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了,互联网不再需要陌生人社交

蓝鲸财经
22 Apr

文|道总有理

“陌陌是什么”,一位00后网友的疑问,透露出这个曾经一度让微信感受到威胁的社交产品的处境。

而就在前几日,陌陌APP、探探APP的母公司挚文集团发布了2024年财报,更将其当前的困境暴露无遗。

财报显示,2024年,挚文集团总营收为105.63亿,同比下滑11.99%,归母净利润惨遭腰斩,下滑幅度高达46.89%,只有10.40亿。事实上,从2020年起,挚文集团在营收上已连续五年下滑,这似乎也证实了陌陌及探探在互联网舞台的中心消失了太久。

而唐岩失去的不只是昔日的荣光,还有他在望京的大本营。2014年望京SOHO建成投入使用之后,陌陌很快就进驻入场,这一住就是10年,但去年年尾,陌陌悄然离开了望京。

互联网行业内,一个明星级产品从崛起到衰落,早已是寻常,可值得深思的问题是,陌生人社交赛道上,陌陌式微,并没有换来“新巨头”的上位,Soul后继无力,二狗、她说、皮蛋、青藤之恋等APP“圈地自萌”,这些产品的影响力似乎都难和当初的陌陌同日而语。

陌生人社交,怎么了?

年轻人更爱“轻社交”

近几年,纵观整个互联网,用户的注意力和时间发生了明显的转移。

参考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Q3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季度报告》,从月总使用时间来看,虽然短视频、通讯聊天仍是瓜分网民移动端使用时间的前两大行业,可是短视频和通讯聊天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在用户单日使用时间上,短视频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间为138.4分钟,而通讯聊天仅为68.5分钟,前者足足是后者的两倍。

从这张图中,我们还能看出,月总使用时间上,社区社交的同比增长率最高,为9.2%,用户单日使用时间上,聚合资讯、视频服务、电子阅读及社区社交行业的使用时间同比均呈正增长。

这和这几年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相对活跃的发展状态是吻合的。以小红书为例,截至2024年6月,小红书的月活用户已达3.2亿,日活用户达1.2亿。但反过来看,也正是抖音、快手及小红书、B站等内容型产品,把以微信和陌陌为代表的社交流量成功抢走了,它们通过内容重构了当下互联网的社交场景。

而这背后是新一代年轻人社交习惯的改变,相比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成本的传统社交,他们更喜欢短暂的、低成本的、注重情绪价值的“轻社交”模式。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去年对1333名青年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77.4%的受访青年觉得“轻量化”社交越来越普遍,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00后受访者认为越来越普遍的比例更高,为81.9%。

在线下,各种社交搭子的流行就是“轻社交”模式的产物。从最为普遍的“饭搭子”,到无法一眼读出其内涵的“穷搭子”、“蛋搭子”,如今对年轻人来讲,万物皆可“搭”。而线上,以兴趣为主导,找到有共同兴趣爱好、共同语言的人,以此构建社交关系,比单纯依赖荷尔蒙支撑陌生人之间的联系,更吸引这一代年轻人。

所以说,短视频或内容社区恰好满足了用户轻量化社交的需求。比如在抖音上,用户通过短视频内容建立起信任,评论区互动还可以形成弱关系链,在算法的加持下,这种兴趣匹配越发精准;小红书则基于庞大的女性用户群体,她们热爱分享好物、吐槽职场、寻找良药,这推着小红书成为一个全方位的生活分享阵地,社交氛围更加浓厚。

相反以陌陌为代表的陌生人社交产品,还在以快速匹配、解决交友需求为重心,一定程度上这和“轻社交”的趋势是相悖的。

当00后更习惯在小红书上寻搭子、在B站弹幕找同好、在《蛋仔派对》组CP时,传统社交产品逐渐被抛弃是必然的。

陌生人社交产品,解决不了孤独

趣缘交友虽然成为了年轻人的社交“兴奋剂”,但我们发现,主打兴趣社交的陌生人社交产品却没有得到跨越式发展。一度以兴趣社交而兴起的积目,在2019年7月被映客直播收购,首页做起了基于LBS的看脸社交,字节针对“兴趣社区”打造的邀请制社交软件社区,曾一码难求,很快如昙花一现。再比如,QQ关闭兴趣部落,微信也停运了微信圈子。

为何专门迎合兴趣交友诞生的社交产品一个个陨落,反而抖音、小红书这样的内容平台逐渐成为年轻人交流兴趣和爱好的核心阵地呢?

因为所有的陌生人社交产品都是以效率为导向,致力于如何更快速帮助用户产生连接,找到自己想要的交友对象,而不同的兴趣只是作为一种标签,也可以说是一种工具,引导平台去完成匹配。可是这些社交产品无法像内容社区或平台那样源源不断地生产和沉淀优质内容,形成真正的兴趣氛围,这导致用户不愿意一直留在产品或应用上。

仔细观察排名靠前的几个陌生人社交应用,在功能设计上,大部分的兴趣社交软件和一般软件并无不同,不外乎“广场发布、聊天、随机匹配、推荐展示、扩列和个人页”。像一些带有社区属性的产品,其实也有很多与其相似的功能。

另外有一点不容忽视,年轻人的兴趣和追求是多样、多变的,甚至有时也是非常模糊的,单靠用户首次登录前选择的兴趣标签或是填写的调查问卷,很难摸清楚用户的个性及喜好,更别说挖掘用户的深层需求了。

这就回到了一个根本性问题:陌生人社交是孤独经济的产物,但它未必能解决孤独。

近几年,农村家庭分离、城市职场竞争加剧,年轻人因工作原因远离家乡和亲友,独居人群激增。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截至2023年,中国独居人口已超过1.2亿,其中20-39岁年轻人占比约30%。

孤独的情绪,自然催生了对陪伴与情感互动的需求,只是这些需求被越来越多的新赛道“分流”了,没有全部涌入陌生人社交产品。换句话说,缓解孤独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年轻人不一定选择去社交,或单纯选择社交。

比如孤独经济催生出的养宠物热潮、“养娃”文化、认养动植物、游戏陪玩等等,一年比一年火热,尤其是受人工智能技术浪潮的带动,AI情感陪伴赛道迸发,各种AI毛绒玩具、AI机器人、虚拟恋人成为了单身人群填补情感空缺的新选择。这些新生事物的出现和被认可,说明年轻一代缓解孤独,更重视情绪价值满足,至于建立起关系的对象,不再拘泥于真实的人。

再看陌生人社交,这些年社交APP越来越多,年轻人认识陌生人越来越容易,了解人却越来越难,它们帮人们建立连接,却加深了孤独感。

陌生人社交不是一门好生意

广告、会员增值服务、平台币、入场费…当下陌生人社交产品寻求变现的方式越发多样,可创造的商业价值并不可观。

以陌陌为例,当初直播兴起,陌陌自以为找到了商业化的突破口,可在短暂带来业绩的高速增长后,公司开始了长期的下滑。数据显示,2020年-2024年,直播服务收入分别同比减少22.6%、13.1%、22.3%、6.7%、16.1%。该项业务收入占比也持续减少,自2024年一季度开始,其占比落后于增值服务收入的占比。

作为陌生人社交的后起之秀,Soul看起来风光无限,但业绩表现一言难尽。从其公开的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2年,Soul分别亏损3.53亿元、5.79亿元、13.24亿元和5.09亿元,累计亏损27.65亿元。

这是因为Soul每年的广告费用居高不下,一直走以烧钱换增长的路径,而用户的增长却没换回营收的增长。

陌生人社交的商业化难题,核心在于用户的付费意识和付费能力。

平台向用户收费,要用户付费才能解锁内容,可毕竟都是没见过面的陌生人,也没有质量保证,这就打消了一部分人的付费意愿。当然,更多的人愿意为优质的服务付费,他(她)们潜意识认为付费的肯定是好的,只是,平台的付费机制大多收割意味非常明显。尤其是多数陌生人社交产品“重女轻男”,这导致基于性别不同设置的收费规则相对割裂,其培养“舔狗”、继而收割“舔狗”的方式,越来越受到质疑。

一位网友吐槽,之前Soul整改,将以前的访客记录改为了收费,语音匹配的玩法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个语音匹配,一会是匹配加速卡,一会是次数卡,就差把割韭菜写在头上了”。

偏向女性、对女性友好,是陌生人社交平台为了吸引女性用户、打造和谐氛围的共同选择,但根本上平台是凭借女性用户群体去吸引男性。久而久之,女性被抬高,对需求的预期也抬得很高,男性为了获得青睐,所付出的成本也就越高。

在经济状况较好的时候,需求的膨胀和虚幻的追捧,会让很多男性努力搏一搏,但如今,当他们对未来预期的降低或经济能力受到冲击,谁也不甘心继续做“舔狗”。

越是“吃相”难看,越是透露陌生人社交在商业化探索上的无力。其实除了直播,任何收费的举措在日渐变差的社交氛围下,都是对用户体验的冲击和伤害,而直播遇到监管的制约又是必然的,这导致陌生人社交的商业化进展始终困在原地。

因此,在互联网经济中,陌生人社交也成了一个不被看好的生意,如今这一赛道更是被内容平台“侵蚀”,陌生人社交似乎正在走向“小而美”。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