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牛刀财经 赵丹
千呼万唤之中,国产四大运动品牌的“老大哥”李宁终于发布了2024年财报。
财报显示,李宁全年营收入达286.76亿元,同比增长3.9%,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30.13亿元,同比下跌5.46%,这已是连续第二年净利润出现下滑。
尽管李宁在品牌调整期声称2024年以求稳为主,但资本市场的焦虑情绪仍难以掩饰:李宁股价目前已跌至13.8港元左右(截止发稿日)。
(图源:李宁财报)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李宁的主要竞争对手们业绩表现更为亮眼。其中,361度营收突破百亿大关,特步、安踏的净利润则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均创历史新高。
曾几何时,李宁与安踏并驾齐驱,如今明显落后不少。
那么,曾经凭靠国潮风崛起的李宁,为何会突然陷入如此困境呢?
国货之光成“价格刺客”?
最近几年,大多数消费者普遍感知,“国货之光”李宁真的是要买不起了!
在李宁官网天猫旗舰店里,一双䨻系列的鞋子标价最低超过1000元,而最贵的鞋类是飞电5系列标价为2299元。
目前,在李宁官网的在线商场上,至少有34款鞋子价格破千,还有6款售价999元的鞋和3款售价998元的鞋——大多数都是肖战代言。
事实上,最近几年,李宁各个产品线的价格就在不断攀升。
李宁主品牌价格不菲,例如李宁的“超轻”系列,上新价从2018年的499元上涨到了2021年时的599元。
李宁“烈骏”系列新款2020年时售价为699元,到了2023年则直接飙升到1099元,三年时间价格差不多等于翻了一倍。
而李宁子品牌中国李宁定位运动潮流,价格定位主要在千元左右,其实已经比主品牌高出不少。
2021年时,李宁新出的“李宁1990”子品牌更是主打轻奢,一件羽绒服能卖到6000多元。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自从2018年以来,李宁品牌的鞋类和服装等产品价格普遍上涨了20%~30%。
可以看出,李宁品牌的价格在市场上呈现上升趋势,甚至部分产品价格甚至与国际知名品牌不相上下。
因此不少消费者都感叹“李宁的价格越卖越高,甚至不再是过去的李宁了”。
然而,虽然价格越来越高,但品质却并没有变得更好,反而不断下降。
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乒乓球赛事期间,不少观众留意到,部分中国乒乓球队选手在比赛中多次整理自己的运动短裤,推测原因可能是短裤的吸汗效果不理想,导致衣物紧贴身体,甚至引发了衣物在特定部位的不贴合现象。反观其他对手运动员,衣服的吸汗效果更佳,也更加清爽。
事情爆发后,引发了消费者对李宁品牌产品质量的质疑,也对该品牌的市场口碑和品牌形象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事实上,很多李宁忠实消费者都反映,如今李宁的产品质量明显远不如前,耐用性大打折扣,一双运动鞋穿不了多久就会出现磨损、开胶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心。
在第三方黑猫投诉平台上,截至目前,李宁累计投诉高达5509次,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疑似将退货重新贩卖、售后不处理、产品存在质量问题、退款困难、中奖不兑现等方面。
在国产运动服饰品牌中,李宁的累计投诉量明显高于安踏、361度和特步。安踏的累计投诉量为4519次,而361度和特步的累计投诉量分别为1500次和1200次,都远低于李宁的投诉量。
很多人看到李宁累计投诉量最高,便认为李宁是国产运动服饰的领军品牌,毕竟被投诉次数多往往意味着市场份额更大、消费受众更广。
但从收入规模来看,安踏的市场份额约为李宁的3倍。这反而进一步表明,李宁的投诉率非常高。
虽然李宁如今价格不低,但在消费者心里,品质却越来越难保证,更像是运动服饰界的“价格刺客”。
在国潮中迷失方向
众所周知,李宁公司是由“体操王子”李宁创立的体育运动品牌。
在成立之初,借着创始人的明星效应,李宁那句“一切皆有可能”的广告词传播大街小巷,李宁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
但2012年时,受金融风暴、高管接连离职、品牌定位摇摆不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李宁业绩严重下滑,深陷库存危机中,多年没有缓过来。
直到2018年,在纽约秋冬时装上,李宁的子品牌“中国李宁”以“悟道”为主题登台走秀,靠着鲜明的中国复古元素,一时惊艳运动服饰圈,在纽约大秀落幕当天,“李宁”的微信指数暴涨700%,而李宁也牢牢绑上了“国潮”标签,重新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依靠“国潮出圈”的李宁,业绩也终于回暖,甚至实现井喷式增长。
统计数据表明,2018年,“中国李宁”服装系列成衣全年销量高达550万件,鞋系列销量超5万件,新品在6个月内售罄率均超过70%。
而李宁当年的财报业绩也很漂亮,公司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大关。
此后三年,李宁业绩也是不断攀升。2021年,李宁全年营收又首次跨越200亿元门槛,同比大增56.13%至225.7亿元,净利润方面,更是实现了136%的飞跃式增长,达到40亿元。
这一系列数据不仅刷新了公司上市以来的增长纪录,更在资本市场引发了强烈反响,推动其市值攀升至2800亿港元的历史高位。
然而,正当李宁春风得意时,殊不知已经在“国潮”高端化路上日渐跑偏,甚至因此而翻车。
2022年9月,在李宁以“2022逐梦行机场大秀”主题的冬装新品发布会上,一款深绿色新品帽子,因为颜色和造型都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抗日剧中日本军装,所以引发了大量网友的质疑。
事情发酵后,李宁公司的高管不仅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张“笠型盔”的图片,暗示其新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服饰,并表示:“我们的消费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沉淀和教育知识的传承还是有所欠缺。”
被李宁扣上“不懂文化”帽子的网友们也彻底被激怒,李宁因此成为众矢之的,遭受了大量差评和谩骂。
随着事情愈演愈烈,李宁公司不得不发表声明进行解释并道歉,声称“逐梦行”这款产品的设计以“飞行”为主题,从飞行员装备中汲取灵感,其飞行帽设计源于中国古代头盔,并没有其他意思。
不过,姗姗来迟的道歉信并没有把李宁从舆论危机中解脱出来,反而其还因为被挖出公司总裁是日籍华人遭受更多网友们的抨击:倘若李宁撕掉爱国标签,那么还剩下多少实力?
可以说,这次事件直接摧毁了李宁多年来建立的良好形象,其在国潮中吃到的红利也基本因此消失殆尽。
品牌同质化严重,亟需新的破局点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中国体育消费市场也迎来了新一轮爆发式增长。
据调研公司Technavio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运动服装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2051亿元,预计到2029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3078亿元。
市场红利到来的同时,体育运动服饰的消费趋势也正被市场重新定义,不光消费人群需求日益多样化,渠道覆盖面也越来越多元。
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头部品牌们都在推行多品牌矩阵和全渠道布局,强化竞争优势。
李宁除了主品牌外,还推出了中国李宁、李宁1990、LNG和李宁YOUNG等子品牌。
然而,李宁虽然子品牌不少,但实质上大多都含有“李宁”二字,品牌区分度并不高。
亿邦动力的消费者调研曾发现,几乎很少有人准确说出李宁子品牌之间的区别。例如“李宁1990”,其主要融合运动和复古风格,并定位高端轻奢女性市场;而法国百年户外时尚品牌AIGLE(艾高),其品牌定位也是高端女性市场。
可以看出,李宁的子品牌之间定位界限模糊,其实难以明确品牌核心价值。
反观老对手安踏,其多元化品牌矩阵明显成功不少。除了主品牌安踏外,旗下还有可隆、始祖鸟、FILA等知名品牌,各品牌凭借独特的产品定位、风格特色和目标客群,在滑雪、户外、高端机能服饰等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如此一来,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帮助公司有效分散市场风险,也能依靠品牌间互补效应,覆盖更多的消费群体。
相比之下,李宁虽然子品牌不少,却始终定位不够清晰,并没能真正瞄准不同市场,导致李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和心智相对下滑,同时也削弱其综合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最近几年,为了寻求破局,李宁产品越来越向科技专业化靠,并投入了大量研发费用,最近10年研发投入超过35亿元。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研发投入增长9.3%,研发投入增速大于营收增速。
不过,这一研发投入水平不仅远低于阿迪、耐克这样的巨头,甚至也远远比不上安踏。同一报告期内,安踏的研发费用高达20亿,投入金额将近李宁的3倍。
现如今,李宁的“国潮”光环正在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消费者的质疑与市场的冷遇。
曾经凭借“中国李宁”在纽约时装周一鸣惊人的品牌,如今却因产品定价与价值脱钩陷入“国嘲”漩涡。
归根结底,是因为其存在着高价背后的创新乏力与用户需求错位的问题,一旦消费者用脚投票,那么李宁失意也成必然。
倘若李宁想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还是应该踏实做好产品,用品质支撑高端路线,而不是靠价格。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