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可乐,从B端来C端了!

蓝鲸财经
15 Apr

文|食安时代

在全球饮料市场的广袤版图中,可乐品类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这片看似稳固的市场仍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空间。

近期三得利推出的浓缩可乐,这款浓缩可乐在日本市场正式上市,在国内C端市场而言,这类产品并不常见,能否为国内可乐市场的创新带来一点启示?这类产品是否适合国内C端市场的推出?国内消费者对于这种需要自行调配的浓缩可乐接受度如何?

以前,可乐浓缩液主要面向B端

三得利在日本首次推出浓缩型饮料 “家庭饮品吧台百事可乐”,这一面向家庭的百事可乐浓缩液产品,打破了传统可乐产品的固有模式,它将目标受众从单纯的即饮消费者扩展到了家庭场景,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消费体验,家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调配出新鲜的可乐。

可口可乐早在多年前就推出了用于商用现调机的可乐浓缩浆,这种浓缩浆主要面向商用渠道,为汉堡店、自助餐厅、小火锅等场所的可乐机提供原料。

麦当劳是可口可乐的重要客户之一,麦当劳分布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 2023 年底,每天能为超过 6900 多万顾客提供服务,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为可口可乐带来了稳定且巨大的销量。假设平均每个顾客在麦当劳购买一杯中杯可口可乐(约 400 毫升),一年按 365 天计算,仅从这些常规顾客角度,一年就可能销售约 100.74 亿升可口可乐,如此庞大的销售量,极大地推动了可口可乐的营收增长。

对于这些商家来说,使用浓缩浆自制可乐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以一家日客流量为 200 人的中型汉堡店为例,使用浓缩浆自制可乐,每月的饮品成本相较于直接采购成品可乐能降低 20% - 30%。这不仅提高了商家的利润空间,也使得消费者在这些场所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享受到可乐饮品。

在淘宝等电商平台上,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标注为可用于可乐机的浓缩可乐糖浆,比如莫巴克可乐糖浆浓缩果汁、果仙泥可乐糖浆、香津可乐味饮料浓浆等。

这些产品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浓缩可乐在 B 端市场的供应渠道,电商平台的便捷性使得小型商家和创业者能够更轻松地获取浓缩糖浆,降低了进入饮品行业的门槛,电商平台上的用户评价和反馈也为生产厂家提供了宝贵的市场信息,有助于产品的不断优化和创新。

比如某品牌的浓缩可乐糖浆在电商平台上收到了大量用户反馈,称产品的包装不够密封,容易导致糖浆泄漏。厂家在得知这一问题后,立即改进了包装设计,采用了更密封的包装材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可乐浓缩液在 B 端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创新化的趋势,无论是三得利在家庭场景的创新,还是可口可乐在商用领域的深耕,以及电商平台上丰富的产品供应,都为可乐浓缩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可乐浓缩液正在从B端市场逐渐走向C端市场,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浓缩可乐,有很多自创空间

以 “浓缩原液” 为核心概念,消费者可将其与碳酸水按 1:4 的比例调配,就能自制出百事可乐,这一简单而精准的调配比例,既保证了消费者能够轻松制作出符合口味标准的可乐,又为创新调配提供了基础,标准化的调配方式使得家庭自制可乐变得如同冲泡咖啡一样简单,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操作门槛。

除了调配传统可乐味饮料,浓缩可乐还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空间。与 “C.C. 柠檬” 稀释制作 C.C. 柠檬百事,将柠檬的清新与可乐的醇厚相结合,创造出一种酸甜可口的全新饮品;浇在香草冰淇淋上制作甜品,冰火交融的口感,为消费者带来了独特的味觉享受。

多样的调配方式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口味的追求,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消费者的参与感,在传统的饮料消费模式中,消费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产品的口味和配方由厂家决定。

浓缩可乐的出现,让消费者成为了饮品的 “创造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心情,调配出独一无二的饮品,这种参与感的提升,不仅增强了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情感联系,也为品牌的口碑传播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现在可乐作为一种百搭的饮品,逐渐被应用到鸡尾酒的调配中,比如朗姆可乐(Rum and Coke)就是一款经典的鸡尾酒,将朗姆酒与可乐混合,再加入冰块和柠檬片,口感更为丰富,这种创新的饮用方式,拓展了可乐的应用场景,为可乐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气泡稳定性会变差吗?

可乐兑水通常会影响气泡口感,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气泡量的减少,原本丰富绵密的气泡,在兑水后变得稀疏,大大降低了饮用时的爽快感,这是因为在兑水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发生了变化,部分二氧化碳从液体中逸出。

根据研究表明,当可乐与水的比例超过 1:1 时,气泡量会减少 50% 以上,消费者能够明显感觉到口感的差异。

除了气泡量减少,气泡稳定性也会变差,开瓶后的可乐,原本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气泡状态,但兑水后,气泡消散速度加快,这是因为兑水破坏了可乐中原本的气泡稳定体系,使得二氧化碳更容易逸出,在实际饮用中,消费者可能会发现,兑水后的可乐在开瓶后几分钟内,气泡就基本消失殆尽,影响了饮用体验。

口感协调性的改变也是可乐兑水后常见的问题,可乐的口感是由甜味、酸味、气泡感等多种因素相互协调构成的。兑水后,甜味和酸味的平衡被打破,整体口感变得寡淡,由于气泡感的减弱,口感的层次感也会受到影响,消费者在饮用兑水后的可乐时,往往会觉得味道不够浓郁,缺乏了可乐原本的独特风味。

但是可口可乐公司本身主要只有一种产品,即高浓缩可口可乐原汁,也就是浓缩可乐,始终对浓缩液的生产地点守口如瓶,生产流程更是不对外界开放 ,浓缩液会送到瓶装工厂进行稀释后再加入甜味剂和二氧化碳,才会得到出现在大众眼前的可口可乐产品。

工厂进行稀释操纵,和消费者在家中进行调制所得到的饮品会有一定差距,最后的口感是无法保障的,而对于可乐这一类饮品而言,较为重要的就是口感,“普通可乐价格3元,第一口就值2.5元”是对于可乐评价之一,可见口感对于可乐的重要性。

 浓缩可乐采用什么技术?

可乐浓缩技术中的浓缩提取技术是关键环节之一,这一技术通过特殊的工艺,将可乐中的水分去除,保留有效成分提高浓度,常见的浓缩提取方法有蒸发浓缩和反渗透浓缩。

蒸发浓缩是利用加热使水分蒸发,从而达到浓缩的目的;反渗透浓缩则是利用半透膜的原理,在压力作用下,使水分透过半透膜而溶质被截留,实现浓缩不同的浓缩提取技术对设备和工艺要求不同,也会影响到浓缩液的品质和成本。

配方调配技术是确保浓缩可乐在稀释后能还原出经典可乐味道的关键,在浓缩过程中,需要精确调整各种原料的比例,包括糖分、酸度调节剂、香料等。这不仅需要对可乐的配方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调试,才能找到最佳的比例组合。

以保持可乐的甜度和酸度平衡为例,在浓缩液中需要适当增加酸度调节剂的含量,以弥补稀释后可能出现的口感失衡。同时对于香料的调配也需要格外谨慎,不同的香料组合和比例会直接影响可乐的风味,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等饮料巨头,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配方,这些配方是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市场验证形成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碳酸化技术是让浓缩可乐拥有充足气泡的核心技术,在浓缩液中保留或重新融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是技术攻关的重点,常见的碳酸化方法有低温碳酸化和高压碳酸化。

低温碳酸化是在低温环境下将二氧化碳融入浓缩液,这种方法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逸出,提高碳酸化效果,在低温下二氧化碳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更高,能够更好地融入浓缩液中,形成稳定的气泡。

高压碳酸化则是在高压条件下将二氧化碳强制融入浓缩液,能够快速实现碳酸化,但高压碳酸化需要专门的高压设备,且对设备的安全性要求较高,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精确控制二氧化碳的融入量和稳定性,以确保稀释后的可乐拥有良好的气泡口感。

设备的价格昂贵

掌握可乐浓缩技术,先进的设备和精准的控制工艺是基础,浓缩提取技术需要高精度的蒸发设备或反渗透设备,以保证在去除水分的同时不破坏风味物质。这些设备的价格昂贵且维护和操作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比如一套先进的反渗透浓缩设备,价格在数百万到上千万元不等,对于小型企业来说,是一笔难以承受的投资。

主要还是可乐的配方,配方调配技术涉及到对各种原料的深入研究和独特的配方比例,这是企业核心机密。这也是为何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其配方,生产流程是不对外界开放,这份神秘为其产品增添了独特魅力,浓缩液作为可口可乐产品的关键原料,虽仅占成品饮料的极小比例,却决定了可口可乐标志性的风味。

对浓缩液信息的严格保密,不仅保护了核心技术,防止竞争对手模仿,还通过把控浓缩液供应,与各地瓶装商建立紧密合作,巩固了自身在全球市场的统治地位。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等饮料巨头,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市场验证,拥有了独特的配方,这些配方是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新进入者想要突破这一壁垒,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还需要长时间的市场调研和消费者反馈,才能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配方。

碳酸化技术等关键环节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化学原理和工程技术,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在饮料行业中,掌握可乐浓缩技术的专业人才相对稀缺,企业要想培养或引进这样的人才,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技术人才的流动也可能导致企业技术机密的泄露,增加了企业的技术风险。

是差异化布局的选择

在可乐市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等传统即饮产品竞争激烈,这两大巨头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通过大规模的广告投放、渠道建设和价格竞争,巩固了自己的市场地位。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全球可乐市场的份额总和超过 70%,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也达到了 60% 以上,新品牌想要在传统即饮领域分得一杯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除了经典的可乐口味,不少品牌开始尝试将可乐与其他水果、香料等元素融合,比如百事可乐推出过青柠味可乐,将清新的青柠风味融入到可乐中,打破了传统可乐口味的单一性,可口可乐也曾推出过樱桃味可乐。

随着健康化发展,一些品牌推出了低糖、零糖或添加天然甜味剂的可乐产品,比如可口可乐公司推出的 “可口可乐纤维 +”,不仅保留了可乐的经典口感,还添加了膳食纤维,满足了消费者在享受可乐美味的同时,对健康的追求。元气森林也推出过类似可乐口味的苏打气泡水,以赤藓糖醇等代糖代替传统蔗糖,主打健康、零糖概念,吸引了众多注重健康的年轻消费者。

而三得利推出浓缩可乐,避开了在传统即饮领域的正面竞争,开辟了新的细分市场,这一举措能够吸引追求新鲜和独特体验的消费者,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对于能够提供独特消费体验的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浓缩可乐正好满足了这一市场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消费方式。

家庭消费模式的猎奇

随着国内消费升级的趋势不断加强,消费者对于饮料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口味和包装,更加追求个性化和体验化的产品。

三得利浓缩可乐的多样调配方式,正好迎合了这一消费趋势,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自由调配饮品,满足了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同时浓缩可乐的家庭消费模式,也符合当下消费者对于家庭聚会、亲子互动等场景的需求,为产品在国内 C 端市场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国内家庭聚会市场的规模近年来以每年 10% 的速度增长,这为浓缩可乐在国内 C 端市场的推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国内市场这类产品也是一种挑战,因为国内消费者长期以来习惯了直接购买成品可乐,对于浓缩可乐的概念和使用方法了解甚少。要想打开国内 C 端市场,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推广和教育工作,这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广告宣传、促销活动等,还需要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体系,提高消费者的购买便利性和使用体验。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接受《食安时代》采访时表示,浓缩可乐是可乐的一个升级版,或者说是沉浸式的体验版。因为每个人对于浓度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来说浓缩可乐更迎合消费者自己的一个选择。这种品类具备着互动式、沉浸式,对于C端来说,有一定的话题感,也有一定的社交属性,但是关键的问题是整体推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国内饮料市场竞争激烈,各种新品层出不穷,除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等传统竞争对手,近年来还涌现出了一批新兴的饮料品牌,如元气森林等,它们以创新的产品和营销策略,迅速抢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浓缩可乐要想在国内 C 端市场站稳脚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差异化优势,制定合适的市场策略,与竞争对手展开差异化竞争。同时还需要关注市场动态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和营销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认知&浅评:在国内 C 端市场,虽然面临着市场认知度低和竞争激烈等问题,但随着消费升级的趋势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也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通过深入分析和合理应对,浓缩可乐有望在国内市场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为饮料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