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餐网
本文为栈道资本&吴志伟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吴志伟在“2025中国餐饮产业节”上的演讲实录,红餐网整编发布。
01.近600万家夫妻店,占据着餐饮行业60%的市场份额
2000年左右,大润发、麦德龙、家乐福等都发展得非常红火,但仅仅过了20年,这些卖场现在要么已经卖身了,要么就退出中国了。
因为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小业态,小业态就会诞生很多专业的门店,比如在大卖场里有很多卖水果的,但社区里也有很多卖水果的夫妻老婆店,甚至是连锁店;再比如,大卖场里面有卖烘焙的,而小区门口也有很多烘焙店;还有卤味等等。大量专业的小业态,侵蚀着大卖场每个板块的市场份额,导致大卖场在中国很难生存。
餐饮也是一样的,如今中国有七八百万家餐饮店,市场容量大概是5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和美国市场相近,但是美国只有七八十万家店,且每一家餐饮店容量或收入大概是我们的10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餐饮行业如此艰难,因为市面上每一家店都是你的竞争对手。
在社区业态里面,小区门口有天然存在的夫妻店,他们是餐饮战斗力的巅峰。因为你一旦做连锁,就会有很多系统、供应链、管理、库存、盘点等的成本费用,但对于夫妻店来讲,他们就仅仅两个人,最多再聘请一个亲戚,不需要任何采购,也不需要上系统,也没有任何的管理成本,整个业态是最为低成本的业态,我们称为“游击战”。
游击战是所有业态里战斗力最强的,而将近600万家的夫妻老婆店贡献了中国餐饮行业将近60%的市场份额。所以做连锁的话,一定要去研究一下身边夫妻店的生存状态。
餐饮为什么这么难?我总结下来几点:
第一,餐饮行业的产业链过于复杂且冗长。从前端不仅有采购和生产,后端得去建渠道。对于纯外卖模式的业态而言,在过去十年已经被证明发展较为困难,首先得建立实体门店,建完门店后又要把东西卖出去。
相比之下,纯零售模式还简单一些,但很多餐饮店是需要提供服务的。奶茶行业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快,是因为奶茶不需要服务,只有零售属性,而餐饮店不行,顾客需要坐下来就餐,商家必须提供相应服务。这就意味着,对于餐饮业来说,从前端到后端的一系列问题都得解决,可见其产业链条实在是太复杂。
第二,干餐饮不能存在短板,总结下来主要有四点要求:第一,需要懂品牌;第二,需要懂产品;第三,要具备运营能力,单店的盈利模型不能差;最后,在扩张的战略上要步步精准。此外,餐饮行业还对创始人或团队的要求极高,产品差异化要求也比较高。
扩张方面,餐饮行业的扩张得自己去搭建门店、建立门店,逐步实现扩张。
餐饮行业有一个很典型的特点,就是显性门槛极低,隐性门槛极高。
很多人都觉得餐饮行业门槛很低,我身边的朋友,尤其是那些没做过餐饮的,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还在说,认为我们开餐饮店的很舒服,甚至有人会说自己现在从事的行业不行,而餐饮行业好。
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能把餐饮做得非常出色。这个逻辑其实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唱歌,谁都能随意吼两嗓子,可要是想参加比赛并且把歌唱得好,那就非常难了。
02.很多品牌看起来业绩不错,却始终赚不到钱
接下来,我将从五个维度和大家分享小吃快餐的增长逻辑。
第一,品牌定位。当有10家店同时摆在消费者面前时,怎样让他们在众多选择中选中你,是至关重要的。比如红餐网的定位方法论“做餐饮,上红餐”,这属于典型的抢先定位策略;还有仟味高汤,其 “源自广东的高汤” 的一定位,既解决了自身定位的问题,也解决了获客的问题。简单来说,在同等信息传达的条件下,如果能做好品牌定位,你的获客能力就会比竞争对手更强。
但品牌是不是一定就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并不是,竞争并非零和游戏,品牌要解决的是让各个企业各为其美、互相成就。
就拿美国的汉堡赛道来说,各个品牌都有其独特的定位。麦当劳是典型的大众快餐,是汉堡的代名词,是这个品类当之无愧的老大;汉堡王定位为大分量汉堡,突出 “成年人的汉堡”;Wendy’s 主打非冷冻汉堡,强调使用新鲜食材;SHAKE SHACK定位是高端汉堡,门店往往开设在豪华地段;而肯德基则定位为炸鸡专家。
第二,开创新品类。如今想在小吃快餐的领域开创一个新品类,一定是在市场中有,心智中无的品类。比如苏小柳这个品牌,我们提出来江南点心这一个新品类,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我们认为非常有竞争力,而像上海的汤包、小笼包等品类,已经存在于很多消费者的心智中了。
第三,抢占品类,成为品类第一。小吃快餐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越来越细分,各个地方的特色小吃纷纷崭露头角,开始走向全国市场。一旦某个地方小吃成功向外拓展,竞争对手就一定会迅速跟进。就拿米线来说,只要有一家米线品牌发展起来,很快就会有众多其他米线品牌出现,而且这些竞争对手不一定来自当地。毕竟在餐饮行业,从业者捕捉商机的能力都极为敏锐。
所以,对于品牌而言,关键问题是如何抢占细分品类,成为该品类的代名词。在这一过程中,品牌建设至关重要,它关乎着品牌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细分品类的领先地位,成为消费者心目中该品类的首选。
第四,产品。在消费行业普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背景下,消费者对于同类产品的细微差异往往难以察觉,但在餐饮领域,消费者对于品质、风味层次以及食材本身的差异展现出了极高的敏感度。如果菜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口味,他们可能不会给门店第二次机会。这种“不好吃”的评价难以量化,使得产品在餐饮行业中显得尤为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品牌会打大单品定位,即聚焦于某一道菜。这种定位方式优势明显,起步迅速,能更容易植入消费者心智。但它也存在一个致命风险,即产品的生命周期较短。
以酸菜鱼为例,起初定位大单品时,起步容易,随着该品类被炒热,大量消费者涌入就餐,消费频率的变化是:起初一个月吃一次,一年后变成半年吃一次,如今可能一年都不吃一次。所以,当品牌定位大单品时,必须要慎重考量产品生命周期的问题。
此外,品类的定位不能过于宽泛,否则消费者难以记住,但过于极致聚焦又会面临生命周期的困境。因此,口味的高度、宽度、长度都是餐饮行业需要着重考量的因素。
小吃快餐的底层逻辑,一方面是解决刚需的属性,不管是米饭还是面条,根本的属性是果腹、温饱的需求。但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小吃快餐也有了升级迭代的方向,即提升产品力,实现品质跃升,进而抢占正餐的部分份额。
以快餐为例,很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口味一般,仅能解决温饱问题,但如果能提升品质,增添一些休闲属性,让顾客在满足果腹需求之后,还愿意在晚上或者周末与朋友、家人一起去吃,那便解决了时效性问题,也抢占了部分正餐市场份额。
第五,单店的运营模型,如果开店没有门槛,竞争壁垒则必然指向“低成本运营”。低成本运营最核心的要求就是“最小化单店盈利模型”。什么是低成本?即门店面积小,这也意味着房租少、装修成本低、员工人数少,一旦门店面积大了之后,成本是很难控制的。而小吃快餐正符合最小成本的盈利模型,所以小吃快餐在整个餐饮行业里面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品类,还有正餐、团餐等等。
具体来看,最小成本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人员工资和面积相关。根据各餐企的相关数据,人员工资的占比,少的在20%左右;高的如主打服务的海底捞,人工成本占比达到36%,但它的房租成本比较低。
所以人工成本是与这个岗位的通岗相关,和面积也相关,60平方米的小吃店和150平方米的小吃店相比,人工成本占比差距较大。而面积一旦大了,人工成本是很难降下来的,只能是优化但改变不了整个布局。
另一方面,房租和门店面积以及品牌影响力相关,像海底捞这种具有较大品牌影响力的企业,无论在何处都能更容易地洽谈房租。然而,大多数餐饮品牌难以达到这样的影响力,因此房租与店铺面积的关系更为直接。对于餐饮行业而言,小吃快餐类的房租占营收的10%左右是比较合理的水平。但如果房租占比超过15%,盈利就会非常困难。
过去餐饮行业存在一种现象:很多品牌看起来很光鲜,业绩也不错,却始终赚不到钱。究其原因,往往是面积过大、房租过高、投资成本过高,导致盈利困难。如果房租占比能控制在10%左右是比较理想的,而若能将房租降至8%,那么节约下来的两三个百分点就直接转化为净利润率。
03.很多模仿麦当劳、肯德基的企业,都是“没有公主命,得了公主病”
营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前面讲的是成本,接下来讲的是收入。营收指标有很多种,但最终最核心的指标是翻台率。
翻台率与很多因素相关,比如,门店的位置很重要,如果你的门店位于火车站、展馆中心等交通枢纽或人流密集的地方,翻台率自然会很高,然而,绝大部分门店没有这样的条件;翻台率还与产品力有关,如果你的产品非常好,自然会吸引顾客,从而提高翻台率。
但在绝大部分情况下,翻台率与有效经营时间的关系最为关键。目前,绝大部分餐厅的经营时间集中在中午12点到下午1点半,或者晚上6点到7点半左右。如何延长有效的营业时间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纠结于中午一个半小时内有多少人光顾。
比如,能不能从上午10点开始营业,一直持续到下午2点;或者晚上从6点营业到8点。只有拉长有效经营时间,才能真正提高营收,而翻台率则是最核心的环节。
餐饮行业中有哪些品牌能做到24小时营业?
一个是麦肯两家,另一个是海底捞。当年很多做快餐的品牌都模仿肯德基和麦当劳,我称它们为“没有公主的命,生了公主的病”。因为肯德基、麦当劳门店面积都很大,所以这些品牌也把门店面积搞到三四百平方米,最后发现可能也就只有周六中午能坐满,平时上座率都不足60%,但房租、人工和水电费这些成本却必须支付。
在中国,肯德基和麦当劳不应被简单理解为快餐,而更像是休闲餐。它们的消费场景非常丰富,早餐可以吃,中午可以吃,下午还可以喝下午茶、聊天,周末也有人带着孩子去消费。在一二线城市,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市场统治力可能稍弱,但在三四五线城市,它们依然具有很强的市场影响力。
这也是它们能够实现高营收的重要原因,肯德基的净利润能达到15%,其有效营业时间足够长,甚至还提供24小时服务,仅靠白天的18个小时营业,它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另一个能实现24小时营业的品牌是海底捞。海底捞的24小时营业模式也值得借鉴。然而,对于其他品牌来说,24小时营业是否能带来足够的营收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小吃快餐品类而言,赋予“休闲”属性并尽可能扩大有效营业时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哪怕只是延长半小时营业时间,也能增加营收。
04.快速扩张、优质点位、低租金,不可能同时实现
扩张的核心是组织力,从100家门店扩张到300家,再到500家,乃至1000家,所需的组织力是完全不同的,量变引起质变。
我总结了小吃快餐扩张的三次曲线图,最开始有十几家门店、二三十家门店是最舒服的,因为这些门店都集中在一个城市,老板一个人就能管理过来,也不需要专业的供应链支持,所以成本很低,利润很高。
但老板一旦出去学习,回来要做大做强时,这个品牌大概率要走下坡路了。因为一旦开始扩张,门店会进入其他城市。在本地城市,品牌可能有一定影响力,但在新城市,品牌影响力几乎为零,无法依靠品牌引流。
接下来,问题接踵而至:首先,需要建立供应链;其次,要引入管理系统;第三,需要聘请外部人员,组建专业管理团队。随着这些变化,人工成本、供应链成本等所有成本都在上升,但单店的盈利能力却无法同步提升。因此,整体盈利状况开始下滑。
当门店数量达到100到200家时,是最艰难的阶段。此时,新开一家店可能不挣钱,开也不是,关也不是。所以扩张是有战略的,并非任意而为。
我们还提出了不可能扩张三角模型,在快速扩张、优质点位和低租金不可能同时达到,你要快速扩张且低租金的话,就不可能拿到优质点位;你要快速扩张+优质点位,就不可能拿到低租金,如果你要优质的点位又要低租金的话绝对不可能快速扩张。
什么是快速扩张?简单来说,就是新店数量与老店数量的比例大于1:1。例如,当你有100家老店时,同时要开设100家新店,这就意味着一个老店长需要带出一个新店长。
这种模式难度很大,很多品牌都经历过类似的挑战。我们更倾向于一种相对合理的扩张模型。比如,今年有100家老店,明年增加50家新店,由两家老店带一家新店,这种节奏会更加稳健。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更多的品牌开了新店之后舍不得关,最后一步一步把自己拖死。
综上所述,小吃快餐突围之路主要有两条:要么抱大树,加盟一些规模成熟的头部品牌,在大的体系中谋求利润空间;要么做差异化,像夫妻老婆店一样,注入匠心,寻求产品差异化,在头部不擅长的领域施展拳脚。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