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Facebook与Instagram母公司Meta Platforms Inc.(META.US)正在加速开发其热门智能眼镜的高端豪华版本,计划嵌入更加先进且功能更加强大的AI大模型系统,并且将加入手势控制功能以及单独显示照片和其他应用程序的高清屏幕。据知情人士透露,Facebook母公司Meta最早将于今年年底推出首款带高清电子屏幕的AI智能眼镜——这款产品被视为Meta 力争挑战苹果生态系统的iPhone及其他移动端消费电子设备在智能化消费电子市场主导地位的关键一步。
据了解,这款代号为“Hypernova”的智能眼镜设备定价预计超过1000美元,最高可能达到1300至1400美元。知情人士表示,最终价格可能在临近发布时才会确定。Meta目前最受欢迎的AI智能眼镜款式Ray-Ban Meta起售价为299美元,市场销售表现超出预期。Meta表示,未来将继续销售这款入门级智能眼镜产品,并希望借助其热度推动用户转向更加高端的产品型号。
此外,亚马逊(AMZN.US)等美国科技巨头也承诺推出新款的基于AI功能的智能眼镜,以更好地与这家社交媒体巨头在智能眼镜领域进行竞争。
全球宏观经济和数字化生活方式的转变,共同推动了全球消费电子用户们对于随时随地且高效便捷的智能化信息服务需求的增长。智能眼镜作为一种轻便、穿戴式的终端消费电子产品,能够在办公、出行、娱乐、健康监测等多个场景下提供沉浸式、定制化、实时的信息服务。生成式AI功能的全面引入,可谓将进一步丰富这些场景的应用规模,例如通过实时化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建议,提供基于AI功能的实时精准翻译内容,从而大幅提升旅行、生活质量以及个人工作效率。
对于Meta所主导的AI智能眼镜行业来说,被市场普遍认为最有可能受益于AI大模型技术更新迭代的端侧消费电子产品,能够充分借力云端+消费电子端侧生成式AI大模型的不断更新迭代,从而为用户们带来更直观、沉浸和个性化的人工智能体验,也许即将迎来属于他们的“英伟达时刻”——即公司股价与销售额开启同步暴增的时刻。
Meta千美元级智能眼镜Hypernova震撼揭秘:手势操控+单目屏幕,剑指苹果生态
Meta新款智能眼镜的价格大幅上涨几乎完全源于其创新式的高清屏幕配置——这是一块单目可用的显示屏,位于右镜片的右下象限。这意味着用户所需要的即使信息仅会显示在佩戴者右眼前方,而不是覆盖整个屏幕面积,且最清晰的视角为略微向下看时。
知情人士表示,Meta智能眼镜团队已开始研发第二代产品(代号Hypernova 2),其最大区别在于采用更先进且直观双目级别的显示系统,即配备两块高清电子屏幕并在双眼显示信息。知情人士称,该第二代消费电子设备暂定于2027年推出。
带屏幕的智能眼镜将成为Meta迈向真正“增强现实(AR)+AI”智能眼镜的又一里程碑。该公司去年曾预览过相关技术。
从Hypernova初代原型机系统可窥见其上市后的突破式智能眼镜操作逻辑:
启动时:显示屏会突出“启动屏幕”,届时屏幕将显示Meta及合作伙伴(比如智能眼镜核心芯片制造商高通)的标识
主界面:将显示出水平排列的圆形图标,类似苹果生态智能设备的应用程序坞或Meta Quest混合现实头显的应用程序布局
内置专属应用:将包含拍照、查看照片、地图导航等智能眼镜端专属的应用程序,端侧通知支持方面,可接收配对的智能手机应用(包括Messenger和WhatsApp)的实时消息
其他功能与现款Ray-Ban Meta Wayfarer风格的智能眼镜类似,其中包括拍摄实时图像/视频、通过内置麦克风调用AI功能、连接智能手机通话以及播放音乐。新版预计仍将高度依赖Meta View智能手机应用程序。
与Meta其他新消费电子设备相同,这款智能眼镜将运行谷歌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的深度定制版本,是否内置专属的应用程序商店暂时未知。用户可通过镜腿电容触控进行操作——滑动镜腿浏览应用程序或照片,点击选择特定的内容。
Meta还计划首次推出“神经腕带”系列端侧产品(代号Ceres),佩戴者可通过手势操控Meta智能眼镜,例如旋转手掌来滚动内容、捏合手指选择操作项目。该配件拟与眼镜捆绑销售。
Meta还计划升级智能相机系统。相机方面,Meta认为现款1200万像素摄像头仅相当于2019年iPhone 11的水平,而新款目标是媲美2021年iPhone 13。此外还将推出三棱柱形折叠收纳盒(产品代号Heres)。
Hypernova智能眼镜距正式发布尚有数月,当前计划仍可能调整。毕竟Meta以在开发后期修改产品甚至取消项目著称——约18个月前,该公司曾意外砍掉无摄像头版Ray-Ban Meta(代号Luna)的发布,该设计本意为降低成本并提升隐私保护。
据了解,除Hypernova外,Meta还在致力于无屏幕智能眼镜Supernova 2的开发工作。据媒体报道,其智能化的操作逻辑与现款的Ray-Ban Meta相似,但采用Oakley的眼镜设计,主打骑行等运动场景,近期已开始公共环境测试。
定于2027年推出的Hypernova 2将与Meta真正的“AR+AI”模式智能眼镜研发产生部分重叠。后者需在现实世界上叠加交互式图像、视频和信息,技术要求远高于Hypernova的简易平视高清显示器,且开发成本昂贵得多。
媒体此前报道称,Meta去年公布的AR模式智能眼镜原型Orion目前仅用于Meta内部的软件测试和应用开发测试,最终可能向开发者们开放;而面向广泛消费者市场的首款产品更可能是后续型号Artemis,预计不早于2027年问世。
知情人士透露,Meta旗下Reality Labs部门——即开发AI智能眼镜以及AR类消费电子产品的部门,内部仍在讨论产品开发计划与相关细节,比如最终将Artemis与Hypernova产品线合并,还是说以不同价位分别推出。
智能眼镜,或将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最佳端侧载体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全球智能眼镜型号出货量追踪报告》,2024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增长 210% ,主要受到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强劲需求的推动。因此,Counterpoint Research所统计的全球智能眼镜市场首次突破 200 万台大关,创下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
根据该机构的定义,Ray-Ban Meta智能眼镜是市场上首款AI智能眼镜。它们配备了集成NPU的 SoC、先进的摄像头和音频组件。这些技术使得核心智能功能得以实现,比如照片/视频捕捉和音频播放,同时借助设备端 AI 算法、基于智能手机的端侧AI 和 Llama AI 模型,支持广泛的应用场景。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在定义和用户体验上重新定义了 AI 智能眼镜。在其发布之前,早期的智能眼镜主要关注硬件的改进,如连接性、音频和电池续航,以解决声音泄漏、语音拾取不准确和佩戴时间有限等问题。尽管升级也扩展了语音助手功能,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用户体验。在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发布之后,全球智能眼镜市场需求激增。根据 Counterpoint 的《全球智能眼镜型号出货量跟踪报告》,2023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增长了156%,2024年同比增长了210%,Meta 在 2024年独占市场份额的60%以上。
随着边缘计算、5G网络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端侧消费电子设备越来越具备实时处理数据和与云端AI大模型无缝交互的能力,这也使得智能眼镜不仅能采集实时的环境数据(比如视觉、声音、位置信息等),还可以通过本地初步处理与云端AI大模型联动,实现实时的生成式AI功能应用,即某些复杂的AI工作负载在云端AI算力系统完成,而实时或敏感的任务在本地处理,比如语音交互、实时翻译、增强现实导航和情境信息叠加等。
Counterpoint表示,随着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的成功发布,一波新的 AI 智能眼镜涌现出来,从供应链公司提供的参考设计产品到眼镜品牌厂商推出的商业化产品,均已在 2024 年底之后问世。该机构预计,2025 年像小米、三星和 Transsion 等智能手机领军企业将推出首款 AI 智能眼镜,且更多智能设备公司可能将在2025年和2026年陆续进入市场。Counterpoint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将实现60%的同比增长,并在2025年至2029年期间维持超过6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