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转自:搞钱基地测评
文 | 食悟(ID:food-gnosis)
三个月内两次到访中国,雀巢全球新任首席执行官傅乐宏(Laurent Freixe)的行程安排,透露出矛盾且复杂的情绪表达。
就像领导人出访某个国家,会这样说“贵国是我出任最高领导人以来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傅乐宏昨天在首次接受中国媒体专访时也说到:“中国是我出任CEO之后第一个走访的海外市场”。
表面上雀巢集团很重视中国市场,傅乐宏表态集团和大区会毫无保留地支持大中华区,且中国业务增长是AOA大区团队的头等大事(No.1 priority),也是雀巢集团的头等大事。
但为什么在他上任仅4个月后就把“大中华大区”降格为“大中华区”,从省部级直接降为市厅级,重新并入亚洲、大洋洲和非洲区(AOA)。
少了一个“大”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雀巢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张西强,以及他的领导班子成员,职务级别都降一级。张西强今后往返中国和瑞士的次数也大大减少,因为他凡事都要跟大区总汇报了。
其他班子成员,待遇肯定也会做出相应调整,毕竟级别降了嘛。
不过,根据食悟的专业研究,如果说去年12月中旬傅乐宏低调到访中国,是为了调整全球组织架构在做市场调研,回去后果断把“大中华大区”改为大中华区;时隔3个月,他再次到访中国,等他再回到瑞士,会做出哪些新决策,我们拭目以待。
雀巢全球CEO傅乐宏(Laurent Freixe)
然而,不管怎样,食悟认为,各方此次务必接待好傅乐宏,原因有三:
一,雀巢是外资风向标,中国得重视。
根据商务部网站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62.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7.1%。
看到这个数据,网上有人开始说“外资正在大规模地从中国撤出去”,这个说法靠谱吗?食悟打开商务部网站,除了上述数据,还看到了另一组数据:2024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080家,同比增长9.9%。
这组数据又说明了什么?所以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还是要客观理性去分析。
事实上,目前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占七成左右,服务业轻资产属性明显,这对引资规模的影响很大。所以上述两组看似矛盾的数据,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外资对中国市场目前到底是啥态度?
所以,包括雀巢集团CEO傅乐宏在内的外资企业掌舵者,他们多来中国市场走一走,发发声,向中国乃至全世界讲述最真实的情况信息,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傅乐宏向媒体介绍,他“上次来中国是去年12月份,再上一次已经是8年前了。时隔8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说,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中国非常现代化、非常秩序井然,以及非常有活力。“此外,我看到中国也是一个很复杂且高度竞争的市场,同时正快速朝着数字化转型。中国消费者对创新事物也有着很开放的态度,十分乐意尝试新产品、新技术、新体验。”
根据食悟的专业研究,我们认为傅乐宏的这句话其实讲得更有价值,他认为,“当前,世界处在一个动荡撕裂的复杂环境之中,但中国是安全稳定的,有着可预测的未来,这也为雀巢集团继续投资中国市场提供了支持。”
傅乐宏相信:“雀巢中国会是雀巢全球增长的引擎,就像中国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一样。”
资料显示,雀巢集团1987年进入中国大陆。在中国,它拥有多个身份:是第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也是第一批确认参与进博会的企业之一。
目前雀巢在国内运营23家工厂,3个研发中心(北京、东莞、深圳),5个创新中心(上海、青岛、泰州、天津和哈尔滨),奶牛养殖培训中心和谷物能力中心(哈尔滨),雀巢咖啡中心(普洱),食品安全研究院(北京),4个客户交流中心,以及超过2.1万名员工。
此次,雀巢集团全球CEO傅乐宏来中国的主要活动是参加2025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食悟了解到,自2000年以来,雀巢集团每年都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该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自2000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为中国政府高层、全球商界领袖、国际组织和中外学者之间重要的交流对话平台。
二,雀巢是全球最大食品饮料企业,伊利得好好研究。
雀巢这些年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食品饮料企业,没有之一。2024年,雀巢集团总营收914亿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币约7467亿元)。其中,大中华区营收445亿元。
具体到可比业务收入上,雀巢在2024年全球乳业20强名单中排名第二,伊利排名第五。排名依据的是双方2023年的可比业务收入,雀巢是241亿美元,伊利是175亿美元,双方相差6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80亿元。
伊利目标是2030年要成为全球乳业第一,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伊利必须要超越在可比业务上超越雀巢,必须要把这接近500亿的缺口给补上。
资料显示:雀巢这家瑞士企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6年,总部位于韦威,在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340家工厂、约27万名员工。旗下拥有雀巢、惠氏、嘉宝、巴黎水、浓遇咖啡、奇巧、圣培露、徐福记、豪吉等2000多个品牌,涵盖咖啡和茶饮料、营养保健品、乳制品和冰淇淋、预制食品和烹调品、宠物食品、巧克力和糖果、瓶装饮用水等七个产品大类,在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
近年来,伊利明显在参照雀巢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开始了符合伊利自身资源优势的有节奏的多元化探索。比如,伊利在阿尔山打造火山矿泉伊刻活泉,并进一步拓展到现泡茶,进军茶饮领域;再比如,伊利这几年也在培育和发力宠物食品赛道,旗下“依宝”品牌逐渐从试水走向成熟。
要知道,雀巢旗下普瑞纳宠物护理业务仅在2024年全球就营收188.82亿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币约1517.85亿元),占雀巢集团总销售额的20.7%。其中,最大市场是北美市场,营收115亿瑞士法郎;其次是欧洲地区市场,营收50亿瑞士法郎;大中华区2024年普瑞纳宠物护理业务营收1.26亿瑞士法郎。
很显然,宠物食品业务要想做大,中国市场还很有限,必须得推进国际化。
而雀巢集团新任CEO此次来中国,又分享了他对中国市场的新战略,对于中国食品饮料企业以及急于推进国际化的中国品牌,同样有着参考借鉴。
根据食悟此前对雀巢方面的采访和了解,以前雀巢大中华区一直在追求产品创新数量和速度,围绕“高大健”(即高端,大品牌,健康)加快推陈出新,新品上新数量和速度也成为内部考核指标。
但随着傅乐宏去年9月上任雀巢集团新任CEO,他的打法明显改变了。
无论是产品创新开发还是营销推广,傅乐宏曾反复强调,雀巢的做法将会转变为“数量更少、规模更大、效果更好(fewer, bigger, better)”。
“我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创新理念,是因为要更加有效地使用我们有限的资源。”傅乐宏昨天向媒体解释称,因为成功的创新背后往往需要大量资源的支持,所以雀巢决定只聚焦于少量的创新项目,以确保每个项目都拥有足够的支持。
“从KPI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在更重视质量,而不是数量。我们认为,所有我们精心选择押注的创新大项目,每个都应该要在三年内达到10亿人民币的销售额,一部分可能会达到100亿量级,这样才算达到了我们真正的创新大项目的要求。”傅乐宏介绍,随着雀巢在创新项目筛选上更精挑细选,无论对研发中心来说,还是对业务部门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改变。
“我们一开始可能会有成百上千的想法,但最后只会有少数几个落地推出。”他坚持认为,雀巢寻求的应该是突破性的创新,它会改变游戏规则,改变市场格局,吸引新的消费者。
三,大中华区人事是否做调整,等大BOSS回瑞士再拍板。
雀巢全球新任首席执行官傅乐宏(Laurent Freixe),从雀巢拉美大区总被提拔为雀巢全球CEO,并不是关系背景有多硬,而是纯粹靠着让人惊叹佩服的业绩上来的。
食悟此前曾梳理过雀巢自2022年1月1日全球新设5大区组织架构改革以来,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雀巢集团全球各大区的业绩表现,其中,傅乐宏所执掌的拉丁美洲大区(Zone Latin America)连续两年半保持增长!这在雀巢全球五大区来说,绝对是独一档的存在!
2022年1月1日,雀巢集团董事会提拔时任太太乐集团CEO兼大中华区食品业务负责人张西强升为雀巢公司执行副总裁,以雀巢集团执行副总裁、雀巢大中华大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身份进入雀巢集团董事会。
我们来看一下张西强曾经领导的大中华大区的业绩表现:
2021年,雀巢大中华大区销售额为51.15亿瑞士法郎,2022年雀巢大中华大区销售额为53.51亿瑞士法郎;2023年,雀巢大中华大区销售额下滑至50.37亿瑞士法郎;2024年上半年,雀巢大中华大区销售额从上一年同期的25.48亿瑞士法郎,下滑至24.4亿瑞士法郎。
整体呈现一种高开低走的态势。
傅乐宏被雀巢集团总部提拔并执掌雀巢全球后,包括张西强在内的雀巢全球其他4个大区,是否会出现人事调整,一直是业界比较关注的一件事。
去年12月到访中国后,回去就把“大中华大区”改为“大中华区”,这次中国行后回到瑞士,这位全球CEO还会做出哪些决策,我们拭目以待。
(转自:搞钱基地测评)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