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025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季度论坛(2025年第一季度)于4月26日举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于泽发布题为《积极进取的中国宏观经济》报告。
报告建议,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力度。
一方面,货币政策要在总量上支撑总需求,助力资产负债表修复;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也需要对房地产等结构性问题做出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
报告分析称,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再贷款、再贴现、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于调结构的确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中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与欧美的不同。欧美有大量的再贴现、再贷款等政策,主要用于修复特定的融资渠道比如通过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来修复商业银行贷款;而我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则更多是面对特定行业和特定主体。在此过程中,由于存在大量的结构性问题,导致结构性货币政策有时容易与结构性问题看加,对于经济修复来说是“双刃剑”。因此,我们要明确主要方向,更要加强化货币政策的总量效果。
报告认为,未来发挥好货币政策的总量效果要着力以金融机构的负债端为主要对象,降低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融资成本。
一、进一步考虑降低准备金,从而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修复其资产负债表。当前我国准备金率相对世界一般水平较高。此外,在支付较高准备金时,一定时期内会产生高公开市场操作,带来特有的“双高模式”,即高准备金和高公开市场操作,提高了整体融资端成本。因此,无论是从当前准备金率的绝对水平来看,还是为了打破中国货币政策的“双高模式”,或是为了应对中期借贷便利到期高峰,都需要降低准备金率,在置换MILF的基础上进一步释放流动性。
二、是进一步疏通货币供给机制,形成“货币供给锚”。
三、加强货币政策沟通。降息降准的政策很容易被简单解读为大水漫灌或者让市场产生对中国经济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强化政策沟通机制,为政策目标、政策措施和央行对未来的预判进行沟通。当前,我国在沟通中主要是对未来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调控思路进行比较笼统的描述,清晰度还有待提升。未来需要建设更加透明的沟通机制,防止将央行的货币政策过度解读。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