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去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1.8万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产业规模9847亿元,占据半壁江山。今年,迈向万亿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即将站上新的台阶和起点。提升龙头企业发展能级、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磅产品,尤其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磅新药,无疑是上海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重要发力点。
通过全链条赋能,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先发优势正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传递出一系列积极信号。本报今起推出“上海新药新机遇”系列报道,探讨上海创新药行业如何抓住来之不易的“创新-出海-盈利”正循环,站在万亿产业规模的门槛上奋力一跳。
随着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陆续披露,多家上海创新药企表现抢眼:艾力斯、复宏汉霖、和黄医药、三生国健、和铂医药、和誉医药等公司宣布盈利。在由“双十定律”(十年十亿美元)主导的新药研发领域,高风险、高投入的“烧钱”属性决定了创新药企跨越盈亏平衡点的难度极高。在全球不确定性增加、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上海创新药企的逆势突围不仅点亮行业信心,更用市场投票证明长期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创新药企盈利有多难?作为“中国创新药一哥”的百济神州,去年公司自主研发的抗肿瘤靶向药物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达26亿美元,但因后续管线的巨额研发投入,公司尚未盈利。
更为业界关注的是,几家上海创新药头部公司的盈利直接由创新产品的销售驱动。这种可持续盈利模式背后,是贯穿研发、生产及商业运营的全链条创新能力,这样的能力进阶也在“照见”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更远的未来。
锚点
上海创新药企盈利榜上,每一家都“没有作业可抄”,但都选择了自主创新这条路。
“小而美”的艾力斯虽只有一款自研产品在售,但已连续三年盈利,靠的就是其核心产品甲磺酸伏美替尼片的市场大卖。亮眼的财报数据背后,是公司扎根张江21年的曲折创新路。
2012年,艾力斯研发的国内首个抗高血压一类新药阿利沙坦酯获得新药证书,公司首席科学家郭建辉却因病去世。团队创新初心不改,毅然将高血压新药转让给国内一家企业,拿着8.2亿元收益杀入肺癌靶向新药赛道。2021年,公司第二个一类新药伏美替尼获批上市,短短4年,其销售额从2亿元飙升至35亿元,也让艾力斯从登陆科创板时的三年亏损5亿元到盈利14亿元。
和黄医药的盈利故事始于张江一家星巴克咖啡厅里写下的一个化学分子式。这个后来被命名为“呋喹替尼”的小分子药物2007年在实验室首次合成,历经十余年研发,于2018年在国内获批上市,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成为我国首个从药物发现到临床开发均在本土自主完成的抗肿瘤药物。
和黄医药研发的呋喹替尼(新华社/发)
紧跟呋喹替尼的步伐,全球首个覆盖所有部位来源神经内分泌瘤的中国原创新药索凡替尼、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创新药赛沃替尼在国内接连上市。2024年,和黄医药的“替尼三将”实现销售额近5亿美元。
事实上,上海几家率先靠产品盈利的创新药公司无一例外都经历了一场漫长突围,也印证着冲出重围、杀入市场、实现商业闭环直至成功“上岸”的超高难度。在这条难而正确的路上,创新是唯一锚点,也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最鲜亮的底色。2019年以来,上海诞生了全国约1/4的一类新药,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得益于产业生态的不断优化和全链条赋能政策加持,“药谷”研发端的创新实力正在转化为产业端的商业变现能力,逐渐开始实现自我造血。
战略
通往盈利的道路上,出海几乎是创新药企共同的战略。然而,要实现从“中国新”到“全球新”,对研发实力、商业化能力、资金投入等都是极大考验。
早在国内Ⅲ期临床阶段,呋喹替尼已开始为更大的目标努力。历经从“造船出海”到“借船出海”的策略转换,2023年11月呋喹替尼在美获批上市,2天后在美开出第一张处方,成为上海首个在美获批上市的小分子抗肿瘤原创新药。
为什么要坚定地出海?和黄医药CEO兼首席科学家苏慰国表示,进军十倍于国内的创新药主流市场,其现实意义就是实现商业上的成功,继而支持后续研发管线的可持续创新。2024年,呋喹替尼相继在欧盟、日本等重要市场上市,海外大卖近3亿美元,贡献了公司近六成的产品销售额。
复宏汉霖“H药”斯鲁利单抗首批海外发货
自2010年创立就定下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复宏汉霖打法更为“激进”,从海外临床试验到注册审批都由公司自主完成,合作伙伴只负责终端销售。基于团队全球化的临床试验运营和注册能力,复宏汉霖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产品出海矩阵:国内上市的6款产品有4款在海外上市,全球化版图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进军欧美主流市场,也积极开拓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
专注肺癌细分市场的艾力斯也在探索出海。2021年6月,公司将伏美替尼的海外开发权益授权给美国创新药公司ArriVent,目前海外注册临床研究正稳步推进。未来,这个大单品有望通过海外市场拓展进一步提升销售额。
出海是国产创新药得到全球认可的必经之路。历经30年磨砺和积累,国际化之于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也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上海新药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登。2019-2024年,我国有9款创新药在美上市,其中2款来自上海;截至2024年,18款海外获批的中国原创新药,有4款出自上海。去年,海外授权许可交易金额超过5亿美元的上海创新药项目达15项,交易额近200亿美元,同比增长30.52%,数量、金额均排名全国第一。
雄心
在创新推动出海、出海推动创新的循环驱动下,头部创新药企正加速迈过盈亏平衡点,但盈利并非终点。随着“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发展的推进,从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向生物制药公司(Biopharma)转型被越来越多提及。
复宏汉霖执行董事、CEO朱俊将这种迭代进化的关键概括为一种“能力模型”。在他看来,十年后做一家Biotech,还是十年后做一家Biopharma,企业的能力模型规划完全不一样。瞄准全球化生物制药公司这一目标,复宏汉霖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极具策略的成长路径:以生物类似药起步,全链条能力同步发育。
比如,公司从未将全球化能力建设看作是一个成本支出项,它更像是一笔笔“众筹”——通过对外授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收益来培养团队,逐步构建起全方位的出海及商业化能力。在制造端,公司在徐汇、松江打造了三大生产基地,已实现国内及东南亚、北美、欧洲、中东及拉美市场的稳定供应,为全球商业化布局筑基。
近几年,随着多款产品陆续获批上市,复宏汉霖营收快速增长,公司继续在研发上“烧钱”,近3年研发开支总额超50亿元。继2023年首次实现盈利,2024年复宏汉霖实现销售收入近50亿元,净利润超8亿元,同比增长超50%。
凭借呋喹替尼打头阵,和黄医药在走向全球化的同时,也开启了从Biotech到Biopharma的跨越。过去几年,公司每年研发支出保持在3亿美元左右,目前有13个原创抗肿瘤药物在国内外开展临床研究。位于张江的和黄医药创新药生产基地已竣工投产,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
几个月前,复星国际联席CEO陈启宇在中国医药工业大会上有感而发:“上海近年来出台的生物医药政策,‘切脉’之准、力度之大,在全国首屈一指。”尽管在制药业发达的美国,只有安进、吉利德、福泰制药等极少数生物科技公司最终成功转型为跨国制药公司,但上海创新药企做大做强的决心与政府精准施策的同频共振,让业界隐约看到了可能。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