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车展上,周鸿祎被投喂鹅肉?

虎嗅APP
25 Apr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件事挺逗,看完后我差点笑出声。

不知道你有没有刷到:前天(2025年4月23日),在上海车展上发生了一幕小插曲。

网红卤鹅哥看到周鸿祎特别激动,然后穿着大棉袄,大远处喊着:红衣大叔,我是你的粉丝,请尝尝荣昌的卤鹅。

周鸿祎并不认识这位卤鹅哥。而卤鹅哥之所以能火起来,主要因为之前他投喂另一位网红“甲亢哥”的视频被人们关注。

这件事情结束后,卤鹅哥第二天也发了道歉,周鸿祎也回应说,这是误会。事情虽过去了,但从网红传播、营销案例角度,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

1

首先,思考一个问题:这件事到底是草根营销,还是流量碰瓷?

我觉得,这里面策划痕迹太明显,功利心也太重了。说白了,这是一场碰瓷式营销。关键问题是卤鹅哥“场景用错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卤鹅哥这次行为,和之前大不一样。之前,大家觉得他在用美食传递文化,挺质朴,但这次在上海车展投喂周鸿祎,完全变了味儿。

这次提前在粉丝群里说“要干件大事”,现场还带着专业拍摄团队,各种机位都准备好了,还设计了“周鸿祎躲避、强喂、最后微笑化解”的剧情。

这哪还有什么“草根营销”的真诚,完全就是为了流量。

第二点是,策略用错了。之前投喂甲亢哥,因为跨国文化差异,大家觉得新鲜。可车展这种地方本身挺严肃的,他非要强行突破安保,拿着卤鹅到处晃,还被批“失态博眼球”。

这种行为和场合完全不搭,一看就是团队没考虑清楚,就照搬之前的套路,根本不尊重公共场合的规矩。

所以,最后我们看到的结果是:网友们并不买单。我在媒体平台搜了下,基本上有一大半的观众觉得,一开始的“感动”变成了“反感”,觉得是在“消耗公众善意”。

还有网友说:第一次是感动,第三次就成了闹剧。这说明大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感情被当成了流量的工具。

说到这儿,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草根营销和流量碰瓷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草根营销得用真实的故事或者文化符号,传递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淄博烧烤,靠的是那种市井文化,让人觉得亲切。流量碰瓷呢,靠争议性行为来吸引眼球,完全不管场景适不适合,也不管有没有破坏规矩。

车展本来就是商业活动,他非要搞这种“土味突袭”,这不是瞎搅和么?

因此,我的结论是:卤鹅哥这次行为,团队太依赖之前的套路,完全不考虑公共场合规矩,还把公众的感情当成了流量工具,就是典型的“碰瓷式营销”。

虽然他出发点是推广家乡产品,但手段不对,最后只能变成一场“闹剧”。

2

不过,我觉得周鸿祎的危机公关,是现场教科书级别。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周鸿祎面对卤鹅哥的突发“投喂袭击”,保安想把卤鹅哥拽走,场面有点紧张。但他主动走上前,跟卤鹅哥握握手,说:别在我身上抹油,我不吃了,握个手吧。

 这一下,保安和卤鹅哥之间的冲突就被化解了,而且周鸿祎显得特别亲民,一点儿架子都没有。

再说说他那句话:我不觉得自己是人物。这句话太厉害了,他直接把自己从“被骚扰的企业家”变成了“普通市民”,一下子消除了阶级对立的感觉。

还有,他说“去重庆再拜访你”,这话既给了卤鹅哥面子,又把车展上的闹剧变成了“城市邀约”,还给以后可能的合作留了后路。这一招很妙。

再看看事情结束后,周鸿祎怎么做切割的。

他也没在网上多说这件事,成功避免二次发酵,他的抖音还发了好多关于智能汽车、AI安全的视频,把舆论焦点从“闹剧”转移到了“科技布道”上。

我瞅了瞅他的抖音账号,新增了23万粉丝,话题#周鸿祎危机公关#阅读量破4亿,这说明大家很认可他的应对方式。

所以,为啥老周这次的公关能力这么厉害呢?整个处理过程,可以说是快刀斩乱麻,就三点:

风险拦截:先握手化解了冲突,避免了事态失控;

价值反哺:用幽默的方式把危机变成了品牌资产;

战略收割,把流量导向主业,实现了长效商业目标。

再看看卤鹅哥,他的团队还在争论“是不是剧本”时,周鸿祎已经完成了四重跃迁:

从被动卷入者变成了议程设置者,从舆论受害者变成了形象受益者;把单点危机延伸到了战略传播。

所以,我觉得周鸿祎这次处理得这么好,是他真的很懂怎么利用流量;他把危机当成了一个特别的传播机会,用自己人设、巧妙的应对、和长远的规划,把风险控制住了,还把坏事变成了好事。

这给其他企业家提了个醒:遇到危机时,最高明的办法不是逃避,而是把对手的“碰瓷”变成自己故事里的一部分。

3

既然这样,问题来了:网红绑定城市、或城市绑定网红进行营销,是捷径还是陷阱?

从捷径角度来看,确实有短期爆发的潜力,争议网红话题性很强,能用很少的钱让城市曝光。

根据新浪财经2025年4月24日的报道,抖音电商数据显示,荣昌卤鹅及其相关产品在短短五天内,线上销售额和订单量分别增长了37倍和25倍,部分企业订单猛涨1000%,非遗体验游订单增长120%,游客人均消费翻倍至1200元。

政府只花了10万元奖励,就换来全网4亿次曝光,这种“一人带火一城”的效果,对那些钱不多的中小城市来说,太有吸引力了。

草根网红的故事容易让人感同身受,卤鹅哥那身“大花袄”和蹩脚英语,这种“情感化传播”,比传统的广告更能打动人心。

但是,好处背后也有陷阱,系统性风险很大。

网红要是行为不当,会直接影响城市品牌。我相信卤鹅哥这次行为后,会被贴上了“低俗炒作”的标签,那政府就不得不暂停他的代言计划,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让城市很被动。

另外,过度依赖网红,会让城市精神被稀释。

荣昌卤鹅有300年的非遗历史,但营销重点都放在了“卤鹅哥”身上,传统工艺反而成了流量的附属品;反观淄博烧烤,它的成功靠的是“小炉小饼小葱”的市井文化;所以,荣昌还没把卤鹅和巴渝文化深度结合,品牌就少了情感附加值。

值得一提的是,流量暴增可能会超出城市承受能力,荣昌卤鹅因为产能不足,有的企业都断货了,冷链物流成本还特别高。

所以,我认为网红绑定城市营销,或者说城市借助网红带动消费产业,这中间有一个平衡艺术。

城市要建个“防火墙”,可以学学理塘对丁真的做法:给他“旅游大使”的称号,而不是“城市代言人”,让他当文化传播者,而不是城市的全部形象。

淄博通过“烧烤+”搞出了陶瓷琉璃博物馆、海岱楼钟书阁等文化场景,这是流量沉淀的文化赋能。

荣昌可以挖掘卤鹅和荣昌陶、夏布工艺的关联,打造“非遗矩阵”,让流量附着在实体文化资产上,这比单纯靠一个网红强很多。

那网红绑定,也要注意尺度,不能让个人的下限行为影响到城市形象。说到这,就不得不思考一下:网红或者企业家,蹭流量是否有原罪?

4

个人觉得:网红蹭流量最大的问题,是搞不清楚“参与公共讨论”和“剥削流量”的边界。

表面上看,讨论热点是他们的权利,但现实中,很多蹭流量的行为是在操纵大众的情感,甚至破坏公序良俗。

就拿那些冒充“上海女教师”“秦朗舅舅”编故事的人来说,这分明是利用信息不对等来吸引眼球,而不是传递真实的东西。

这种行为不仅会破坏社会信任,还可能让大众对所有信息都持怀疑态度,这就是所谓的塔西佗陷阱(Tacitus Trap)

简单讲,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一旦陷入,就很难再赢得大家的信任了。

再从社会价值角度看,蹭流量的行为往往迎合大家的“审丑”和“猎奇”心理,导致很多低俗、煽动性的内容满天飞。

比如,在灾难事件中直播受害者家属的住所,或者炒作一些“恶心穿搭”来挑起对立,这些行为违背道德,还让社会更加分裂。

那怎么办呢?网红自己得有个标准。我觉得用“真实、善意、适度”这三条原则来形容一定不为过。

所谓真实,即:营销的内容得基于事实,不能编造或者歪曲;对于“善意”,不能消费别人的痛苦、挑起对立;还有“适度”,得尊重公共空间的秩序。

啥是公共空间的秩序呢?

一个正常场合,就得做符合这个场合的事儿。你在美食街穿着大花袄,推荐卤鹅肉,没问题;但是,你跑到车展,还穿着大花袄,拿着卤鹅到处晃,这就违背原有的秩序了。

所以,公关伦理突围,在于内容策略的重构,企业应该关注“社会议题赋能”,而不是单纯追热点。

就说2023年康宝莱的案例。他们把营销和维护公共秩序结合,线上开展14万人次的合规培训,线下办了38场“合规小蜜蜂”活动。这不仅避免了法律风险,还树立了负责任的形象。

针对网红,我觉得应该追求信任经济。周鸿祎在车展事件中没有炒作,而是回归技术讨论,反而把“危机流量”转化成了品牌忠诚度,这也成了正向价值。

所以,蹭流量本身是个中性的东西,它的对错取决于使用者的动机和手段。在“流量就是权力”的时代,我们的行为还是要守住一些底线。

比如:不能违法、不能违背道德、不能扰乱公共秩序。

不过,能做到这三点,似乎,又没什么关注度。你说这事儿是不是有点讽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