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品牌营销为追求“破圈”效应频打创意擦边球,却屡屡因忽视社会情绪而陷入争议。乳业品牌“认养一头牛”近期因地铁广告引发轩然大波,其“COWS直聘,直接跟老板哞”“跳槽吧!
奶牛”等标语被网友直指“嘲讽打工人”“消费职场焦虑”。其事件背后,迪士尼借“牛 马精神”暗喻职场压榨、麦当劳“阴间早八广告”放大打工人疲惫感等案例接连翻车,暴露出品牌在追逐热点时与社会敏感议题的割裂。
当犀利创意成为冒犯工具,如何在营销创新与公众情感间找到平衡,已成为企业亟待破解的难题。
认养一头牛被质疑嘲讽打工人
热搜第一!
今日,乳业品牌“认养一头牛”因一组地铁广告引发热议。
在杭州、上海多个地铁站内,认养一头牛的海报广告语显示,“COWS直聘,找工作,直接跟老板哞!”;另外在杭州一小区电梯内,其一则广告海报语则称“跳槽吧!奶牛,听说你们场晒不到太阳?”
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等社交平台热搜榜,部分网友直指广告内容“嘲讽打工人”、“消费职场焦虑”等。
对此,认养一头牛方面对九派新闻回应称:这是近期的一系列广告,他们的确是在广告画面上致敬了BOSS直聘的设计元素,并取得了BOSS直聘品牌方面的许可。“因为奶牛是需要照顾和情绪价值的,这则广告的创意是通过招聘奶牛,表达我们对奶牛的重视,像招聘人才一样。同时,也能传达出我们牧场的环境。”
针对认养一头牛的说法,凤凰网财经向BOSS直聘求证,但截至发稿,对方并未给出回应。
公开资料显示,认养一头牛成立于2016年,凭借“认养模式”迅速崛起,宣称用户可通过支付费用“认养”奶牛,获得定期配送的乳制品。
创始人徐晓波,自称原是一名“房地产商人”。根据招股书披露的履历,1970年出生的徐晓波职业生涯始于龙游外贸经营部(1990年8月-2002年1月),此后相继担任中盛实业、阳江贸易的执行董事(2002年2月至今)。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徐晓波出任浙江广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负责人。
工商登记信息显示,徐晓波作为董事长的浙江中盛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为主的企业;而阳江贸易也仅从事批发业务,这显然与其对外塑造的“房地产商人”形象存在一定落差。
2022年7月,认养一头牛向证监会提交招股书,拟募资51亿元用于牧场建设、品牌推广等项目,但后因保荐人撤销保荐而折戟。
根据当时招股书,2019-2021年,认养一头牛分别实现营业收入约为8.65亿元、16.50亿元、25.6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2.27%;净利润分别约为1.05亿元、1.47亿元和1.40亿元。
增收不增利的背后,是认养一头牛主营成本的连年攀升,其中销售费用更是不断增长。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销售费用分别为1.94亿元、3.03亿元和4.83亿元,销售费用率分别为22.46%、18.35%和18.82%,而同期乳企行业平均销售费用率为17.72%、13.81%、12.18%。
值得注意的是,与营销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微薄的研发支出。2019年-2021年,认养一头牛的研发费用分别为0元、61.39万元及687.13万元,三年累计仅750万元。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运营模式,更是引发了市场对其可持续性的质疑。
而近期,认养一头牛还被冻结4830万人民币股权,执行法院为浙江省龙游县人民法院。
当“犀利创意”变成“冒犯嘲讽”
品牌营销中那些试图以“犀利创意”博眼球的尝试,正频频踩中社会情绪的雷区。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迪士尼的“牛 马精神”广告中。2025年元宵节刚过,上海徐家汇地铁站出现的疯狂动物城主题海报,配上“长假归来,动物城再现牛 马精神!”的标语,本意可能是想用动物形象传递“复工活力”。
但“牛 马”一词在当代职场语境中早已成为“被压榨”的代名词。广告画面中匆忙赶路的动物形象,与现实中的通勤人群形成强烈互文,让不少打工人觉得:“这不就是在暗示我们像牛 马一样被驱使吗?” 有网友就吐槽“明明是蛇年,迪士尼推那么多牛牛 马马的成语,原来是在骂我”。
2024年3月,麦当劳的“阴间早八广告”则因为视觉冲击过度而翻车。北京地铁站里,一只从键盘中伸出的巨手搭配“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八的打工人麦美式”的文案,试图用夸张手法表现打工人的早起困境。
然而,画面被网友吐槽像“贞子爬出屏幕”,文案也被批脱离现实——“早八不崩溃?品牌是不是对打工人的怨气有什么误解?” 有网友甚至吐槽:在上进和上班之间选择上坟,在接地气和接梗之间选择接地府。
这种试图贴近痛点却用力过猛的创意,不仅没能引发共鸣,反而让观众觉得品牌在消费他们的痛苦。
更早之前的2022年12月,前程无忧的“工作对比”广告更是直接踩中了职场歧视的雷区。广告文案写道:“你们,做着早9点上班晚10点下班,每周只休1天的活儿;我们,前程无忧。”
通过贬低普通打工人的工作状态来抬高自身品牌的做法,被网友怒斥为“职场PUA式营销”。品牌或许想强调自己的优势,但对比式文案只会让受众感到被冒犯:“难道不在你们公司上班的人就活该被压榨?”
这些争议广告的共性在于,它们都试图用幽默或犀利的创意引发讨论,却忽略了打工人的真实感受。品牌希望“玩梗”,但打工人更期待“被尊重”;品牌想用夸张手法表现现实,但观众反感的是“被教育”甚至“被嘲讽”。
当创意团队沉迷于制造话题噱头时,往往与打工人的真实处境产生认知错位。观众期待的是被理解而非被说教,是共鸣而非嘲讽。在职场焦虑日益凸显的当下,品牌与其在雷区上蹦迪,不如先学会用平视而非俯视的姿态与受众对话。毕竟,打工人需要的不是居高临下的“玩梗”,而是真正被看见的尊重。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