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市场波动!映恩生物赶赴港股IPO,2022年以来18A募资王来了

财华社
11 Apr

作为一类新兴的大分子靶向药物,抗体偶联药物(ADC)结合了抗体的靶向能力和细胞毒性药物的杀伤效应,在肿瘤治疗领域展现出了优秀的疗效和潜力,有着“魔法子弹”的称号。

与此同时,伴随着多款ADC药物的获批上市,以及BD交易的不断涌现,ADC药物的商业化前景也得到了广泛验证,ADC已成为肿瘤药物研发中的“明星”。

昨日,ADC赛道领军企业——映恩生物港股结束招股,即将登陆港股市场。得益于强大的技术创新实力与丰厚的现金流,映恩生物股东星光熠熠,估值成长迅速。据独家市场消息指出,映恩生物国际配售倍数超14倍,创2022年以来18A生物科技港股上市企业最高,且其IPO融资额是2022年以来最大的18A生物科技港股上市项目,募资金额已提高到超过2亿美元。

映恩生物获得海内外知名机构的认可,IPO取得如此耀眼成绩,不仅因其身处快速发展的ADC赛道,更在于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前瞻的布局、丰富的管线,以及快速推进项目等的能力。

打造四大领先技术平台,获众多机构支持

映恩生物致力于为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患者研发ADC创新药物。凭借丰富的经验以及对ADC设计的深刻洞察和强大的执行力,映恩生物已经打造了四大领先ADC技术平台:映恩免疫毒素抗体偶联平台(DITAC)、映恩创新双特异性抗体偶联平台(DIBAC)、映恩免疫调节抗体偶联平台(DIMAC)及映恩独特有效载荷抗体偶联平台(DUPAC),以突破ADC治疗的边界。

其中,DIBAC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双特异性ADC平台之一,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DIBAC平台较传统的单特异性ADC不但能够扩展靶向的肿瘤细胞,更具有靶点协同性以及相比于联合疗法的优势潜力。

映恩生物的技术平台作为持续创新与价值创造的基础,其价值与多样性已在公司的管线资产中验证,并获得了众多跨国药企和明星机构的认可。

根据招股书,映恩生物在IPO前获得包括礼来亚洲基金、药明生物(02269.HK)、阿斯利康中金基金等知名机构的投资。

而在此次IPO中,虽然面临市场的极度波动,但映恩生物还是获得了国际大长线和国内大公募的支持,公司引入的15名基石投资者汇集了礼来亚洲基金、富国基金、易方达基金、汇添富基金等头部企业和机构。

管线梯次配置合理,候选药物有亮点

作为ADC赛道的领军企业,映恩生物在17个国家230多个临床试验中心开展7项全球临床试验,目前已经建立由12款自主研发的ADC候选药物组成的管线,包括:(1)七款临床阶段ADC,在广泛适应症中具有潜力;(2)两款新一代双特异性ADC预计将于2025年至2026年进入临床阶段;(3)多款其他临床前ADC。

从管线梯次方面来看,映恩生物的配置非常合理,覆盖临床及临床前阶段,后劲十足。

映恩生物的三项临床阶段资产(包括核心产品DB-1303及DB-1311以及关键产品DB-1305)已获得FDA的快速通道认定。DB-1303已获得FDA及中国药监局针对特定适应症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DB-1311还获得了FDA孤儿药认定。

其中,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DB-1303/BNT323是一款处于临床后期的HER2 ADC候选药物,目前正在进行两项注册性临床试验(一项全球试验及一项中国试验)及一项全球潜在注册研究,首个适应症(HER2表达EC)预计最早将于2025年向FDA申报加速批准。

DB-1303正被研究作为(1)HER2表达EC患者的潜在二线(或以上)治疗方法;(2)未接受化疗治疗的HER2低表达BC患者的潜在治疗方法;(3)HER2+BC患者的潜在二线(或以上)治疗方法,具备扩展至前线治疗的联合治疗潜力。

DB-1303具有潜力成为HER2表达晚期实体瘤患者的新治疗选择,其中包括HER2高表达和低表达患者。根据Frost &Sullivan,全球HER2 ADC市场预计将由2023年的48亿美元增至2028年的18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0.8%

另一款核心产品DB-1311/BNT324则是一款全球临床进度领先的B7-H3 ADC候选药物。DB-1311正被研究作为mCRPC患者及SCLC患者的潜在二线(或以上)治疗方法,具备扩展至前线治疗的联合治疗潜力。

BD交易获得可观收入,赛道长期前景向好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尚未有产品实现商业化上市,但迄今为止,映恩生物已与BioNTech、百济神州(06160.HK)、Adcendo、GSK、Avenzo等合作伙伴订立数项对外许可及合作交易,交易总价值超60亿美元(其中截至2025年3月28日已收到约5亿美元)。今年1月,映恩生物又通过其附属公司与三生制药签订合作协议。

一方面,近年来,创新药企加速“出海”,ADC领域BD交易更是频发,映恩生物和海内外多家药企订立对外许可及合作协议,这充分证明了映恩生物的技术实力处于业内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这些BD交易保证了映恩生物在还没有商业化产品的情况下,就获得了大量收入。数据显示,2023年、2024年,映恩生物的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分别为8.16亿元(人民币,下同)、2.86亿元,营收分别为17.87亿元、19.41亿元。

不难发现,映恩生物有着非常不俗的“自我造血”能力,这些收入也能为后续的研发及商业化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这一点要优于港股市场的许多生物科技企业,同时亦有助于映恩生物在快速叠代及竞争激烈的ADC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展望未来,从行业发展前景来看,近年来,随着安全性及有效性增强的新型ADC获得批准,全球ADC市场出现了快速增长,由2018年的20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23年的10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8.6%,且预计2023年至2028年及2028年至2032年将分别按31.8%及29.2%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强劲增长,并于2032年达到1151亿美元。

而中国已成为全球ADC研发的核心参与者,同时也将是最大和增长最快的ADC市场之一。映恩生物扎根于中国,同时又和多家跨国药企开展合作,将充分受益于ADC市场空间扩容。

结语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科伦博泰生物、百利天恒药明合联在内的多家ADC相关企业在登陆资本市场后均有着非常亮眼的股价表现,并且显著强于生物医药其他细分领域的上市公司,这反映了资本市场对于ADC概念的认可。

而映恩生物拥有领先的技术平台,未来将持续收获更多ADC管线,和更多海内外药企达成合作,融入全球制药产业链,这又会进一步推动公司的技术升级叠代,形成正向反馈,开启“飞轮效应”。

与此同时,伴随着AI的发展,映恩生物还计划利用AI来加速公司的药物发现及开发工作,并在ADC创新中保持竞争力。目前映恩生物已经建立了一支AI团队,运用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机器学习方法来支持研发工作。

总的来看,作为ADC药物领军企业之一,映恩生物上市后的发展值得期待。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