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眼”中的巨子生物:市场优势渐失,至今未拿到Ⅲ类医疗器械批文

蓝鲸财经
22 Apr

出品|拾盐士

巨子生物旗下知名品牌可复美陷入一场成分“罗生门”。

日前,一条#可复美面膜检出表皮生长因子成分#的微博热搜以4.3亿阅读量引爆网络,将重组胶原蛋白龙头企业巨子生物推向舆论风暴中心,事件的导火索源于陕西消费者秦女士的指控。

她向媒体反映称,自己使用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修复敷料(G型)后出现面部硬化、肿胀等“馒化脸”症状,自费送检显示产品含567pg/ml表皮生长因子(EGF)。而这一被国家药监局明令禁止的成分,与巨子生物“未检出违禁成分”的官方回应形成尖锐对立。

图片来源:可复美官方

4月15日晚间,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发布公告称,对可复美相关产品检测结果未见异常。据协会介绍,ELISA 检测方法可靠性依赖多种因素,全球尚无适用于化妆品中EGF 检测的商用试剂盒。协会此前曾表示,不能仅基于单一ELISA 检测方法判定结果,且报道未提供实验细节和验证数据。

作为巨子生物旗下知名品牌,可复美是其业绩的重要支柱。2024年,可复美为巨子生物创收超过45亿元,占巨子生物总营收的82%,存在过于依赖单一品牌的风险。在这场风波依然在持续发酵之下,如果可复美增速放缓或出现负面事件,则可能拖累公司整体业绩。

可复美产品疑似检出违禁成分EGF

多名消费者反映用后“过敏肿胀”

近日,大象新闻发布一则女子使用可复美敷料导致脸部发硬肿胀,后经第三方机构检测发现该产品中含有化妆品违禁成分“EGF”的报道,后续发现多款大牌均检测出该成分。

据报道,西安秦女士在2023年使用“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修复敷料(G型)”后,脸部皮肤出现发硬、肿胀的情况。在多次就诊排除“过敏”、“买到假货”、“肝肾问题”后,秦女士将同渠道购买的、近期使用过的同款可复美产品送检,结果在四次测试中均查出EGF成分,其含量在567.3pg/ml-585.7pg/ml之间。

图片来源:大象新闻

据查证,可复美的该款产品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中也并标明表皮生长因子成分。此外,该产品内还测出不在备案信息中的“吐温-80”活性剂。

EGF究竟是什么?根据某三甲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介绍,EGF主要以重组蛋白为主,能够促进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对组织的修复、表皮的生长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但EGF不能过度使用或不正当使用,否则可能会造成皮肤的增生,可能会产生肉芽肿,也就是通常说的“馒化”。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19年发布的《化妆品监督管理常见问题解答(一)》,EGF不得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其理由是:EGF在正常皮肤屏障下难以被吸收,且可能对皮肤屏障功能不全者引发潜在安全性问题,如过敏、增生等。

图片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据大象新闻报道,秦女士向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举报,并提交了第三方检测报告。然而,监管部门抽检的产品样本中未发现EGF成分,并以“未发现违规添加”为由不予立案。秦女士对此结果提出质疑,认为抽检样本与消费者手中的产品不一致。2024年7月,“可复美”母公司巨子生物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将秦女士诉至法院,目前案件仍在审理中。

除秦女士以外,还有其他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反映因使用“可复美”产品导致面部肿胀。2024年2月,大学生彤彤(化名)购买使用“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肌御赋活修护精粹乳”后感觉面部变大,去医院检查被误诊为过敏,服药症状并未缓解。之后彤彤用该产品做了过敏试验,显示她对产品并不过敏。

图片来源:大象新闻

作为大众所熟知的“医美级”护肤品牌,可复美并非首次陷入争议。

拾盐士关注到,在这场舆论风波爆发之前,在小红书就有一定数量的消费者反映自己使用“可复美”的产品导致脸部过敏肿胀、爆痘、泛红干痒、长闭口等问题。由于“可复美”一直以来的良好口碑,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引起过度重视,相关帖子的热度也不算太高。

图片来源:小红书

此外,在黑猫投诉上以“可复美”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相关投诉总量达到1290余条,投诉内容涉及涉及产品质量、使用产品出现问题后店铺不予解决、“医字号包装内出现血渍”等多方面问题。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平台

更令人心惊的是,可复美并非孤例。大象新闻随机送检11 款主流护肤品,9 款检出EGF,包括可复美、薇诺娜、SK-II、欧莱雅等知名品牌,含量从480.1pg/ml-0.2419pg/ml不等。此外,知名打假人王海团队检测22 款产品,全部检出EGF,涉及可复美、可丽金、芙丽芳丝等11 个品牌,这些产品包括“可复美”、“可丽金”、“芙丽芳丝”等11个品牌,涵盖了冻膜、敷料、次抛精华、眼霜、洁面乳等类别。

不过,由于目前“表皮生长因子”还未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针对EGF也没有具有检测资质的机构,因此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结论不能作为法律依据。相关部门介入调查之后,只能去现场检查具体投料记录和实际生产使用情况,导致普通消费者维权即便拥有第三方检测报告,维权也相当困难。

至今未拿到Ⅲ类医疗器械批文

巨子生物业绩增长背后市场优势渐失

消费者第三方检测与企业检测结果的不一致,给可复美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信任度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也引发了部分网友对“械字号”产品的安全性质疑。

虽然巨子生物紧急回应称“双重检测未检出EGF”,并配合监管部门完成89 批次检查。但仍有消费者质疑其检测方法(ELISA与 LC-MS/MS)存在争议,且陕西省药监局的抽样检测未覆盖消费者使用的具体批次。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虽受理秦女士反诉,但因缺乏统一检测标准,司法鉴定被迫中止。

有业内观点认为,可复美作为巨子生物旗下王牌产品,已连续四年增速下滑,叠加此次EGF风波,出过度依赖单一品类与营销的风险需要警惕。

公开资料显示,巨子生物是全球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领军企业,于2022年在香港上市,成为“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2024年,公司营收达55.39亿元,净利润为20.62亿元,其中可复美品牌贡献了约45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82%,达到45.25亿元。

图片来源:巨子生物2024年财报

细看收入构成,巨子生物的营收主要依赖可复美,旗下可丽金、欣苷等品牌业绩与可复美相差甚远。从2019到2024年,可复美贡献的收入占比由30.21%上涨到82%。而另一主要品牌可丽金的收入占比则从50.1%下降至15.2%。

可复美营收占比飙升的主要原因,便是其主推的重组胶原蛋白成分越来越受市场欢迎。近几年,重组胶原蛋白取代玻尿酸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早已成为医美领域和消费者的“心头好”。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正以年复合增长率44.93%的速度扩容,到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193.8亿元。

在巨子生物在官网上,“全球重组胶原蛋白领导者”的字眼赫然浮现,还自称是“基于生物活性成分的专业皮肤护理产品行业先行者及领军者。”据企业资料,巨子生物目前拥有167项发明专利及专利申请,2024年度新增专利以及专利申请74项,还参与制定了有关重组胶原蛋白的行业标准。

借着这一波“成分党崛起”的东风,不仅让巨子生物也吃到了巨大的市场红利,也让其立住了高大上的“人设”,赚的盆满钵满。

尽管2024年国内化妆品总销售额下降1.1%,市场压力加剧。但巨子生物不仅营收同比增长57.2%、净利润增长42.4%。巨子生物在2024年上半年的净利润达到9.83亿元,超过同期老牌国货“一哥”珀莱雅的7.02亿元,也成为目前国内市值最高的国货美妆公司。

图片来源:巨子生物2024年财报

然而,在这场风波过后,巨子生物的业绩能否保持高速增长,还需画个问号。

巨子生物曾在24年中报中表示,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持续扩充产品类型,深耕线上和线下渠道、打造明星单品并加强营销,使得产品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销售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作为一家生物科技企业,加码研发推出新品显然是保持业绩持续增长、破局单一品牌以来的最优解。但也不难看出,巨子生物却呈现出轻研发、重营销的倾向,将营销和销量画上了等号。

根据巨子生物2024年财报,其销售以及经销开支高达20.08亿元,同比增长72.5%;研发成本为1.06亿元,同比增速达到42.1%;研发费用率仅为1.9%,较2023年的研发费用率2.1%有所下降。对比来看,2023年锦波生物研发费用率则达到了10.89%,华熙生物为7.35%、贝泰妮也达到了6.07%。

图片来源:巨子生物2024年财报

与此同时,虽然现阶段可复美为巨子生物“吸金无数”,但其实企业毛利率已经有所下滑,由2023年的83.6%下滑至2024年的82.1%,而巨子生物称该部分主要用于销售产品以及扩充产品品类。

从市场端来看,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发力重组胶原蛋白赛道,行业竞争势必愈发激烈,威胁巨子生物的市场份额。

例如欧莱雅旗下品牌修丽可推出首个三类医疗器械类产品——“铂研”胶原针;上美成立合资公司,进军重组胶原蛋白赛道;创健医疗多款三类械产品预计2025-2026 年上市。

加之核心原料成本价格被打下来,未来成本还可能越来越低。2024年美琉生物对外表示,能将Ⅲ型重组胶原蛋白成本价格由8万元/公斤降至1万元/公斤,并且已完成天使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推动重组蛋白赛道新产品的研发,加速更新迭代及拓宽销售渠道等。

反观风波中的巨子生物,虽然“进军医美”口号喊了很多年,截至目前却还没拿到Ⅲ类医疗器械批文,也逐渐失去了先发优势。

未来,市场留给巨子生物的机会还有多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