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商报
一场特别的“奶茶时间”在2025上海车展上演,上汽大众的中方与德方高管亲自下厨,分别烹饪德式香肠与中式奶茶。其中,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必欧更用流利的中文表示:“尝尝德国人做的中国奶茶。”对此,有网友称:“这波中德CP的双向奔赴,磕到了。”
打破语言与文化隔阂的交流背后,也透露出跨国车企对中国市场的深刻变化。2025上海车展上,跨国车企对外释放“本土团队主导研发、与本土供应链深度融合”的信号,不止“在中国,为中国”,还要进一步提升“含华量”以适应中国速度,正如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佟欧福最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中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中国研发”成关键
2025上海车展上,跨国车企提速本土化转型步伐。面对自主品牌的“弯道超车”和中国汽车市场消费需求的改变,以中国需求为原点,重塑研发、平台架构与产品定义,成为跨国品牌重夺话语权的必然选择。
其中,打破固有研发体系,建立由中国团队主导的本地化开发体系,成为跨国车企的首要动作。本届上海车展上,丰田带来多款由中国工程师主导研发的纯电动车型。“丰田正以中国的思维方式进行产品研发,以打造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丰田相关人士表示,特别是在研发体系方面,根据中国市场情况将产品研发的决定权从总部移交至中国,并设立两个全新体制,分别为ONE R&D(研发整合)体制与RCE(中国首席工程师)体制。其中,在RCE体制下,此前丰田与广汽合作的纯电动车型——铂智3X,不仅全系标配14.6英寸悬浮式中控屏和8.8英寸液晶仪表,还搭载高通骁龙8155芯片,在15万—20万元纯电动车市场迅速站稳脚跟。据了解,丰田当家车型下一代卡罗拉,也将由中国工程师主导开发。此前,长期坚持高端进口路线的雷克萨斯,也在2025上海车展前确认,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生产公司在上海市金山区落地。
丰田汽车副社长、首席技术官中嶋裕树表示:“我们不再把中国视为技术应用的试验场,而是真正的创新引擎。这里诞生的技术,未来将反向输出到全球市场。”
不仅日系品牌作出改变,曾占据中国燃油车市场“半壁江山”的大众品牌,同样提升对本土研发的重视程度。在2025上海车展前夕的“大众之夜”上,大众汽车集团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首次亮相。该系统由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团队研发,专为中国复杂多样的路况量身打造。
此外,在豪华品牌阵营中,作为基于梅赛德斯-奔驰MMA平台开发的首款国产车型,全新纯电长轴距CLA在2025上海车展完成全球首秀。据了解,该车型搭载的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完全由梅赛德斯-奔驰中国研发团队主导开发,采用端到端大模型且针对国内不同区域路况进行优化。梅赛德斯-奔驰相关人士表示,“中国研发”已发展为其在德国以外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研发网络。而中国研发也步入发展新阶段,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反哺全球市场。据悉,梅赛德斯-奔驰长轴距GLE SUV的新车型也将首次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
从产品到平台,跨国车企正将“中国需求”作为研发体系重构的起点。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认为,将中国研发放在重要位置,不仅能够应对中国市场的竞争压力,更是跨国品牌争取在全球化市场主动权的重要一步。
搭车本土供应链
如果说,以中国需求为中心重塑研发体系是跨国品牌转型的新起点,而进一步融合本土供应链体系则成为关键点。在智能化领域,跨国车企开始加速与本土科技力量的合作。
2025上海车展期间,中国本土供应商的身影出现在各大跨国车企的展台上。本届车展首日,本田宣布与智能驾驶公司Momenta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共同研发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量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本田相关人士表示,双方将携手打造覆盖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城区领航辅助驾驶、自动泊车辅助、记忆泊车领航辅助等全场景量产辅助驾驶功能在中国的规模化落地应用。此外,奥迪与别克品牌在发布新车型的同时,均提到与Momenta的合作。Momenta CEO曹旭东也成为多家车企展台的“常客”。
同时,梅赛德斯-奔驰方面则在2025上海车展期间表示,奔驰虚拟助手应用“豆包”大模型和思必驰语音技术更加高效精准,甚至可以识别说话人的不同感情,给予相应反馈。
此外,华为也出现在众多跨国车企的供应链名单中。本届车展上,丰田全球首发的铂智7车型,成为丰田首款搭载鸿蒙座舱的D级轿车;全新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也成为首款搭载华为干昆智驾技术的燃油车。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车展期间,上汽大众更与宁德时代、QQ音乐、火山引擎等多家中国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一位合资品牌经销商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消费者在选购合资品牌车型时,通常会将其与新势力车型进行对比,其中智能化程度成为比较重点。在外界看来,借助国内供应商在智能化领域的优势,跨国车企欲迅速补齐短板。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跨国车企加快联手国内供应链企业,在2025上海车展上,北京商报记者看到地平线、宁德时代等展台时常迎来跨国车企考察团,与展台技术人员进行交流。
转变迫在眉睫
中国研发、联手国内供应商,跨国车企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输入,而是根据中国消费需求主动求变。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436.9万辆,同比增长28.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68.1%,同比提升8.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合资与进口品牌的乘用车销量占比不足四成。
同时,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我国L2级智能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达55.7%。在外界看来,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座舱、多场景出行与个性化配置需求的提升,正在重新定义全球汽车技术创新的方向。在此环境下,自主品牌凭借灵活的市场响应、快速的技术迭代与对本地需求的深度理解,迅速分食传统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
跨国车企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销量压力,更来自产品更新与创新速度。进入电动化时代后,中国汽车市场的车型更新速度明显提升,远超燃油车市场“三年改款、五年换代”的规律,而固守原有研发推新速度的跨国车企则开始掉队。“本土化研发,一方面能够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加快车企的决策速度。”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钟师认为,在传统全球标准化开发流程中,所有的决策要由跨国企业总部来决定,这让这部分车企在面对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时反应迟缓,难以及时应对市场转变。跨国车企对中国研发团队“放权”,将更加适应中国市场的节奏。佟欧福表示:“中国的创新速度非常快,我也经常听到‘卷’这个词。这个词有竞争、提升自己的意思,这也是中国市场非常重要的特点之一。”
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马智欣表示:“在中国,必须保持中国节奏,我们把产品研发的周期缩短至24个月内,确保产品持续超越客户的期待。我们在‘中国速度’上采用很多创新方法,我们高度认可本地研发团队的能力,充分授权本地研发团队主导车型开发。”
不仅如此,本土化的提升在控制成本上也能减轻跨国车企的压力。颜景辉认为,跨国车企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重塑本地化开发体系并与本土供应链和科技企业深度合作,一方面通过本地研发可以更快速捕捉中国市场的变化脉搏,提升产品定义的精准度;另一方面,联手本土供应链则能加速智能化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缩短与自主品牌在核心竞争力上的差距。
2025上海车展上,“含华量”的提升正成为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赢得新竞争周期的关键。不过,钟师也表示,看到中国市场的变化后,跨国车企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态度已经开始转变,但之后的发展如何,还是要看实际的落地效果。
北京商报记者 刘晓梦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