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科技界,人形机器人与AI算力的双重突破,为未来投资勾勒出清晰脉络。4月19日,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落幕,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夺冠,20余支队伍挑战复杂地形与续航极限,暴露关节散热、动平衡等技术短板的同时,也验证了长距离运动与多场景适应的潜力。这场赛事不仅是技术“极限测试”,更成为产业化的关键推手——北京亦庄已集聚300余家具身智能及智能制造生态企业。
而在上个月,英伟达GTC大会也释放了一系列AI基础设施革命性信号,两事件交织揭示硬件端、应用端等众多投资主线。尽管商业化争议犹存,但技术临界点已近——马拉松的“摔倒”与GTC的“算力狂飙”,共同指向一个更智能、更协同的人机共生未来。
今天,小编将带你回顾下这场被称为AI“超级碗”的科技盛宴有哪些“硬菜”值得特别关注?但同时,在小编看来,这场大会上对 AI 未来发展的洞察和布局,或许远比当下的技术参数与性能指标更具看点。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
今年GTC的亮点是什么?
1.新一代核弹AI芯片GB300来袭
此次大会上,英伟达的掌舵者黄仁勋携新一代核弹GB300震撼亮相,与去年发布的GB200芯片相比,GB300在推理性能上提升了1.5倍,能够兼顾训练和多场景AI应用的高效性,应用场景甚至拓展到机器人、智驾训练用的数据仿真合成等领域。据透露,GB300将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出货。
大会上,英伟达未来的AI超级芯片Vera Rubin也首次曝光。这款芯片的命名灵感来自于其前辈GraceBlackwell,但在性能上将大幅超越,据推测其整体性能可能将是GB300的3.3倍!更让人瞩目的是,VeraRubin将配置288GB的HBM4内存,内存带宽是Grace的2.4倍,这样的规格让AI开发者们无不期待。
2.人形机器人或发展加速
各界关注度很高的人形机器人,也在会上亮相,并官宣了世界首个开源、可定制且专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基础模型Isaac GR00T N1。
这套模型采用创新的双系统架构:其中系统1为快速反应行动模型,系统2为慢思考模型。系统1模拟人类的“反射与直觉”,通过快速思维处理即时任务,这种能力在工业场景(如紧急避障)或家庭服务(如即时响应指令)中尤为关键。系统2由视觉语言模型驱动,负责“理性思考”,能够根据环境和指令进行推理与行动规划,这种推理能力使GR00T N1超越传统机器人,或可有助于迈向通用性目标。
GR00T N1的开源特性是其技术创新的另一亮点,将模型代码开放,允许开发者根据需求进行后训练和定制。
GR00T N1对机器人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提升了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还为开发者提供了灵活高效的工具,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
3. AI技术代际演进,将催生更大算力需求
大会上,黄仁勋做了题为“Agentic AI 与物理 AI 的未来”的主旨演讲。演讲提出 AI 技术演进的三大阶段:生成式 AI、Agentic AI、物理 AI。目前正处于从生成式 AI 向 Agent AI 过渡的关键节点,未来物理 AI 将成为核心发展方向。其中生成式 AI 以内容生成为核心,Agentic AI 具备自主推理与决策能力,可实现复杂问题解决,物理 AI 则用于操控物理世界,应用于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
黄仁勋认为,从今年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Agentic AI将代替生成式AI,成为行业新的发展方向。但由于Agentic AI强调自主性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每一步解决复杂问题、分解任务的逻辑思考过程都需要用到“模型推理”,因此需要大规模算力资源。
参数里藏着的AI未来:从“算力狂飙”到“人性温度”的进化论
在小编看来,或许十年后再回看2025 GTC,人们不会记得Blackwell Ultra的288GB显存,但一定会惊叹黄仁勋透过技术参数传递的AI未来观。
1.AI的核心应用:数字工作者与物理机器人
黄仁勋提到两种AI形态——数字AI工作者与物理AI系统,预示着职场及生活场景的重大变革。其中数字AI工作者类似于数字员工,能够在诸如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数据分析等领域中高效工作。这些AI代理能够实时响应企业需求,以提高生产力和效率。黄仁勋指出,这些数字工作者的训练和部署将是企业未来实现智能化转型的关键。而物理AI系统则涉及到自动驾驶、工业机器人等应用。这些AI将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参与实际操作,实现更高效和安全的工作环境。据估计,未来的工厂将不仅仅是生产实体产品的地方,还将是制造运行智能程序的“AI工厂”。
2.AI的本质革命:从“堆算力”到“算经济”
未来AI的胜负手不是算力峰值,而是每token成本效率,这需要硬件、软件与算法的协同创新。
3.AI的终极形态:数字与物理的“认知纠缠”
黄仁勋具有人文色彩的思考,体现在他对物理AI的设计哲学中 “人性化算法”:Isaac GR00T N1模型模仿人类“直觉-决策”双系统,并非技术妥协,而是刻意保留“思考延时”——“就像人类需要时间理解笑话,机器人也应该学会犹豫”。
4.AI伦理观:技术狂飙下的“谦卑宣言”
黄仁勋在量子计算议题上的态度转变,暴露了科技领袖的罕见自省:从年初断言“量子计算还需20年”,到GTC宣布设立波士顿量子计算研究实验室,他公开承认“预测可能失误”。这种“开放纠错”的姿态,与其说是技术妥协,不如说是对AI复杂性的敬畏:“我们建造未来,但未来永远需要人类亲手接线”。
整体来看,当同行沉迷于算力军备竞赛时,黄仁勋的思考已超越技术参数:他眼中的AI未来,是 “成本效率革命×认知架构升级×人性化设计”的三元方程,其深刻的预言或许藏在GTC的“意外”瞬间:被线缆绊住时,他笑着调侃“看来我们的AI还没学会给人类铺电缆!”。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他坚持让机器人Blue保留“笨拙的鞠躬”——在追求极致效率的AI世界里,那些属于人类的“不完美”,或恰恰是技术进化的终极坐标。
(以上信息来源:根据GTC发布会公开信息整理)
指明了哪些投资线索?
这次GTC大会夯实了AI产业发展的趋势,对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一定预示作用,比如AI硬件仍在持续迭代,机器人等具身智能有望加速落地等,同样点金了咱们的投资。
1.硬件升级夯实产业逻辑
AI产业是硬件提升驱动软件升级的逻辑,新一代GPU架构Blackwell Ultra的推出以及Vrea Rubin的预告,使得人工智能产业向上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不管是海外热点在国内产业链上的映射,还是国内AI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都有望对AI行情形成中长期支撑。
在此趋势下,中信保诚中证TMT指数(LOF)(A:165522;C:013122),紧跟中证TMT指数,聚焦与AI深度融合且完整覆盖技术端、制造端和应用端的TMT板块,有望受益于AI产业的发展,或具备较大的潜在增长空间。
2.端侧AI加速发展,智能家居有望受益
智能家居是人形机器人或者说整个端侧AI的重要落地方向,随着人形机器人、端侧AI加速发展,与智能家居融合也会逐渐加深,有望带给消费者更沉浸、更智能的使用体验,最终带动智能家居设备的持续放量。
中信保诚中证智能家居指数(LOF)(A:165524;C:013084;E:023595),紧跟中证智能家居指数,反映智能家居产业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成分股业务涉及智能家居零部件应用厂商、终端设备厂商、系统集成商、网络和内容服务商等方面,或是投资者把握智能家居行业发展机遇的便捷工具。(中证智能家居指数成分股信息来源:中证指数公司,指数的具体信息以官方指数公司发布的权威信息为准)
3.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得到凸显
信息是AI产业发展的底座之一,随着AI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运用,信息和数据的安全成为重要且紧迫的问题。反过来讲,信息安全为AI的运用保驾护航,也有望因AI发展受益。
中信保诚中证信息安全指数(LOF)(A:165523;C:013083;E:023594),紧跟中证信息安全指数,反映信息安全领域相关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成分股业务涉及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产品以及信息安全服务等方面。(中证信息安全指数成分股信息来源:中证指数公司,指数的具体信息以官方指数公司发布的权威信息为准)
4.硬科技板块有望得到催化
AI赋能各行各行是大势所趋,正逐步从算力、算法、数据等基础设施渗透到制造、医药、智驾等硬科技领域。当每个硬科技行业的技术迭代都可能催生投资机遇,作为被动指数投资的补充,在投资广度、调仓灵活性以及其中度方面有一定优势的主动权益基金有望迎来顺风期。
中信保诚基金旗下多只主动权益产品聚焦AI、硬科技相关领域,通过基金经理在科技领域的深厚积累,主动而为,力争取得超额收益。
中信保诚成长动力(A:009913;C:014282):聚焦科技领域,基金经理吴振华长期研究成长动力主题及其相关行业,对半导体、汽车智能化等方向有深刻理解,致力于捕捉高景气机会。
中信保诚新兴产业(A:000209;C:013526)、中信保诚先进制造(A:019219;C:019220):基金经理孙浩中是泛制造成长型选手,具备“有色周期+先进制造”的复合研究背景,顺应产业趋势,聚焦先进制造的投资机会。
注释:中信保诚成长动力、中信保诚先进制造、中信保诚新兴产业的风险等级评级为R3,中信保诚中证信息安全指数(LOF)、中信保诚中证TMT指数(LOF)、中证智能家居指数(LOF)的风险等级评级为R4。
风险提示:基金管理人对提及的个股/板块/行业不做任何推介,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或推介,不代表基金持仓信息或交易方向。本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当您购买基金产品时,既可能按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投资前请认真阅读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和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本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并在了解基金产品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做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产品。基金管理人提醒您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承担。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指数历史业绩不预示指数未来表现,也不代表基金的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和本金安全。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