的钱有完整的商业闭环支持。
所以现在资本比较认可阿里的大手笔资本开支,是有根有据的,也是有“成功”案例在前的。
至于腾讯,侧重于做应用众所周知。而做应用,并没有必要疯狂地买卡堆算力,另外一方面,AI应用也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到底是做一个AI app出来做流量变现,还是给现有业务降本增效?
而降本增效又究竟是什么?是提升广告的投放精准度和效率,还是减少游戏开发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将更多的由人工做的事情,如写代码、做维护,交由AI做?
现在看都没有定论,几乎所有的大厂,包括美国的,都在摸索当中。
也就是说,AI应用的商业模式,还没有算力基建那样,建好了只管坐地收租般清晰可见。
既然如此,相对保守一点,不让自己的现金流恶化,边走边看,可能才是最优的策略。即使错失了一些先发优势,但鉴于自己庞大的流量基础,后发优势还是很有保证的。
腾讯的AI策略,反倒有点像苹果。
不管如何,因为业务的侧重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AI策略,没有什么值得说的,双方都有站得住脚的理由,至于后面发展如何,也不需要现在下定论,到时资本开支进展和业绩表现即可。
另外一个颇为重要的话题,是周五港A回撤比较大,大家都担心是不是行情结束,从这边升,那边落,倒转过来?
应该说,中国区股市涨,美股下跌的行情,已经持续了不短的时间。
单从技术面上看,像恒指、恒科指已经触及压力位,而纳指、标普500则到了支撑位;
从远期估值上看,双方的差距在缩小,逐渐趋于一致;
从消息面上看,双方也基本把已经出现的利好或者利空price in;
于是乎,双方都有开始横盘的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100%就会横盘。
只是说,如果需要破位,如恒科指要继续向上,那就需要有新的利好催化,纳指需要继续向下,也需要新的利空打击。
这些利好或者利空到底会是什么?
暂时还不得而知,可能是宏观经济数据,可能是业绩数据,也可能是流动性层面,或者其他,边走边看吧。
从市场情绪上看,恒科指这边暂时还在多头,而纳指则是空方占优。
所以,只要利好刺激,即便不那么强烈,也可以再度点燃恒科指的多头情绪。相反,同样地只要有利空刺激,也可以令纳指再度下探。
如果风平浪静,不排除出现资金方做高低切换的可能性。
拉长时间看,其实两者都代表了全球科技创新的前沿,聚集了全球最有价值的科技资产。
对于市场的一些争论,比如一定要争出个胜负,一定要分个高低,一定要说哪里升哪里落,这大概只是媒体吸引眼球做法而已,对于投资而言真没多大意义。
真正有格局的人,肯定是两个地方都要关注,都要做配置,就像有句话说的,小学生才做选择,成年人全都要。
当然,你可以根据不同时间,两地行情的走势差异,做出调仓动作,某个时间段更多地配置某一方的市场。
至于短期如何波动、切换,还是看定一点再说。
投资者根据自身需要,做出止盈或者止损,做出切换,其实都没有什么错,只要评估好当中的概率、赔率、胜率、风险、潜在的回报率等问题即可。(全文完)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