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季,一幅“扩张与效率阵痛交织”的餐饮行业复杂图景徐徐展现。
发力供应链的蜜雪冰城去年净赚44亿元,头部品牌奈雪的茶亏损超过9亿元;巨头海底捞净利润达47亿元,卖酸菜鱼的九毛九集团则遭遇上市后最大的业绩滑坡。
规模与效率分列于天平的两端。各大餐饮品牌的财报数据正是中国餐饮连锁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当行业从规模扩张进入精耕细作的分水岭时,品牌们如何重写新的增长公式?
A
新茶饮
站在扩张与效率的十字路口
经历了下沉市场争夺战、价格战的新茶饮行业,已经走到扩张与效率的十字路口。随着门店密度与单店效益的博弈,加盟商回本周期拉长,与品牌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导致往日大肆扩张的边际效应不断递减。
毋庸置疑,经历两年红海厮杀的新茶饮行业,分化愈加显著。
梳理行业中五家上市茶饮企业2024年财报可知,蜜雪集团以248.3亿元的营收蝉联行业榜首,同时也是去年最赚钱的茶饮公司。
刚刚赴美上市的“霸王茶姬”主体茶姬控股异军突起,净利同比增超2倍,达25.15亿元;古茗的净利润接近15亿元。
相比之下,茶百道虽然实现盈利,但净利下降近六成,至4.72亿元;昔日的“奶茶第一股”奈雪的茶更是同比转亏,亏损金额高达9.17亿元,为五大茶饮企业中唯一一家年度亏损的企业。
五家上市茶饮迥然不同的业绩表现,是最近两年规模效应下的成果:加盟模式拥有明显的先发优势。
国内外门店数量高达4.6万家的蜜雪集团,是全球门店规模排名第一的现制饮品门店,规模效应叠加供应链优势,令其成为最赚钱的茶饮品牌。
财报显示,商品和设备销售是蜜雪冰城的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该业务板块实现收入242.1亿元,同比增长21.7%,占总收入的97.5%。可以说,蜜雪集团更像是一家供应链公司。
门店超过9000家的古茗、去年急速扩张门店至6000多家的霸王茶姬,亦是规模效应下赢家通吃的代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前一直坚持直营到2023年7月才开放加盟的奈雪的茶,门店数量仅为1798家。值得关注的是,在财报业绩会上,奈雪的茶管理层透露,2024年5月后,公司基本上叫停了加盟的业务,原因是“先保证每一家店的质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茶百道,其门店数量超过8000家,与古茗的差距不大,为何业绩不及前者?其解释是:“因为公司加大了对加盟商的政策支持及向加盟商销售货品、设备的优惠力度。”也就是说,为了吸引更多的加盟商及推广,茶百道投入了较高的成本,最终拖累了收入。
这背后透露的信号是,经历了下沉市场争夺战、价格战的新茶饮行业,已经走到扩张与效率的十字路口。随着门店密度与单店效益的博弈,加盟商回本周期拉长,与品牌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导致往日大肆扩张的边际效应不断递减。
事实上,即使是规模最大的蜜雪集团,去年也关闭了1600多家门店。
对于2025年,几乎所有的新茶饮品牌都在调整开店目标,其加盟体系也面临调整,更加专注于已有门店的运营,以及现有模式的精细化管理。
B
餐饮企业
效率革命的加速迭代
海底捞的亮眼业绩得益于“千店千面”战略的成功,即将产品创新权、营销决策权下沉至区域门店,让与消费者接触最为密切的一线来灵活决策,在“标准化”中实现“个性化”的平衡演绎,依靠的是以颐海国际为代表的成熟供应链体系。
较之重新衡量规模效应增长逻辑的新茶饮品牌,以海底捞、九毛九集团、呷哺集团等为代表的上市餐饮企业面临的局面更为复杂。
经历了2023年整体回暖的餐饮行业,在2024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剧烈竞争,几乎每一天都在上演“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戏码,这从各大上市餐饮企业的财报数据中便可窥见一斑。
海底捞的表现极为抢眼,其以超过427亿元的营业收入和47亿元的净利润,巩固了火锅霸主地位;2024年上市的小菜园营收突破52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外卖收入达到20亿元,同比增长34%,占总营收的近40%。
增收不增利的九毛九国际控股,净利润大跌90.7%,至4480万元,核心经营利润被腰斩60%;卖小火锅的呷哺集团,营收与净利双降,净亏损4.01亿元,创下其上市以来最高亏损纪录,其连续4年亏损超过12亿元。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展示了数智时代下,餐饮商业已从往昔的“单一比拼”转变为“体系战争”的事实,效率革命正席卷整个行业,其中,供应链韧性是核心竞争点。
以海底捞为例,在业界看来,其亮眼业绩得益于“千店千面”战略的成功,即将产品创新权、营销决策权下沉至区域门店,让与消费者接触最为密切的一线来灵活决策,在“标准化”中实现“个性化”的平衡演绎,依靠的是以颐海国际为代表的成熟供应链体系;以平价和性价比打出来一片天地的小菜园,背后是智能中央厨房体系24小时响应机制与3公里精准配送网络的支撑。
“在性价比时代,供应链已经成为餐饮企业的生死线。”资深市场观察人士王宏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大家应该有印象,2023年底开始,市场出现了不少以牛肉为招牌的餐馆,就是因为牛肉价格低。但随着牛肉涨价,有不少中小餐饮店都经营困难,而有供应链优势的大餐饮企业,则基本上不受影响或影响很小。”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行业整体竞争加剧,创新升级迭代的速度加快了,这对企业供应链的完整度、保障品质及食品安全的数字化程度、客户黏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备受青睐的米村拌饭、遇见小面等迎合消费趋势的“小吃小喝”中式餐饮品牌,打动资本的不再是单一的标准化及规模化指标,而是“供应链+数字化”的优势组合。
C
发力下沉市场
“规模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当昔日红利开始消退,门店仍是增长的容器,但是是否继续扩张,已不取决于规模渴望,“规模驱动”正向“价值驱动”转型,重心转向单店模型、产品矩阵、数字化建设等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在这条红得发紫的餐饮赛道里,下沉市场仍是各个品牌未来发力的重点,无论是新茶饮还是连锁餐饮企业,在调整开店目标的同时,依然计划在2025年继续扩大门店规模,进一步渗透国内市场。
事实上,相比更容易走加盟模式的新茶饮品牌,海底捞、小菜园等连锁餐饮企业对加盟态度更为谨慎。
最新财报显示,即使业绩优异的海底捞,其去年餐厅经营的收入约403.98亿元,同比仅微增2.88%。也就是说,营收占比近95%的业务几乎停滞增长,而来自加盟业务的收入为1670万元。
2024年才开放加盟的海底捞,截至2024年底,已完成13家加盟门店的审核与落地。海底捞表示,加盟模式实施以来,下沉市场展现出强劲需求,超过70%的加盟申请来自三线城市及以下城市。
对此,业界认为,加盟模式有助于海底捞突破直营店增长天花板,一旦其重心转向加盟模式,也面临着对加盟店标准化运营的监督压力,以维护品牌形象。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普华永道发布的《中国连锁餐饮企业资本之路系列报告2024》显示,我国连锁餐饮化率近年来持续提升,由2018年的14.7%提升至2023年的20.4%。在华创证券看来,头部餐饮企业从过去的快速跑马圈地,逐步回归到有效规模,并尝试并购、出海等动作,从赚扩张的钱,转向赚复利的钱。
金融投资报记者在和多位业内人士交流中也发现,“先保证每一家店的质量”并不是一句空话,餐饮企业经过三年的洗牌与摸索,竞争要素从品类创新转向供应链效率与成本控制,资本也更明确地拥抱这类效率更高的餐饮连锁品牌。
不难看出,当昔日红利开始消退,门店仍是增长的容器,但是是否继续扩张,已不取决于规模渴望,“规模驱动”正向“价值驱动”转型,重心转向单店模型、产品矩阵、数字化建设等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目前餐饮行业的淘汰率越来越高,存量品牌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之后将会出现性价比与质价比两者兼具的局面。”朱丹蓬分析指出:“随着创新、升级迭代的提速,品牌、质量比以前会更好,其实这就是大浪淘沙的一个过程,是提升倒逼中国餐饮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过程,我觉得其实是件好事。”
D
餐饮业崛起
“出海”正当时
“随着大国崛起,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及产业端整体运营水平的提升、供应链的完善,都是支撑餐饮品牌‘出海’的支撑点。就新茶饮来说,目前国内品牌在东南亚和国内差别都不大了。”
存量博弈的时代,市场总是淘汰与新生并存的局面,几乎所有连锁品牌都在强化供应链效率、创新突破消费场景和深化布局全球化三个维度上下功夫。
“其实,我们也是在摸石头过河。”一位连锁餐饮品牌负责人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不管是创新爆款单品、孵化子品牌、打造多元场景等,我们都在尝试。目前比较明确的战略就是‘出海’,这是国际连锁餐饮巨头走过的路,也是我们中国餐饮品牌必须要走的路。”
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国内市场,众多餐饮品牌纷纷将目光转向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出海”成为寻求新增长机遇的重要途径。
《中国餐饮出海发展报告2024》数据显示,海外中国餐饮门店已经发展到接近70万家,市场规模接近3万亿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餐饮“出海”品牌数量已超过百个,覆盖火锅、中式正餐、茶饮、咖啡、小吃快餐等多个赛道,品牌门店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其中,火锅品牌海底捞的海外门店数量已有110多家,茶饮品牌蜜雪冰城的海外门店数也超过了4000家。
2025年,不少品牌海外拓店速度加快。茶百道开设欧洲首家门店、喜茶布局日本首店等都引发了业内关注。
“2024年是餐饮品牌的‘出海’元年,我们认为,2025年是餐饮供应链的‘出海’元年。因为扎根海外市场,对供应链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必须在当地实现本土化发展。”王宏补充道。
“虽然我们在国内有加盟,但目前在海外还是以直营为主。”一家连锁品牌相关人士对金融投资报记者坦言:“毕竟当地市场需求、消费者行为、法律法规及文化环境等与国内都有差异,‘出海’是长期战略,我们想在当地深耕,首先还是以直营为主,等锻炼好了,就会在当地挑选合作伙伴,再逐渐实现团队的本土化。”
在朱丹蓬看来,现在正是餐饮品牌“出海”的最好节点。“随着大国崛起,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及产业端整体运营水平的提升、供应链的完善,都是支撑餐饮品牌‘出海’的支撑点。就新茶饮来说,目前国内品牌在东南亚和国内差别都不大了。”
从“扩张狂热”进入“精耕细作”,2024年各大餐饮品牌的财报中都鲜明地展示了这一轮行业的变局,不仅仅是各个品牌的转型阵痛,同时也是整个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
站在新旧周期交替的节点上,或许,这场餐饮业的品质革命才刚刚开始。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