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BUG》栏目 闫妍
血压仪,本应是守护生命的守门人,在关键时刻却成了“隐形威胁”。
前不久,消费者杨先生因头晕购置了一台鱼跃电子血压计,自我监测健康状况。经过多次测量,血压计显示的血压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这令他以为自己的身体安然无恙。直到头晕目眩到无法忍耐,不得不踏入医院的门槛,他才得知真相——自己的血压早已飙升至需要就医的程度,但那台鱼跃血压计却始终未能发出预警。
杨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在一条#鱼跃牌血压仪测得准吗#的微博投票中,有50.4%的投票者认为其“不太准确”“完全不准”,认为其“非常准确”的投票者占比仅5.5%。
鱼跃血压计背后的“家用医疗龙头”鱼跃医疗,最近日子也不太好过。财报显示,鱼跃医疗2024年前9个月营收为60.28亿元,同比下降9.53%;净利为15.32亿元,同比下降30.09%;扣非后净利为12.74亿元,同比下降23.74%。
百亿营收,千亿市值,进入医疗器械行业全球三十强——这是2021年初鱼跃医疗掌门人吴群立下的五年军令状。但截至2025年3月31日收盘,鱼跃医疗总市值为349.66亿元,现实离目标仍相去甚远。
当“买买买”的扩张红利逐渐消退,鱼跃医疗正面临转型阵痛,深陷营收、利润双降困局。
血压计频频失准?
“那段时间我偶尔会感觉头晕,用鱼跃血压计测量的结果都在正常范围内(高压115-120mmHg),包括头晕发作时测得的数值也不到120mmHg,看到这些正常数据,我就以为自己身体没问题,”消费者杨先生谈到。
然而,他头晕的症状却越来越严重。“后来实在受不了,我只好去医院检查,医生安排了核磁共振和抽血化验,结果都显示正常。然后,医生给我上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这个应该是测血压最权威的仪器,每25分钟测量一次,最后发现高压已经飙到了138mmHg,也就是需要就医的程度。”
花大价钱买的鱼跃血压计,关键时刻测量误差竟高达20-30mmHg,差点耽误了自己就医——这个发现让杨先生既后怕又愤怒。
北京的尹阿姨最近也被鱼跃血压计的“飘忽不定”搞得心力交瘁。“我老伴是高血压患者,特意买了这家大品牌的血压计,结果测出192mmHg,我们俩赶紧跑去社区医院,结果医生用专业设备一测,实际数字远远没有这么吓人。”
对此,鱼跃客服表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刚运动结束,或者情绪激动,或者是臂带没绑好,误差与水银血压计在10mmHg左右都是正常的。”但尹阿姨却认为是产品本身质量有问题,“我们按照说明书上的姿势和要求去测量了多次,之间误差值能达到30mmHg。”
当被问及产品质量是否存在问题时,上述鱼跃客服回应称:鱼跃作为医疗行业上市公司,始终坚持严格的品控标准。所有产品均通过国家医疗器械认证,享受全国联保服务。
但值得注意的是,该客服并未直接解释尹阿姨遭遇的测量偏差问题。
在社交平台上,也有大量消费者反映鱼跃血压计测量结果不准确,“正常的血压测出来却变得很高,感觉很不靠谱。”截至3月30日,在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上以“鱼跃医疗”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检索到471条投诉内容,多与血压仪、雾化器、呼吸机等产品的质量问题相关。
资本堆积的巨头
鱼跃血压计在这条赛道的“销冠”,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一个人——吴光明。
1998年,吴光明创立了鱼跃医疗,起初只是一家拥有数名员工、主要生产听诊器和水银血压计的小工厂。之后,通过一系列品类扩张、资本运作,鱼跃医疗驶上增长快车道,并于2008年鱼跃医疗登陆A股,快速构建起覆盖家用医疗、临床设备、互联网医疗的产业版图。
复盘鱼跃医疗崛起之路,能够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由资本驱动业绩增长的故事。
公开信息显示,2009年,鱼跃医疗收购了拥有百年历史的苏州医疗用品厂;2014年,以11.42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华润万东1.12亿国有股;2015年,收购上海医疗器械集团100%股权,切入高端医疗设备领域;2016年收购上海中优,支撑起消毒感控业务;2017年收购德国普美康Primedic,获取AED核心技术;2019年,收购眼科器械企业六六视觉,并投资参股隐形眼镜企业江苏视准;2021年,完成对动态血糖仪企业凯立特的收购;2024年,收购江苏乐润隐形眼镜有限公司;2025年1月,通过全资子公司认购北美知名制氧机厂商Inogen发行的股票,成为Inogen单一最大股东……
根据鱼跃集团官网介绍,集团旗下拥有100余家分子公司,以及鱼跃医疗、意大利百胜等10余个著名品牌。鱼跃医疗旗下就拥有“鱼跃yuwell”“洁芙柔”“华佗Hwato”“金钟JZ”“安尔碘”“普美康PRIMEDIC”和“六六视觉”等多个品牌。根据2024年上半年财报,鱼跃医疗目前有600多种产品品类,产品规格近万个。
这些并购业务为公司贡献了不少的业绩增量。2016—2020年间,其营收复合增长率达28%左右,市值增长数倍,演绎了令行业瞩目的“鱼跃速度”。与此同时,吴光明的财富也快速增长。2020年8月,吴光明家族以27.5亿美元身家名列福布斯中国医疗健康富豪TOP50榜第28位。
不过,这种增长模式的边际效应也在不断递减,越发难以支撑起业绩的持续增长,还增加了鱼跃医疗的品控压力和商誉减值风险。
近几年来,鱼跃医疗屡屡因质量等问题投诉与处罚罚单。2020年,鱼跃医疗上药监局黑名单,在厂房与设施、文件管理、质量管理方面存在5大不符合要求的瑕疵问题被处罚;2021年5月,上海鱼跃医疗因其“鱼跃”睡眠呼吸机未经审查便发布广告,被上海市杨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予以罚款10万元;2023年年初,鱼跃医疗因涉嫌哄抬血氧仪价格被江苏省镇江市市场监管局罚款270万元……
鱼跃医疗在年报中曾坦言:“通过外延式扩张进行产业整合,是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自上市以来,公司不断通过收购兼并来扩大业务范围,从而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然而,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谨慎评估被收购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商誉减值风险。”
5年“军令状”恐难兑现
2020年的疫情,让鱼跃医疗这家主营呼吸机和家用电子医疗器械的公司变得炙手可热。据公司财务年度公告,其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双创下了历史新高。2020年鱼跃医疗实现营业收入67.26亿元,同比增长45.08%,归母净利润17.59亿元,同比增长133.74%。
也是在那个大背景下,鱼跃医疗董事长吴群(吴光明之子)立下了五年“军令状”——“百亿营收,千亿市值,进入医疗器械行业全球三十强。”
但2021年,鱼跃医疗却迎来了业绩变脸。其2021年营收仅同比增加2.51%,创下近几年新低;同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减少15.73%,这也是其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净利润下滑。在那一年的业绩交流会上,面对投资者对鱼跃医疗股价低迷的质疑,吴群直接开怼:“股市涨跌很正常,如果急着用钱,最好不要炒股。”“不要用身家性命投资股票,但如果是零花钱会有回报。”
2022年,其营收和净利润均只有个位数增长;2023年,市场对于制氧机、呼吸机等需求再次激增,当年鱼跃医疗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2.25%、50.21%。
但随着宏观医疗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驱动,进入2024年,鱼跃医疗的业绩表现再次低迷。鱼跃医疗2024年前9个月营收为60.28亿元,同比下降9.53%;净利为15.32亿元,同比下降30.09%;扣非后净利为12.74亿元,同比下降23.74%。
近些年,医疗器械行业开始进入“真刀真枪”比拼,对于技术壁垒较弱的鱼跃医疗来说,明显不占优势。根据Wind数据显示,医疗保健设备59家上市公司中,鱼跃医疗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6.26%,排名第48位。
2024年前三季度,鱼跃医疗的研发费用为4.05亿元,同比微增2%。而相比“缓慢增长”的研发投入,鱼跃医疗2024年前三季度的销售费用高达9.306亿元,同比增长8.84%,销售费用率达到15.44%,同比增长2.61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鱼跃医疗研发费用增速远低于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增速,仍呈现“重销售轻研发”的特性。
在投资回报和时代红利逐渐消逝后,鱼跃医疗新动力在哪里呢?
据悉,鱼跃医疗将通过重点聚焦呼吸治疗、糖尿病护理、家庭检测等核心业务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并遵循“创新重塑医疗器械”战略重视研发投入,持续探索创新成长新路径。
但进入2025年,距离吴群定下的“2025年百亿营收、千亿市值”的目标,时间近在咫尺。但截至2025年3月31日收盘,鱼跃医疗总市值为349.66亿元,现实离目标仍相去甚远。
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提出,公司曾提出在2025年公司实现目标为百亿营收,千亿市值,进入医疗器械行业全球30强,请问如今面临这个目标是否有压力?鱼跃医疗表示,“压力肯定总会有的,但我们依旧会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责任编辑:尉旖涵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