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有新招,飞书无妙手

蓝鲸财经
11 Apr

文|蓝洞商业 赵卫卫

彼时,用户规模第一,竞争刺刀见红。

企业微信即将上线,飞书刚刚成立,阿里钉钉的广告贴满了深圳腾讯总部大楼下的地铁站,广告的文案直接讽刺微信,“工作时用XX,总是被琐事八卦分神,所以你一直在加班。”一个月后,钉钉讽刺微信用户在微信群中受骗的广告,登上华南报纸的头版。

这惊动了马化腾,后来他直接找到马云。结果就是,马云正式给马化腾和腾讯道歉,因为那个广告太low。

8年过去了,竞争格局已初定。

钉钉、企业微信和飞书,三分办公管理工具领域的天下。2023年,在用户规模数据上,钉钉第一,企业微信第二,飞书第三。那之后,三家都没有公布过具体的用户规模,取而代之的重点数据是商业化收入。

从去年的商业化数据看,三家难分伯仲。

企业微信闷声发财,与微信打通独特优势无人能及,在四季度收入翻倍,行业人士估计企业微信去年收入大概在20亿- 30亿的规模,是最先实现盈利的一个;飞书团队瘦身之后,软件订阅收入也提前预告,达到了超3亿美元(22.1亿人民币)的水平;钉钉在阿里的2025财年,订阅收入也超过30亿元,并将在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

如今,北上广深的飞机场里,经常出现钉钉和飞书的广告,这是它们精准获客的最佳场所。

飞书主打自己拥有一众明星客户,包括DeepSeek和大模型六小强,标语是“先进团队,先用飞书”;而钉钉也不甘示弱,打出“AI时代,科创新势力上钉钉”的口号,强脑科技、宇树机器人等一众明星公司的创始人为之出镜。

雷同的标语,同台打擂,预示着二者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

当钉钉创始人无招归来,重新出任钉钉CEO,飞书的2025年看起来还没有神奇的一招,但善弈者通盘无妙手,说的就是战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产品层面的AI进化到市场层面的客户争夺,钉钉和飞书无疑是市场中对弈的重要选手。

无招回归,瞄准飞书?

3月31日无招出任钉钉CEO的消息落地,三天后就传来钉钉变革回归创业的消息。

大力整顿考勤,抓工作纪律,早上早会晚上总结,上班期间严禁使用小红书、微信等社交产品,技术亲自写代码,学习Python,遇到他人加微信时,“不好意思,我只有钉钉”……只能说这一系列操作很符合无招极致又偏执的风格。

无招回归钉钉,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毫无疑问是AI转型和竞争加剧。

AI是阿里的大方向,阿里未来三年在AI和云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将要超越过去十年的总和,而过去一段时间,阿里旗下的夸克成为AI战略中一个显眼的明星,夸克的AI搜索是To C,那么钉钉就是ToB的最佳选手,其和高德一道,承载着阿里AI战略在企业端落地的试验场,同时AI工具也能带动阿里云的增长。

钉钉拥抱AI的效果如何?

从时间线上来说不可谓不积极,2023年钉钉就接入了上线不久的通义千问,通过大模型改造产品,上线了魔法棒等AI功能;2024年,钉钉正式上线AI助理市场(AI Agent Store),首批将推出超过200个AI助理,覆盖企业服务、行业应用、效率工具、财税法务、教育学习、生活娱乐等类目。

就在DeepSeek火爆的2025年,钉钉也是积极拥抱了这个趋势,为用户提供不同参数版本的DeepSeek模型使用。

技术上钉钉紧跟AI趋势,但商业化能力如何?钉钉目前可能处于一个大而不强的局面。

这种大而不强是相对飞书而言,钉钉有超过2500万家企业组织,用户数超7亿,而飞书的用户规模远小于钉钉,非官方公布的月活跃用户数(MAU)大概是1200万规模,但飞书2024年的年度订阅收入已经超3亿美元,比2023年增长了50%,相比之下,钉钉的年度订阅收入为超30亿的水平,商业化收入差距不高。

“飞书的客单价更高,付费是冲着产品和服务去的,尤其是在服务中大型企业这块,能力很强。相比之下,钉钉的很多用户都是免费版,很多客户并不带来价值。”有行业人士透露。

飞书的产品能力是促使钉钉用户迁徙的原因之一,行业人士透露,虽然飞书的付费价格比钉钉要高,但很多企业用户更喜欢使用飞书文档和表格,这比钉钉+石墨文档的费用要划算,所以选择从钉钉切换到了飞书。

此外,界面曾报道,最近半年钉钉和飞书互相挖角客户,伊芙丽、insta360、好想来等多个零售消费品牌从钉钉迁移至飞书,而百世快递、利尔达、微脉等品牌从飞书迁移至钉钉。

所以,回归钉钉的无招,面临的是一个规模化扩张让位于商业化竞争的局面,而后起之秀飞书,肯定是钉钉竞争的最有力的对手之一。

早在2023年钉钉生态大会上,无招就以嘉宾的身份提出过三点建议——做小钉钉、做好钉钉、做酷钉钉。“小钉钉”其所指的很重要一点,就是面向海量中小微企业,支持好5200万中小微企业和每年700万家新企业。

这是一种对钉钉创业起家的回归,也当然是一个发展思路,可以与飞书追求明星公司和大公司区别开来。但事实上,大公司和小公司,并不是钉钉发展的主要矛盾点,当时钉钉的商业化客户中,小微企业已经占比58%,这个数字并不能算低。

钉钉往何处去?

无招归来,钉钉一定会发生变化,严格考勤、限制使用微信等操作只是表面的变化。更深层的问题是,钉钉在团队、产品和商业化三个层面,会带来哪些新更大的变革?这显然是需要更长时间去观察的事情,而且也是有先后顺序的。

团队的变化一定是最先的,社交媒体上,曾流传着一位前阿里员工对钉钉未来变化的预言:把问题都归结为前任,以变革为由头把团队换血成自己人,让非自己人都靠边站,再给他们定个激进的KPI,半年后组织再重构,回到刚来时的架构,KPI变得保守,之前产品没增长是前任无能,现在产品没增长是因为更务实专注产品力。

这种预言只说对了一半,因为这种变化在商业历史上并不鲜见,尤其是对性格色彩鲜明的创始人来说,优先关注人员的安排和调整也就是“先人后事”,是一定会发生的。

当初乔布斯重新回到阔别10年的苹果,第一件事也是把从NeXT带来的朋友安插到高管位置上,第二件事才是集中注意力到杂乱无序的产品线,拆分掉很多前任留下的项目。当然,更重要的变化是乔布斯本人,他经过10年的历练,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用力过猛过于急躁的性格了,他更愿意跟着直觉,沿着一条路慢慢走。

所以,钉钉组织团队变化背后,一定蕴藏着创始人本身的变化,创始人无招变得更极致还是更开阔,这个变化才是更具决定性的因素。

产品层面的变化,钉钉一定也会是更趋于智能化,做好大模型跟钉钉现有生态的结合。这是符合当下整个阿里押注AI的大方向,也是钉钉在与飞书、企业微信等产品竞争中的进步空间。

以海外办公产品Notion为例,去年推出了全新的Notion AI,而如今OpenAI成为它最新展示的客户案例。

从项目的研究、工程到发布,OpenAI都是通过Notion来实现将共享知识转化为更快的工作流程,合作让知识变得更加可操作,从而加速了GPT-4等产品的协作、决策和产品开发。OpenAI的研究人员使用Notion记录实验并实时追踪进度,并以最适合其流程的面板、列表或时间线视图自定义工作。

核心的一点是项目管理,OpenAI的研究员将计划和发现无缝衔接至产品开发,调动相关软件解决问题,“他们的工作成果直接与工程师和项目经理沟通,并与团队使用的专用工具(例如GitHub和Linear)连接。最终形成了一个协作且可搜索的中心,帮助团队快速构建彼此的工作成果,并共同加快进度。”

而纵观Notion崛起最核心的一点,是迎合了年轻一代的工作方法。它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可以像积木一样混合搭配,创造个性化的工作空间,而AI带来的潜力又进一步增强了它的功能,帮助用户编辑和翻译,也拥有分析和服务的强大功能。

抓住了更年轻一代的用户需求,这可能是通盘无妙手的Notion带给钉钉的最大的启示。

Notion创始人Ivan Zhao曾提到,“最大的浪潮是代际浪潮”,相比微软谷歌等服务上一代人的办公产品,Notion更简单也更专注于服务大学生,因为简单是不会变的,办公核心需求是轻松完成任务,他们会在Notion中养成习惯,并将这些习惯用到未来的工作中。

这可能也是飞书在过去几年占据用户心智的原因之一,企业服务软件不再是以销售为驱动,而更以产品能力为驱动,当用户真正喜欢一个产品,就会开始为这款服务软件代言,进而做出购买决策,用户满意度高,进而用户的粘性就会更强。

这也是钉钉未来的发展可能性,它能否抓住代际浪潮中的年轻一代,并深切的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