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近期正加速推进其在港交所的首次公开募股(IPO)进程

搜狐财经
22 Apr

宁德时代近期正加速推进其在港交所的首次公开募股(IPO)进程。

目前,宁德时代已经通过IPO备案,这意味着拿到港股上市的钥匙。一旦在港交所上市,宁德时代将形成“A+H”股的格局。这将是继美的集团顺丰控股之后,又一家在港交所上市的市值超千亿的巨头。

据《北京商报》报道,自4月10日通过港交所聆讯以来,宁德时代的二次上市计划正稳步推进。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收突破800亿元,净利润接近140亿元,如此亮眼的财务数据为其二次上市增添了底气,也将进一步强化其资本实力和市场影响力。

一个值得行业关注的趋势是,新能源车企或正在掀起“去宁化”与自研电池浪潮,特斯拉4680电池已经量产、蔚来开始自研磷酸锰铁锂电池,宝马、大众等欧洲车企扶持Northvolt等替代供应链,最新数据显示,宁德时代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从60%降至50%。

这一趋势给宁德时代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新的机遇。如何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应对市场竞争和车企战略调整带来的影响,将是宁德时代未来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车企正在“去宁化”?

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财报显示,自2017年起至2024年,宁德时代连续八年在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排行榜中稳居首位。截至2024年末,其市场份额高达37.9%,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其在行业内的绝对优势。

数据显示,宁德时代全球市场占比长期超过30%。宁德时代在2024年的全年装机量达到339.3GWh,这一数字不仅遥遥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也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领域领军企业的地位。

宁德时代的客户覆盖范围广泛,不仅与国内众多车企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更是成功打入国际市场,成为特斯拉、宝马、大众等国际汽车巨头的重要电池供应商。其产品凭借稳定的性能、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质量,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在国内市场,宁德时代同样表现出色。国内众多新能源车企,无论是传统车企转型而来的新能源品牌,还是新兴的造车新势力,许多都依赖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例如,上汽、广汽、蔚来、理想等车企的多款畅销车型,均搭载了宁德时代的电池。这种广泛的客户基础,使得宁德时代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尽管宁德时代的市场影响力显著,但近年来,车企为掌握供应链话语权,纷纷加速“去宁化”进程。广汽曾直言“给宁德时代打工”,为改变这一局面,其选择自研电芯来实现成本压缩,试图在电池供应上减少对宁德时代的依赖。

与此同时,特斯拉、广汽埃安等企业不断推进自建电池工厂,通过提升技术自给率,削弱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据界面新闻披露,特斯拉的4680电池工厂良品率现已从30%提高至92%,这一数据表明特斯拉在自建电池工厂的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也意味着其在电池供应上能够更加自主,进一步降低对外部电池供应商的依赖程度。

这一趋势还在加剧。比亚迪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早在多年前就开始布局电池业务。如今,其旗下的弗迪电池不仅能够完全满足自身汽车生产的需求,还对外供应电池,成为宁德时代在国内市场的强劲竞争对手。长城汽车也积极投身电池领域,其蜂巢能源不断推出新的电池技术和产品,逐步提升市场份额。

除了自建电池厂,车企们还通过扶持二供的方式来降低对宁德时代的依赖。中创新航在众多车企的扶持下迅速崛起,成为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的一股新兴力量。亿纬锂能也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与车企的紧密合作,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越来越多的车企通过入股、合作等方式,与这些二供企业建立深度联系,试图打破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市场的垄断局面。

车企“去宁化” 怎么破?

对车企而言,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意味着巨大的供应风险。一旦宁德时代出现生产问题、原材料短缺或其他不可预见的情况,车企的生产计划将受到严重影响。所以车企不期望依赖宁德时代市场能够理解。

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初期,部分依赖单一电池供应商的车企就曾因电池供应不足而被迫减产甚至停产。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车企们纷纷寻求多元化的电池供应渠道,以保障自身生产的稳定性。

动力电池成本在新能源汽车总成本中占比极高,通常达到40%-60%。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曾公开吐槽“给宁德时代打工”,这一言论反映出车企在面对高昂电池成本时的无奈。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车企们迫切需要通过降低电池采购成本来提升自身产品的价格竞争力。通过扶持二供或自建电池厂,车企有望实现电池成本的有效控制。例如,特斯拉通过自研4680电池,据机构测算,可节省约 86%的生产成本,每kWh成本可降低69%。

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技术差异化是车企脱颖而出的关键。不同车企对电池的性能、能量密度、快充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同的需求。一些车企希望通过自研电池来实现技术突破,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蔚来汽车就积极投入自研4680电池,试图在电池技术上实现领先,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体验。通过掌握电池核心技术,车企能够更好地根据自身产品定位和用户需求进行电池研发和定制,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宁德时代目前的应对措施是,押注技术创新。其推出的CTP(Cell To Pack)技术,通过将电芯直接集成到电池包,减少了电池包的零部件数量,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能量密度。随后的麒麟电池更是在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其创新性的结构设计使得电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和快充性能都得到了显著提升。麒麟电池的能量密度最高可达255Wh/kg,可实现10分钟快充,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这些先进技术的推出,使得宁德时代在产品性能上领先于竞争对手,为客户提供了更优质的电池解决方案,也进一步巩固了其技术壁垒。

尽管宁德时代高层多次公开表态“坚决不造车”,强调将继续专注于为汽车制造商提供高质量的动力电池和相关技术。然而,宁德时代的业务扩展显示出一种更广泛的战略意图,即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增强其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的影响力。

近期,宁德时代推出了磐石底盘(也称为CIIC一体化智能底盘或滑板底盘),这是一种将电池直接集成到汽车底盘的技术,简化了新车型的开发流程,并大幅降低了研发成本和时间。这种底盘技术不仅能够降低车企的研发成本,还能够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安全标准。

这说明宁德时代并非直接参与整车制造,而是通过提供核心技术、平台和服务来间接影响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加强自身在全球新能源领域的领导地位。这种方式既避免了与现有客户产生竞争,又扩大了自身的市场影响力。

竞合关系下的必然变局?

尽管车企们积极推进“去宁化”,但在短期内,宁德时代的优势依然难以撼动。从技术层面来看,宁德时代的先进技术和产品稳定性,使得其在高端车型和对电池性能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中,仍然是车企的首选。

许多高端新能源车型为了追求极致的性能和续航,会优先选择搭载宁德时代的电池。从产能角度而言,宁德时代经过多年的布局和扩张,拥有庞大且稳定的产能。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基地能够满足众多车企的大规模订单需求,而二供企业和车企自建电池厂的产能在短期内还难以与之匹敌。虽然二供企业在市场份额上有所增长,但宁德时代的装车量和市占率仍在行业中名列前茅。据最新数据显示,在国内市场2025年第一季度,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装车量依然占据较高比例,市场份额虽有波动,但仍保持在领先地位。

不过,二供的崛起确实对宁德时代构成了一定的挑战。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等企业凭借价格优势和与车企的紧密合作,逐渐分流了部分宁德时代的订单。一些对成本较为敏感的车企,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前提下,会选择价格更为优惠的二供电池。这使得宁德时代不得不面临市场份额被蚕食的压力,也促使其不断优化成本结构,提升产品性价比。

从长远来看电池技术路线的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可能会重塑整个动力电池市场格局。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正在研发和试验阶段,有望在未来实现商业化应用。固态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充放电性能,一旦实现大规模量产,将对现有的液态锂离子电池市场造成巨大冲击。钠离子电池则具有成本低、资源丰富等优势,在一些对能量密度要求相对较低的应用场景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其他企业在这些新型电池技术上取得突破并率先实现商业化,宁德时代的技术优势将面临严峻挑战。车企们也在密切关注新型电池技术的发展,部分车企已经提前布局相关研发项目,以便在未来的技术竞争中抢占先机。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在市场地位和技术实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通过IPO 等资本运作进一步增强了自身实力。然而,车企们出于降低供应风险、控制成本和追求技术差异化等多方面的考虑,加速推进 “去宁化” 进程,这对宁德时代构成了一定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宁德时代通过技术创新、平台和服务等措施,努力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

宁德时代需持续加大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在新型电池技术领域,以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提升产品性价比,以应对行业新的竞合关系下的挑战。

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传播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 者 | 元方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