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发布“心响”,AI智能体混战打响

蓝鲸财经
28 Apr

作者 | 趣解商业 郝文

通用AI智能体赛道又多了一位重磅玩家。

4月25日,在武汉举办的Create2025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一口气发布了9大AI产品和技术;其中,百度正式发布了一款移动端通用超级智能体APP“心响”,当前其安卓版本已率先上线,iOS版本也在审核中准备上架。

图源:微博

这是继Monica发布Manus、字节跳动上线“扣子空间”之后,又一位重量级玩家在通用智能体赛道的高调落子。可以说,“心响”的推出,不仅承载着百度文心大模型技术能力的具象化落地,更被赋予了重塑用户AI使用习惯、抢占入口级平台的战略任务。

在百度之后,相信很快还会有更多玩家入场。接下来,通用AI智能体的竞争,也将从技术能力的比拼,转向产品形态、用户心智乃至生态体系的全方位较量。百度的“心响”,能否在这一轮竞速中率先响彻市场?

01.“心响”体验如何?

按照百度的说法,心响App是一款以“AI任务完成引擎”为核心的通用超级智能体产品,致力于通过智能化手段解决用户日常生活中的复杂需求。目前,该应用已覆盖知识解析、旅游规划、学习办公等十大场景超200个任务类型,未来还计划将任务类型扩展至10万种以上,以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在功能结构上,“心响”并非简单的AI问答工具集合,而是尝试构建一个持续对话的全流程助手。用户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比如“我想五一假期带父母去桂林玩,预算控制在5000元以内”,心响便可拆解意图,根据用户提供的出行人数、旅行天数、预算、玩法,调用相关插件完成路线规划、酒店筛选、美食推荐等一系列操作,从而生成一份具备执行性较高的旅行攻略。

图源:心响APP截图

不过,从使用体验上看,有网友表示,无论是内容生成时间还是内容完成度,心响距离“高效、好用”仍存在一定落差。

首先,内容生成过程普遍较为缓慢,在任务稍微复杂、涉及多维度信息整合的场景中,用户往往需要等待数十秒甚至一分钟以上,才能拿到一个勉强可用的结果。这种缓慢的交互节奏,反而削弱了即时性体验。

其次,在心响现已覆盖的200个任务类型中,大多数功能仍以预设模板为主,缺乏动态生成与灵活调用的真实智能感。许多使用场景仍停留在简单问答或固定表单的自动化填充,距离通过自然语言,完成复杂任务链的理想形态,还有明显断层。

对此,有网友猜测认为,或许是为了让更多用户轻松上手,心响可能是对MCP服务进行限制,将工作流封装了起来,不允许用户自定义,但同时也影响了输出结果。这直接导致其智能体只能在百度内部定义的任务框架中运行,缺乏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图源:公众号截图

还有网友质疑心响是“API缝合怪”,核心算法复用开源代码;这不仅引发技术争议,还导致开源社区短时间内就复刻出相似产品,威胁到它的技术独特性。

更深层的问题或许在于,百度始终缺乏一个用户真正愿意日常打开的AI使用场景。尽管心响试图占据“通用超级智能体”这一入口,但百度在C端的用户粘性和场景渗透力相对较弱,没有原生的流量平台作为牵引,也缺乏持续留存机制,有的用户初次尝鲜之后,留存意愿并不强。

相比字节跳动、阿里等拥有内容与服务分发网络的巨头,百度在C端用户触点和开发者生态层面相对薄弱。即便心响具备良好的模型能力与产品雏形,如果无法吸引足够的第三方服务方入驻、形成“插件生态”,其智能体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也将受到限制。

02.智能体元年“混战”

毫无疑问,AI多智能体协作是当前AI应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未来的AI应用将从简单的回答问题,走向复杂的任务交付;任何一个复杂任务的交付,都可以通过多智能体协作来解析需求、分拆任务、调度资源、规划执行,并最终交付结果。

从这个逻辑来看,百度试图用“心响”抢占通用智能体的先发优势,是顺应技术趋势的合理布局;它所描绘的产品愿景,确实对当前碎片化、低效的工具体验构成了一定挑战,也预示着AI应用从“工具箱”到“执行者”的形态跃迁。

图源:心响截图

但百度路径虽对,却常常是“起个大早,赶了晚集”。作为国内最早押注AI的互联网大厂,百度自从2010年成立自然语言处理部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在AI这条赛道上率先走在别人前列。

在此之后,百度又相继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实验室,以及深度学习研究院,不断在AI产业上加码。2016年6月,在百度联盟峰会上,李彦宏发表了主题演讲《下一幕:人工智能》,将AI正式确定为百度的公司级战略。

但却想不到之后Deepseek的出现,让百度的文心大模型也不得不甘拜下风。之后百度迫于行业形势下调整策略,取消了对其聊天机器人的订阅服务,并将其模型以“开源”形式免费提供。而这一次,率先发力多智能体协作应用的百度,能否摆脱“概念领先、产品滞后”的宿命,仍是未知数。

图源:QuestMobile2025截图

可以说,从“文心一言”到“心响”,百度在战略方向上的嗅觉从未失灵,但在如何将先进的AI能力转化为易用、可靠的产品形态上,似乎存在一些结构性障碍。

这种障碍一方面来自百度“技术导向、产品补位”的风格,导致AI产品常常具备炫目的功能列表,却缺乏打磨细腻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则来自其C端生态的薄弱,缺少像微信、抖音、小红书那样的高频流量入口,难以为AI产品提供天然的场景支撑。

李彦宏曾预言,“2025 年或成 AI 智能体爆发元年”,随着百度“心响”的加入,通用智能体赛道从 “创业公司试水”正 进入 “巨头混战” 阶段。如今,“心响”正处在一个极为关键的临界点:它既有可能成为百度在C端的“AI翻身仗”,也可能重演文心一言早期“热度有余、留存不足”的尴尬局面。如果不能跑通使用链路、建立用户粘性,所谓“通用AI智能体”最终也可能沦为一场技术概念游戏。

对于用户们来说,他们并不关心有几个AI智能体在协作,他们更多关心这是否真的更快、更准、更好用。百度要证明的,不是“心响”跑得比别人有多早,而是它能不能比别人跑得稳、跑得久,最终跑进用户的日常生活。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