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茶姬,“抄”出一个IPO

蓝鲸财经
02 Apr

 作者|零售商业财经 喻博雅 

3月26日凌晨,茶姬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霸王茶姬”)首次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开递交IPO招股书,拟赴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CHA”,即“茶”的拼音。

若成功上市,霸王茶姬将成为首个登陆美股的中国新茶饮品牌。

证监会稍早前要求霸王茶姬就赴美上市备案补充材料,重点关注股权架构合规性(如2023年10月增资减资原因、对价公允性及返程投资程序)、股东穿透核查(含5%以上股东私募基金属性及XVC Fund II LP实际控制人)、境内运营实体资质(食品生产、医疗器械等许可情况),并要求说明发行方案(股票比例、股权结构变化等)、审计意见类型及募集资金用于海外扩张但不涉及境外投资的原因。

很显然,这些追问直指资本运作的合规边界,为后续审批增添不确定性。

回看品牌发展本身,除了产品设计频陷抄袭争议、海外扩张因本土化不足遇挫、加盟体系存在品控及用工风险外,就在赴美上市的关键当口,还传来青岛台东旗舰店、银鱼巷旗舰店闭店的消息(《经济导报》3月26日消息),再加上茶百道等品牌“上市即破发”所折射出资本对加盟模式的担忧,以上种种均使得霸王茶姬的上市前景面临多重考验。

01 招股书的双面性

在这份长达387页的招股书文件,成立仅8年的霸王茶姬在2024年实现GMV 295亿元,净利润达25.15亿元,全球门店数突破6440家。其创始人张俊杰在招股书致辞中宣称,要打造“现代东方茶文化的全球符号”,但细读这份财务文件,却处处透露着资本运作的精明算计。

招股书披露的核心数据呈现出惊人的增长曲线:2022年至2024年,霸王茶姬营收从4.92亿元跃升至124.06亿元,净利润从-9070万元暴增至25.15亿元,门店数量从1087家扩张至6440家。这种三位数的增长速度,在餐饮行业堪称“罕见”。

图源:霸王茶姬招股书

尽管霸王茶姬招股书呈现出营收、净利润、门店规模等数据的高速增长,数据亮眼如当年瑞幸,但部分数据仍值得推敲。

比如,霸王茶姬2024年同店GMV增速从Q3开始陷入疲软,Q3同比增速仅1.5%,Q4更是出现罕见的-18.4%负增长,华东区域下滑幅度达27.3%。这与前期同店GMV的高速增长反差明显,意味着其单店盈利能力正在下降。

与此同时,招股书显示2024年国内91%的GMV来源于原叶鲜奶茶,约61%的GMV来自前三大最畅销产品,产品结构过度依赖少数单品。一旦这些产品因消费者口味变化、竞品冲击或原料供应问题受到影响,公司营收将遭受重大打击。

再比如,与瑞幸直营模式不同,霸王茶姬93.8%收入依赖加盟商货品销售,且原料成本37%远高于星巴克中国的18.5%,这暴露了现制茶饮工业化难题,或将影响其利润空间与成本控制能力,对未来盈利能力造成潜在威胁。

其招股书提及“向加盟商销售毛利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一般来说,这种“总部赚差价,加盟商赚吆喝”的模式建立在两个核心前提之上:其一,通过规模化采购形成的供应链议价能力;其二,对加盟体系的高度控制力。但加盟商终端盈利不足的情况很难不让人怀疑品牌有“将经营风险转嫁给中小投资者”之嫌。

在营销层面,2022-2024年,霸王茶姬营销支出从7360万元激增至11亿元,占净收入比例分别为15.0%、5.6%和8.9%,三年合计超14亿元。相比蜜雪冰城相对稳定的营销费用率,霸王茶姬的营销投入增速过高。如此高昂的营销费用能否持续推动销售增长,进而转化为利润,仍有待观察。

虽营销投入达11亿元对标瑞幸,但供应链管控及单店盈利能力仍显薄弱,尚未形成瑞幸式的产品创新与规模效应闭环。

02 “东方星巴克”,抄、操、超之路

创业是一面镜子,能够让品牌与创始人互相映照。大多数时候,一个品牌的发展上限由创始人的天性禀赋、行事风格决定。

霸王茶姬的B轮投资机构XVC和琮碧秋实曾评价霸王茶姬创始人张俊杰“学习能力强、踏实肯干”。

17岁进入茶饮行业,张俊杰从一名基层店员一路做到区域运营总监,轮完了除了财务、法务以外的所有岗位,而后又以加盟商的视角深入观察茶饮行业。此后还在一家机器人公司做了海外市场销售,两年时间内就从基层销售成长为亚太区市场的管理者。

无论在哪个领域,张俊杰的成长速度都极快,这与其注重效率、以结果为导向的性格不无关系。

纵观霸王茶姬的成长方式,不断学习、模仿、借鉴成熟品牌的成功经验成为品牌快速起势的关键,但同时也伴随着“对标式创新”的争议。

创立初期,其LOGO设计、门店风格及产品命名被指全面复刻茶颜悦色;2021年品牌升级时,空间设计又被质疑模仿星巴克,甚至推出“东方星巴克”的营销话术。2023年“山野栀子”系列包装设计被指抄袭LV水墨外套,2024年“樱花乌龙”新品配色与Valentino、Chanel经典设计高度相似。

图源:网络

上述策略虽在短期内为品牌带来流量,但产品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暴露。

比如霸王茶姬目前高度依赖大单品带动销售,其3-4款大单品便能贡献70%销售额,“伯牙绝弦”单品销售占比更是高达30%以上。但在产品壁垒低、同质化程度高的茶饮赛道,大单品策略往往面临着两大潜在风险:一是“赛道见顶”的风险;二是可复制难度低,餐饮品牌的生命周期(新鲜感)通常只有1-2年。

值得一提的是,霸王茶姬在去年“5·21国际茶日”推出的“万里木兰”新品因消费者饮用后出现心悸、失眠等不适症状引发争议。该饮品茶多酚和咖啡因含量较高(中杯470ml含咖啡因约150mg,接近两份浓缩咖啡),但未在点单页面标注相关提示,敏感人群易出现“茶醉”反应。尽管官方解释称其咖啡因含量与拿铁相当,但消费者质疑其“健康低负担”宣传与实际体验不符,相关投诉和玩梗吐槽一度冲上热搜。

此外,霸王茶姬“重加盟轻直营”策略某种程度上也放大了管理失控、品牌坍塌等风险。

其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霸王茶姬拥有包括覆盖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的32个的6284家门店和156家海外门店。其中,6271家为特许经营茶馆,169家为公司自营茶馆。由此可见,霸王茶姬直营门店仅占2.6%。招股书坦言,若加盟商大规模终止合作或运营不佳,可能对业务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此前就有媒体爆出,加盟商吐槽称霸王茶姬品牌运营模式粗放,加盟亏得底裤都没了。除了近乎100万的起始资金外,对加盟商拿铺子的能力尤为看重,“开始说意向金,交完了才说必须要在商场一楼,套路深得很……”

加盟商的声音侧面反映了霸王茶姬背阴面,在加盟商管理层面,一个最直观的标尺就是消费者感受,笔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检索发现,截至2025年3月31日,就有3806条投诉中包含搜索词“霸王茶姬”,其中不乏喝出异物、产品质量及售后等问题。

图源:黑猫投诉平台

正如盒马创始人侯毅所说,“抄、操、超”,即学习业务模式、学会操作流程、最后超过它。

在第一步上,霸王茶姬可谓青出于蓝,但想要真正做成“东方星巴克”并非易事,毕竟星巴克走的是以创新和人文联结为基础的长期主义发展路径。进一步追问,当下一个“霸王茶姬模仿者”再以类似的打法出现时,霸王茶姬又该何去何从?

03 供应链难撑出海路

霸王茶姬选择此时赴美上市,恰逢全球消费投资市场遇冷。

黑蚁资本创始及管理合伙人何愚认为:“和过去的20年相比,当下的消费市场给人的体感偏冷,这或许是大家共同的感受,但这并非是所谓的‘消费降级’——原因就在于市场供给远远过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消费品质并没有降级,但同时供给过剩的确造成了价格下降,大部分品类的单价统计数据都能支撑这一点。”

彭博行业研究显示,2024年全球餐饮类IPO平均发行市盈率已从2021年的42倍降至18倍。国内新茶饮赛道更显寒意:今年2月,“新茶饮第三股”古茗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交易,然而上市首日跌幅达6.44%;去年4月,茶百道以17.50港元发行价登陆港交所,首日跌幅达26.86%,市值蒸发70亿港元;更早前上市的奈雪的茶(2150.HK),股价长期低于发行价,市值缩水超六成。这种“上市即破发”的现象,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加盟模式可持续性的担忧。

在这一背景下,消费行业公司正在选择下沉和出海两条路,这也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在行业竞争加剧以及一线城市门店渐趋饱和之际,古茗、蜜雪冰城等品牌加速向三四线城市渗透,喜茶、奈雪则在新加坡、伦敦等地试水出海,资本努力推动行业复制“中国供应链+本地化创新”的全球化模板。

回看霸王茶姬在品牌出海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尽管招股书描绘了“服务100个国家”的宏伟蓝图,但其海外扩张之路并不顺遂。

从市场与供应链来看,海外市场较为分散,供应链管理难度远超国内。以喜茶为例,其“多肉葡萄”所需的巨峰葡萄在海外采购困难,各地水果季不同,难以全球统筹。霸王茶姬同样面临茶叶、珍珠等基础原料从中国进口成本高,而在当地采购又面临合规认证难题,供应链的不稳定限制了品牌扩张速度。

在运营管理上,霸王茶姬曾因管理模式问题受挫。

早期在新加坡,总部外派员工撤回后,与当地加盟商沟通不畅,对于门店翻新和选址等问题无法达成一致。2024年1月,新加坡加盟商将多家门店招牌更换,给品牌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在海外热门地段开店,租金、装修成本高昂。在美国,开一家霸王茶姬不仅前期投资成本远超国内,回本周期长,且当地消费者对中式茶饮的接受度尚需培育,品牌需花费更多精力进行市场教育和品牌推广,这些都导致了霸王茶姬出海之路困难重重。

“简单复制国内模式而非在地化创新,将面临需求错配与供应链不匹配的双重风险。”茶饮行业人士表示,截至2024年底,霸王茶姬海外门店仅156家,占比不足3%,与“东方星巴克”的愿景相去甚远。

结语:

霸王茶姬的赴美上市,本质是新茶饮行业“规模扩张—资本变现”逻辑的延续。但从股权架构的合规争议,到加盟模式的可持续性挑战;从产品创新的路径依赖,到海外扩张的文化水土不服,这家试图成为“东方星巴克”的茶饮品牌,上市之路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当资本潮水退去,所有企业终将回归商业本质。对霸王茶姬而言,纳斯达克的钟声或许能短暂提振估值,但要从“网红”蜕变为“长红”,仍需补上产品创新、合规运营、全球本土化这三门必修课。毕竟,在理性回归的资本市场,真正的价值从不由招股书里的增长率定义,而是取决于企业穿越周期的内生力量。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