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外卖四巨头烧钱补贴的最高潮,随着后续一系列的或收购、或合并业务,行业最终回到了两大巨头、各自安好的局面。
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平静在10年以后被打破了——随着新玩家的入局,各自杀入对方核心腹地,从舆论到业务都开始了贴身肉搏——互联网行业,已经很久没有如此激烈的火药味了。
在两家热战正酣时,“三国杀”里的另一位玩家饿了么,此刻却显得有些“低调”。
为什么饿了么能坐得住?这段时间在干嘛?
热战来自远近场融合的摩擦
要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先还原这场大战的商业底层。
在即时电商领域的商业选择上,两家均以自营模式为主。这种模式的关键点,在于对供应链规模和效率的绝对掌控。
可以说,这场战争是两条供应链的正面硬刚,是仓配体系的激烈冲撞,也是远场电商与近场电商在融合期的必然摩擦。
供应链的竞争直白而残酷。如果说在远场电商消费和近场外卖消费相对独立的时期,双方还有空间能各安其事——那在消费习惯加速向近场迁移的趋势下,就是你有我无、你多我少的零和博弈。
一位即时零售业内人士以iPhone 16这样的爆品举例:新iPhone发售总共就那么多部,给他的仓多配几部,给你的仓就少几部,两者竞争不只是用户端,货源、利润、渠道……都是供应链上的直接利益,任谁无法袖手旁观。
所以,这是一场关系双方核心利益的对决,也是一场早晚会发生的正面火拼。
饿了么为何没下场?
商业趋势的演变,远场与近场界限的消融,注定会给头部玩家带来阵痛。为何饿了么没有进入类似的战局?
答案很直接,因为和饿了么走同一商业模式的远场对家,是同为阿里系的淘宝天猫。
“生态模式”赚佣金,“自营模式”挣差价。
走生态模式,意味着平台不搞自营,核心价值在于提供好服务、吸引本地零售商家和品牌商家入驻、催化交易发生,靠商家的交易来挣“撮合费”。
在这条战略路线的选择上,饿了么走得非常笃定。
2024年,饿了么管理层就在多个公开场合对外表明,饿了么坚决不在供应链上争利,并且身处阿里巴巴生态体系中,要与淘宝、支付宝、高德等多端共振,做“饿了么特色的即时零售”。
所以对饿了么来说尤其幸运的是,当“自营赛道”的远近场选手PK赛难以避免,“生态赛道”的暗流涌动,则在阿里内部体系的布局里被提前化解了。望向更远的零售交易场,饿了么同条赛道的是阿里家中手足,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去年7月,淘宝升级“小时达”为App一级入口,并与饿了么深度合作,覆盖超市便利、药店、蔬菜水果、酒水饮料、鲜花绿植等品类。通过“小时达”,淘宝不用再造一个外卖生态,可以直接接入饿了么的全量近场供给;饿了么也自然承接了淘宝侧的全新流量,当淘宝用户有急速需要满足的消费需求,可以立马提供供给和配送服务。
据接近项目内部人士了解,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推广,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淘宝小时达侧已为饿了么提供了数百万量级的新消费者。
同样的,在去年10月,饿了么推出近场官方旗舰店,采取社会化供应链模式,串联线下门店,比如前置仓、店仓一体门店、店中仓等等,让零售品牌可以在饿了么开店统一运营,并且在一些场景中,还可以串联起阿里生态内部如高德、支付宝等等流量入口。
当我们将视角拉远,可以看到在平台为主的模式下,阿里确实是如今唯一一家远/近都有核心前锋的玩家。在平台为主、业态互补的模式下,阿里不需要去切远场、也不需要急着补近场,只需要稍推动“远近融合”的发生,就可以有效避免内耗和互博带来的损失。
从这点来看,这也恰巧证明了阿里当年收购饿了么、押注本地生活、探索新零售等等一系列布局的前瞻性。这让体系中的饿了么和淘宝,在当下的应对和创新上都可以更为从容。
且可预见,这一波大战会加速即时零售发展,也或将继续推动饿了么与阿里系全域场景的融合进一步加速、走深。
暗度陈仓,偷偷发育
2025开春风浪,饿了么虽然没在明面喊话迎战,实际也没有躺平。
作为开源大模型的坚定支持者,阿里不仅手持Qwen,在B端拥有阿里云的根基、在C端拥有夸克等超级应用,还很早就投中了大部分头部大模型独角兽。来到新一年,阿里集团高层也明确主张,在现有业务中全面实现“AI化”。
借着大战的窗口期,饿了么已暗渡陈仓、卷向AI新赛道。
3月中旬,饿了么运用AI技术研发并上线了“全息盾”系统,进一步加强平台对于门店和商品的合规性治理。通过“全息盾”系统的AI智能排查能力,可以高效识别品牌侵权、违规商品、虚假门店的风险点,达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的整治目标,将传统人力需要半天完成的工作,压缩至1分钟以内。这也是饿了么首次将AI Agent产品应用于平台的合规性治理,为平台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武器。
同样在3月,饿了么对零售商家的经营助手再次进行升级——2024年,饿了么发布即时零售领域的行业首个AI经营助手,帮助商家智能生成各类经营关键报表和关键数据,还可实现AI选品和选址等功能需求。此次升级后,全新版本适用场景更全、零售商家均可免费使用。
4月初,饿了么面向商家侧全量发布商家入驻AI助手。这款基于AI开发的智能助手,不仅支持自然语言对话式服务,还可一站式引导商家完成包含实名认证、签约授权、材料上传、智能预审等在内入驻流程。操作者最快5分钟内就可以完成资料提交及预审等流程,让新商家的生意启动更智能、更简单。
而在AI服务骑手侧,市场也传出饿了么将推出骑手AI服务助手。该端内智能体预计将覆盖骑手全链路配送场景、为骑手打造专属智能伙伴。通过AI服务助手以及一系列智能AI装备的推广,今年饿了么预计将大幅提升骑手的体验、效率和保障。
从用户、商家、骑手到平台治理,饿了么今年在AI上的表现极为迅猛。当行业还在肉搏时,饿了么一直在偷偷发育。
“三国杀”的中立之道
穿透你来我往的争论、“向上突破”反内卷,饿了么在这场“三国杀”里的自我定位很清晰。
这一方面来自,外卖行业以时间铸就的壁垒,比所有人预想的都要高;另一方面则来自,饿了么保持中立的特殊身位。
无论另外两方玩家利益的“此消彼长”,饿了么与他们的路线选择南辕北辙,并无直接冲突。与此同时,任何一方若赢得饿了么这个队友,都能变成“二打一”的有利局面;当然,反之亦然。
相比传统电商平台生意而言,外卖行业的壁垒不仅需要极强的本地即时履约能力,对供给、需求、物流三端峰谷整合的精细化运营能力,以及极高要求的地面运营能力。这也是为何年年都有“三国杀”,但每次新入局者在补贴和烧钱结束后,商家和消费者总还是会留在老玩家。
在“三国杀”外,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如果回顾历史,所有产业竞争的颠覆,最后都是因技术创新带来生产力变革。传统补贴商战在其中产生的影响,回头来看九牛一毛。
家门口对打的夫妻老婆店,有一天会发现用户都去盒马叮咚、去山姆奥乐齐买菜了;传统车企围绕内饰、油耗测评打来打去,猛然发现市场已被新能源车收割……类似案例不胜枚举。
每每最后打扫市场份额的不是友商,也不是补贴,而是新技术和业态。
所以从行业视角而言,当下真正值得头部玩家做的,还是拓增量,将蛋糕做大。就像在汽车、服装等等行业,头部玩家要么在出海“卷向世界”、要么在搞AI“向上突破”。如果说出海还有外贸局势的干扰,那么AI就是不容错过的机会。
身处“三国杀”中,不轻易出招,也很难被动摇,这或许就是饿了么的中立之道。
特别策划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