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3月26日,霸王茶姬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公开招股书,正式迈出IPO这一步。
近几年凭借“鲜奶+茶”差异化竞争,霸王茶姬不断攻城略地,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22年门店仅为1087家,2024年已经增至6440家,2年时间增长近5倍。
最重要的是,在飞速扩张的同时,公司能够保证加盟商盈利,实现加盟商队伍的稳定,在一众依靠不断开新店维系规模的连锁餐饮品牌中显得特立独行。
作为头部现制茶饮品牌,霸王茶姬的净利率高达20.3%,远超竞争对手,而且根据券商研报数据,在门店经营利润方面,霸王茶姬以绝对优势领先。
今年3月初,蜜雪冰城上市后股价不断上涨,引发了市场对于现制茶饮重新估值的讨论。机构提出,应该将现制茶饮看作类似中国的可口可乐/星巴克/麦当劳的消费赛道。
无论是高毛利,还是加盟模式下良好的现金流,霸王茶姬似乎让头部现制茶饮公司的商业故事再次变得动听。
霸王茶姬做对了什么?
从表面上看,霸王茶姬的成功,是因为避开了鲜果茶主流赛道、踩中了国潮和消费升级的风口。但就本质而言,公司能在巨头包围下顺利突围,是因为做对了两件事:供应链整合和加盟商管理。
2017年新式茶饮市场以水果茶和“多小料”奶茶为主,霸王茶姬成立后反其道而行,聚焦原叶鲜奶茶,仅以原叶茶、鲜奶和少量糖浆为核心原料,与竞争对手形成精准差异化定位。
极简的SKU、高效的供应链、简洁的配料表、标准化的制作流程,共同构成霸王茶姬的竞争力。
相较其他新式茶饮品牌,霸王茶姬品类集中,靠核心单品驱动巩固市场地位。据公众号不完全统计,2020-2023年公司上新频率分别为10次、4次、6次和5次,2024年SKU合计只有24款,超六成收入来自于三款最畅销的鲜奶茶。2017年就推出的明星产品“伯牙绝弦”累计销量超6亿杯,占GMV超35%。而《现制饮品新品趋势观察报告2024》显示,2024年新式茶饮品牌月均上新频次维持在1.00-1.82次之间。
精简SKU矩阵和超级大单品策略,极大地降低了霸王茶姬供应链的复杂程度。据招股书显示,公司在上游拥有2700亩自营茶园,与茶农合作确保原茶直采;中游自建茶叶加工厂,实现从种植、采摘到加工的全链路控制;与茶百道合资成立供应链公司,实现包材与物流的高效协同。
由于鲜果类产品较少,霸王茶姬的原材料损耗率低于3%,库存周转周期低至5.3天,而行业平均值为15天。大规模集采提升了议价能力,2024年公司原材料成本占总营收比例约为48.4%,同比减少近5个百分点,仓储和物流成本仅占GMV约1%,远低于行业3%的平均水平。
一手掌握供应链降低成本,另一手则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加盟门店的盈利。
极简的产品线本就有助于茶饮制作标准化,公司自主研发的制茶机进一步将单杯制作时间压缩至8秒,比行业平均值少整整12秒,误差率低于2‰。伴随高效高质出品而来的是“去技能化”,新员工培训周期大幅缩短,极大节省人力成本。对比咖啡行业的全自动咖啡机,霸王茶姬的自动化设备使单店日净利润达6000元,使得加盟商形成“效率-利润”闭环飞轮。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霸王茶姬旗下共有6440家门店,其中97.4%为加盟门店,贡献了93.8%的收入。结合招股书披露的季度加盟收入和加盟店简单推算,霸王茶姬加盟店的平均单店收入从2022年第一季度的9.54万元激增至2024年第一季度的59.37万元,短短两年间翻了6.22倍。
换而言之,通过越开越多的加盟店,霸王茶姬成功实现规模经济,稳住了加盟模式的基本盘,这是公司能够做到2年时间门店数量增长近5倍的核心密码。
加盟商盈利能力不断增强的背后,离不开霸王茶姬长期摸索出来的“1+1+9+N”梯度复制模型,即每进入一个新城市,先设立1家在地子公司或办事处,随后开设1家直营店,待跑通单店模型后,再布局9家联营店,由加盟商投资、总部统一管理,最终样板模式稳定后再逐步开放加盟。
据华安证券研报显示,霸王茶姬的单店年利润高达140万元,门店经营利润率约为20%,单店模型在一众品牌中具备绝对领先优势。正因如此,2024年公司闭店率仅为1.5%,国内加盟商数量已经达到3195位。
现制茶饮这门生意:高毛利+良好的现金流
对于现制茶饮品牌来说,高毛利加上良好的现金流使其成为一门安全边际很高的生意。
截至2023年年末、2024年末,霸王茶姬账面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23.23亿元、47.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7%、105%,占同期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79%、72%。
与同行现制茶饮公司相比,霸王茶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占总资产的比值最高。截至2023年年末,蜜雪集团、古茗、茶姬、茶百道、沪上阿姨、奈雪的茶账面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56.22亿元、23.58亿元、23.23 亿元、7.16亿元、 6.31亿元、 4.44亿元,占期末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8.52%、45.76%、78.92%、23.20%、40.78%、5.89%。
超七成资产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特许经营模式下“先款后货”的经营模式,极大地降低了霸王茶姬的经营风险。2023年及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分别净流入19.34亿元、28.38亿元,现金流充裕,是典型的“现金奶牛”。
从盈利能力来看,霸王茶姬2024年净利率达到20.3%,2023年净利率为17.3%,高于蜜雪集团(15.7%)、古茗(14.28%)、沪上阿姨(11.59 %)、奈雪的茶(0.22%)。
高净利率反映了公司较强的供应链控制能力以及门店运营能力,不论是供应链整合,还是远超同行的单店产出,均有利于降低库存周转率,从而降低成本。
在这种经营模式之下,规模扩张带来的是财务状况的优化。
2022年-2024年,霸王茶姬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1% 、 6% 、7%,三年时间降幅约为36%。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8.57%、55.97%、44.08%,逐年大幅下降。
机构:IPO后霸王茶姬离茶饮第一品牌更进一步
经过初期同质化发展之后,现制茶饮已经进入差异化竞争的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蜜雪冰城、霸王茶姬、沪上阿姨、古茗等现象级新锐品牌快速崛起,利用平价产品攻城略地,实现了快速成长。
而随着现制茶饮品牌在境外纷纷上市,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如何给这种公司估值?一方面,现制茶饮这种商业模式起源于国内,国外缺乏对标;另一方面,美国等上市目的地门店较少,投资者对其缺乏了解。
蜜雪冰城今年3月初登陆港股,股价一路走高,目前总市值已经达到1600多亿港元,市盈率突破30倍。资金的追捧也许说明,市场正在重新看待现制茶饮企业。
事实上,从发展前景来看,现制茶饮还有很大的增量空间,这种增量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下沉,二是出海。从这个层面来看,机构认为的“现制茶饮可看作中国第一次类似可口可乐/星巴克/麦当劳的消费赛道”这一逻辑很可能成为现实。
首先看下沉市场,根据灼识咨询数据,国内现制茶饮消费人群将由2.9亿人增长至2027年的4.5亿人,市场规模则将由4213亿扩张至10312亿元。覆盖面变广加上人均消费频次提高,将带动现制茶饮市场规模的扩张。
背后驱动力是对消费习惯的改变,新式茶饮核心消费群体为年轻人,消费场景集中于社交与日常休闲。随着现制茶饮的平价化,其竞争对手名单中甚至已经加进了瓶装水,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年轻一代消费群体生活方式的变迁。
再来看出海市场,目前东南亚市场已经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现制茶饮市场,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2年中国、东南亚人均现制饮品年消费量分别为18杯/年、13杯/年,这一数据离不开国内现制茶饮品牌的开拓。目前来看,以东南亚为第一站,向欧美市场渗透的趋势已经很明显,未来出海市场空间不可估量。
在出海市场,国内现制茶饮企业拥有明显的供应链优势和品牌优势。同样的原料,从菲律宾本国采购比从中国采购价格高出3成。现制茶饮品牌的出海,本质也是供应链出海和中国文化出海。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的文化产品和消费品也将经历一个走出去的过程,“牛奶+咖啡”的拿铁是一个现象级的例子,“牛奶+茶”的中式茶饮有可能成为下一个。
从现制茶饮赛道本身来看,现制茶是其中规模最大的细分品类,根据机构预测,未来现制茶饮演进方向正是“茶化”。在鲜果茶往原叶鲜奶茶演进的过程中,茶香、差产地等茶文化内涵开始融入茶饮,而霸王茶姬正是当前鲜奶茶赛道的佼佼者,公司深度绑定“东方茶文化”,提出“用茶的逻辑做一杯水”,在消费者心目中植入了极强的品牌认知。在业内,蜜雪冰城与霸王茶姬的品牌效果同样居前列。
从行业内几家头部公司来看,霸王茶姬凭借“健康化”标签、极简的SKU、高效的供应链,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优势。华安证券研报中如此评价霸王茶姬,2024年GMV翻倍增长实现超越星巴克中国的目标后,“IPO后远期(距离)茶饮第一品牌更进一步”。
责任编辑:公司观察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