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llantis集团正经历转型阵痛。
3月27日,跨国车企Stellantis集团在美股的股价下跌1.25%,报收于每股11.81美元,在过去的一年内,该公司的股价已经跌去了59.26%。
在此之前,Stellantis集团发布公告对在华管理层进行了调整,由忻天舒担任Stellantis集团中国区首席运营官及“Stellantis集团-零跑科技战略联盟”负责人。同时,忻天舒也将继续担任“零跑国际”合资公司CEO。奥立维(Grégoire Olivier)则被任命为Stellantis集团中国市场战略负责人及资深顾问。
对于此次在华管理层调整,Stellantis集团中国区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这是集团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进行的常规人事变动。
根据Stellantis集团发布的2024年财务报告,在2024年,Stellantis集团实现净营收1569亿欧元,同比下降17%,净利润为55亿欧元,同比骤降70%,调整后营业利润率从12.8%降至5.5%,为近年来最低水平。
对于业绩下滑,Stellantis集团方面表示,该业绩符合集团于2024年9月公布的“修定版2024业绩目标”。在2024年9月,Stellantis集团方面宣布大幅下调2024年财务目标,预计营业利润率在5.5%至7%, 远低于最初设定为10%的增长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Stellantis集团此前发布了多个包括纯电动动力在内的新平台,以帮助其向下一代产品过渡,同时还推出了首款内部开发的自动驾驶系统。
净利润同比下滑70%
从此前下调2024年财务目标开始,Stellantis集团或已预见2024年的业绩将大幅下滑。
据2024年财报数据,Stellantis集团实现净营收1569亿欧元,同比2023年下滑17%。不含旗下合资企业业绩的出货量,下降了12%;净利润方面,公司实现净利润55亿欧元,同比下滑70%。调整后经营利润为86亿欧元,同比下滑64%。
在净营收与净利润大幅下滑的同时,Stellantis集团的工业自由现金流转负,为-60亿欧元。对此,Stellantis集团方面表示,这是由于生产性调整所导致的营运资本暂时性增长和收益下滑所带来的影响。
另一方面,Stellantis集团还在加紧去库存。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的总库存与2023年同期相比降低了18%,减少了26.8万辆,其中美国经销商库存降低了20%,达到30.4万辆,超额完成此前公布的33万辆的目标。
但Stellantis集团在核心市场北美与欧洲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在2024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北美市场在2024年的销量达到152.7万辆,同比下滑14.3%,调整后营业利润率仅4.2%;欧洲市场销量受能源危机和需求疲软拖累同比下滑5.0%,达到257.7万辆,市场份额降至16.4%。
实际上,对2024年的业绩Stellantis集团此前或许已有预料。在2024年9月,Stellantis集团将此前2024年10%的增长目标调低为5.5%至7%,理由则是由于全球汽车供应量有所增加,与中国汽车制造商的竞争更加激烈,汽车行业的竞争形势有所加剧。
在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看来,业绩出现大幅下滑是由于Stellantis集团在当前的汽车市场缺乏竞争力所致。“虽然旗下品牌和车型众多,但是Stellantis集团主要以燃油车为主导,市场萎缩导致现金流出现亏损。而公司在新能源细分市场缺乏竞争力,无法根据市场情况调整,没有拳头产品和核心技术,无法享受红利。”
张翔进一步表示,现在燃油车的油耗标准和排放标准在不断升级,导致Stellantis集团每年对燃油车技术,特别是发动机技术进行更新,并且更新投入巨大。如果更新培训投入巨大,就会给燃油车带来负担。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也对记者表示,在新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包括设计研发、生产线改造、零部件供应体系调整等环节。“在这一过渡期间,生产效率受到影响,无法充分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导致销售收入减少。”
电动化转型迟缓
在当前汽车行业的快速变化中,Stellantis集团急需“两条腿走路”。
作为菲亚特克莱斯勒和标致雪铁龙两家车企合并成立的Stellantis集团,拥有10余个汽车品牌,但目前各品牌的销量境遇各不相同。
在2024年,Stellantis集团的总销量约为568.5万辆,其中菲亚特、标致两大品牌占据了其中的40%,超豪华品牌玛莎拉蒂、阿尔法·罗密欧等占比仅为1%。
其中,玛莎拉蒂在2024年全年的销量同比下降57%,由2.66万辆降至1.13万辆,在中国市场,玛莎拉蒂在2024年前三季度仅卖出878辆,同比大幅下滑87%。
另一方面,目前Stellantis集团旗下各品牌的电动化转型仍然进展缓慢。尽管在2024年,Stellantis集团发布了多个能源平台以及推出自动驾驶系统,并且宣称将在2025年推出10款新产品,但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多家车企已经在软件定义汽车和自动驾驶方面占得先机。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Stellantis集团的电动化转型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检验。“Stellantis集团的新能源转型较晚,与其他传统车企相比较保守,不愿创新,希望依赖传统燃油车技术赚钱立足市场。现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带来巨大冲击,如果早期提前布局新能源并加大投入,那么目前仍然有机会。”张翔告诉记者,目前Stellantis集团需要“两条腿走路”。
张翔进一步表示,Stellantis集团不可能立即切换到新能源,但燃油车业务目前无法完全支撑集团,也不是未来的方向。“如果调整不好,就会导致现金流断裂、破产。”
“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Stellantis集团未能及时跟上本土品牌的节奏,导致其在新能源市场的份额被进一步稀释。”江瀚表示,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态势,如果不能加快转型速度并推出更具吸引力的电动汽车产品,Stellantis集团将很难在全球汽车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谋求转型破局
实际上,Stellantis集团已经在集团领导层开始调整后的前90天里实施了一系列举措。
“公司完成了库存管理目标,包括超额完成针对美国经销商的库存削减目标。同时,优先推出关键产品,以更好地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尤其是在美国市场。”Stellantis集团方面表示,在美国和欧洲,公司与经销商合作,加速恢复增长,并且还在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以促进协作和解决问题。此外,还给予集团各区域性总部更多的授权,以加快决策速度和增强执行力。
在AI转型方面,Stellantis集团也公布了一系列进展。“人工智能是Stellantis集团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集团与该领域的顶级合作伙伴一起推动各方在诸多领域的进步。集团在2025年年初与Mistral AI合作,共同探索开发先进的车载助手,这是将AI集成到Stellantis集团旗下车辆和流程中的众多计划之一。”
Stellantis集团还推出了STLA AutoDrive 1.0,这是其首款内部开发的自动驾驶系统,可实现车辆“无需手扶方向盘和无需观察道路”(L-3级)自动驾驶功能。“STLA自动驾驶将与STLA智慧大脑和STLA智能座舱一起提高车辆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用户体验。”Stellantis集团方面表示。
据了解,Stellantis集团通过利用人工智能,集团加强了自身对开发创新型数据驱动解决方案的承诺,这些解决方案旨在增强集团的产品力并提升客户和员工的体验。
不过在江瀚看来,作为一家传统车企,Stellantis集团在面向未来的转型道路上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当前的业绩不佳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其转型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
江瀚进一步表示,一方面,Stellantis集团需要加快电动化进程,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新能源车型;另一方面,它还需要在智能化、网联化等方面加强研发和创新,以提升其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Stellantis集团董事长约翰·艾尔坎(John Elkann)此前表示,公司敬业且专业化的团队正以充沛的精力和坚定的决心向前迈进,集团正与其核心利益相关者重新合作,并将业务决策权前移以更贴近客户。“我们将坚定地致力于重建市场份额,并在2025年逐步提升我们的财务业绩。”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