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新熵 思原
宁德时代的首届超级科技日,被看作是未来一年新能源动力的风向标。
4月21日的发布会上,更是一口气发布三款超前产品,钠新电池、骁遥双核电池和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代表着材料、架构以及性能三个不同方向,在技术上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也无愧于“宁王”之名。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比亚迪凭借主机厂优势实现技术突围,国轩高科、中创新航等企业也在不断缩小与领先者的差距。
在这样的背景下,宁德时代看似华丽的超级科技日,实则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为守住龙头地位而作出的奋力一搏,背后暗藏着难以言说的焦虑。
“回旋镖”打中自己
细看宁德时代发布的三项新技术,钠电池产业链的不成熟,以及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还是未知,注定了其只能作为未来产品来看待,而双核电池也需要钠电来支撑,所以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也可以说是目前最接地气的一项。
按照官方说法,超充电池的峰值充电倍率能达到12C,其峰值充电功率超过1.3兆瓦,可实现30秒75km(即1秒2.5km),还能做到充电5分钟续航520km,-10摄氏度低温环境下15分钟可充至80% SOC,解决了低温补能痛点。
然而较为戏剧性的一幕是,就在上个月,比亚迪率先推出兆瓦闪充技术,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彼时,宁德时代CTO高焕公开表示,为了超充而过多牺牲电池的可靠性、寿命、安全,甚至是能量密度,这都是不可取的。电池产品应该考虑综合性能,而不是过度偏向某一个方面。
他表示,宁德时代一直在致力于超充与电池性能的平衡,当前已成功将电池单体安全失效率降低到1/10亿的水平。这些话语的潜台词也十分明显,10C充电技术存在诸多尚未攻克的难题,而当时宁德时代自身的超充技术水平还停留在4C、5C阶段。
这番表态,不仅是对竞争对手技术水平的质疑,也向市场传递出一个信息——宁德时代对高充电倍率技术持谨慎态度。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一个月后,宁德时代便迫不及待地推出了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同样主打高倍率充电。
这种稍显前后矛盾的操作,瞬间成为行业热议的话题。“回旋镖这么快就打中了自己”、“10C伤害电池,12C的不伤吗?”网友对宁德时代的质疑蜂拥而至。
事实上,从电池技术原理来看,高倍率超充对电池材料的离子传导性、电极结构的稳定性以及电芯的散热效率都提出了严苛要求。例如,传统石墨负极材料在高电流下会加速锂枝晶生长,可能刺穿隔膜引发短路;而宁德时代推出的超充方案,是否解决了这些关键问题,外界普遍持怀疑态度。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技术路线决策上的“反复横跳”,本质上是企业在市场压力与技术储备之间的失衡。当竞争对手的技术突破威胁到自身行业地位时,宁德时代就被迫选择快速跟进,却忽略了技术研发的客观规律。所以一个现实的问题便出现了,那就是宁德时代的兆瓦闪充何时能够落地?
还只是PPT技术?
虽然还代表着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的领军企业,但宁德时代的技术创新早已到了瓶颈。
新能源行业势起初期,特斯拉的榜样效应使得三元锂电池成为主流路线,占比最高的时候超过70%。而宁德时代借助这一波东风,押注三元锂赚得盆满钵满。某种程度上说,宁德时代的行业地位,是得益于三元锂的垄断。
然而,风水轮流转。CTP/CTC等电池整包技术变革,极大改善了磷酸铁锂整包的能量密度和体积密度。并且,随着行业发展以及电车保有量上升,整个行业也更加重视热失控管理,本征安全性更好的磷铁路线有着先天优势。就这样,比亚迪押注的磷酸铁锂逐渐成为主流,占比已经突破80%。而在磷酸铁锂时代,宁德时代不再是绝对的王者,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
奋起追赶之下,宁德时代在业务上开始广撒网,从磷酸铁锂到换电,再到各种新材料的电池路线,如今的兆瓦闪充技术也是不愿落后的代表产物之一。
紧紧跟在友商之后发布这项跨时代技术,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兆瓦闪充这个技术的技术护城河很浅,以至于亮相不过30天,便能被追平;二是宁德时代早前便预研并测试过这个技术,但或许是还未完全成熟,认为这个电池如果真的推出会导致品牌受损,所以封存了起来。现在友商率先发布,为不落后于同行就赶鸭子上架,毕竟发布会上对此技术也并未进行深度讲解。
但从技术角度来看,10C充电技术绝非简单的技术升级,它涉及到电池材料的革新、电池结构的优化以及热管理系统的重大突破。电池在高倍率充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有效散热,不仅会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还可能引发安全隐患。此外,高倍率充电对电池材料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另外,兆瓦闪充并不单单是电池包、电芯层面的事情,还需要打通三电系统以及充电桩等各个技术层面的无数问题。必须承认的是,宁德时代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储备属于业界领先,但对非主机厂商来说,没有垂直整合面向B端的测试优势,想要真正落地必然需要更多时间来磨合。第二代神行电池的量产上车,官方也尚未给出具体的时间表。
这场没有实车、没有充电桩、没有储能站的发布会,在众多新鲜名词概念的衬托下,PPT味道过于浓厚。想要落地至少也需等到主机厂的新车型或者换代车型上市,只是高昂的试错成本,又会有多少主机厂买单?
跟随行业也是解法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宁德时代第一次被自己丢出的“回旋镖”击中了。
早在多年前,宁德时代就曾唱衰磷酸铁锂电池路线,认为其能量密度低、续航里程短,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三元锂电池的研发和生产上。
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磷酸铁锂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成本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逐渐成为市场主流。面对市场的变化,宁德时代不得不迅速调整战略,投入磷酸铁锂电池领域,但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机遇,市场份额被分走大半。当市场不再唯宁王马首是瞻,车企也不可能坐等排队的产能。
在充电与换电的路线之争上,宁德时代同样陷入了两难境地。行业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十年之久,至今仍未有定论。宁德时代始终没有下定决心,便选择两头下注,既投入资源建设换电站,又加大快充技术的研发力度。可全都要的选择又未全力以赴,更像是在做某种布局,坐等行业的趋势谜底揭开。
这次发布的兆瓦闪充或许是故技重施。不过,在行业发展方向尚未明晰、技术路线充满不确定性时,选择跟随行业发展,未尝不是一种低风险解法,但就像投资市场那样,享受低风险也意味着要接受低回报。
宁德时代正站在产业变革的关键节点,当前面临的经营压力实质是技术迭代期的必然挑战。这家万亿巨头发展的核心命题已从产能扩张转向价值重构——突破传统制造业定位,通过技术专利构筑行业标准体系;依托规模化生产沉淀的数据资产,打造覆盖能源管理、智能交通及数字化服务的生态闭环,最终实现从单一产品供应商向产业生态主导者的转型升级。
其实,从单一的电池制造商,全面升级进入能源解决方案领域,宁德时代“电池+超充+换电+储能+服务”的野心早已摆在了明面上。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逐步提高,电池需求增速放缓,动力电池市场正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争夺阶段。要突破,必须有新的切入口。生态,成了宁德时代的唯一选择。
而宁德时代的出发点,依然是多年累积的资本优势和电池领域的技术优势。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的统计显示,从2018年到2025年3月,宁德时代约发布了29个重大投资项目公告,项目总投资预算近4500亿元,集中投向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正负极材料、锂电池回收一体化项目和海外基地等。
研研发投入的核心在于构建以电池为中心的能源生态系统,用电池构成连接能源生产、存储、分配和利用的关键节点。通过掌握这些节点,宁德时代尝试着从单一的制造商升级为能源系统的集成者和服务商,获取更高附加值。只是,在这个秩序重建的周期里,宁德时代也要明白,自己不再是那个能一直顺风顺水、八方来贺的“宁王”了。
参考资料:
中国证券报,《“宁王”放大招!钠电、双核、超充》
中国基金报,《 万亿宁德时代:破界!》
电动星球,《宁德时代“拼了”》
财经早餐,《宁王“上新”,万亿市场生变?》
财经无忌,《宁德时代找不到“命门”》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