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离开原先依赖许久的“中国制造”,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当地时间4月27日,《纽约时报》推出一个可视化报道作品《Your Home Without China》,通过深入分析进口数据,揭示了美国消费者可能在哪些领域面临商品短缺、选择减少以及价格上涨的困境。报道指出,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中国产品的美国家庭会是什么模样。因为,美国人家中许多生活必需品几乎完全依赖从中国进口,而随着新关税政策的出台,这些商品的价格极有可能进一步攀升。
其中可以看到的是,美国家庭的厨房里,大量用品刻着深深的“中国制造”烙印,烤面包机甚至完全依赖从中国进口。阳台上的金属椅、木炭烤架、雨伞,书房里的电脑显示器和台灯,卧室里的急救包和电熨斗,储物间里的手电筒、烟花、婴儿推车和圣诞装饰品……所有这些,有七成、甚至九成多都来自中国。
报道提到,虽然关税导致一些生产转移至墨西哥和越南等其他国家,或者回到美国本土,但许多商品仍需要中国零部件。就算美国动用关税以及一系列监管手段,试图将中国制造的汽车挡在本国市场之外,但许多汽车零部件仍旧离不开中国,甚至如果美国人想要选购电动汽车,由于中国在电池产业的主导地位,这种依赖度甚至更深。
《纽约时报》以烟花为例指出,美国绝大多数的烟花都进口自中国,若少了“中国制造”,恐怕美国人连国庆日都过得没滋没味。香港《南华早报》此前也指出,“当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全球发起关税战时,他手中的那支笔,很可能就是中国制造的。”
《纽约时报》可视化报道,展现一个普通美国家庭对中国进口产品的依赖比例程度。 灰色为0-20%,绿色为20%-40%,黄色为40%-60%,橙色为60%-80%,红色为80%-100%
《纽约时报》指出,自从几十年前中国巩固了自己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以来,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中国制造的商品。而如今,若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产品征收的高额关税持续下去,增加的成本可能会转嫁给企业,并最终转嫁给消费者。
通过滚动鼠标滑轮,《纽约时报》首先带领我们进入的是美国家庭的厨房,这里很容易就能看出美国对中国的依赖——中国在大量生产如餐具和烹饪用具等商品方面,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特别是,美国所有的家用烤面包机都是进口的,而且几乎每一台都来自中国,这一商品从中国的进口率达到了99%以上。
数十年来,中国投入大量资金发展制造业。时至今日,中国制造了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实物产品,这一产量规模比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和英国的总和还要多。
美国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程度之深,甚至已渗透至其国民节日的庆祝活动之中。 以烟花为例,美国市场上绝大多数烟花均从中国进口,若少了“中国制造”,美国民众的节日庆典恐将黯然失色。
但报道也提到,近年来,也有一些产品的生产已经从中国转移到墨西哥和越南等其他国家,还有一些产品也仍在美国广泛生产。
所以,一个美国家庭的客厅里,或许仍有很多东西是“中国制造”,但并非所有都是。例如,电视剧很可能来自墨西哥,沙发很可能来自越南。
报道称,这一现象背后,是自2018年以来悄然发生的一场贸易格局变迁:美国消费者开始更多转向从非中国来源国采购家具与家电产品。
在特朗普首个执政任期内,美国对众多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涵盖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事实上,部分品类如木制家具与洗衣机,在当时大规模加征关税前便已面临其他保护性关税措施。
由于进口关税政策,这直接推动制造业企业加速向墨西哥、越南、泰国等国布局新产能。这些国家如今不仅创纪录地进口中国零部件,更通过组装生产,将任天堂游戏机等终端产品销往美国市场。
此外,美国本土仍保留着一些制造业产能。部分高端家具品类持续在国内生产,占据着细分市场的重要份额;而体积庞大且运输成本高昂的床垫,绝大部分也完全在美国本土生产。
走进美国家庭的浴室,化妆刷、指甲剪、梳子——几乎所有个人护理用品,都极有可能烙着“中国制造”的印记。
不过,在棉质用品领域,情况却有所不同。虽然中国是全球纺织业巨头,占据世界棉花产量与纺织品出口的龙头地位,但如今美国消费者购买的床品、亚麻织物与服装中,来自中国的比例已大幅缩水。而究其原因,主要是政治因素作祟。
回顾特朗普首个执政任期尾声阶段,美方不断炒作涉疆问题,拿着凭空捏造的“强制劳动”为借口,禁止进口所有来自中国新疆地区的棉花等优质产品。中国90%以上的棉花产自新疆,而特朗普政府的这番政治操弄则切断了新疆棉制品进入美国市场的通道。
《纽约时报》称,许多美国家庭中最昂贵的产品应该是汽车,这几乎肯定不是来自中国的。事实上,由于旧有的高额关税壁垒与严苛的监管审查体系,美国消费者几乎不可能直接购买到中国本土生产的整车。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普通民众的汽车不会变得更昂贵,因为许多汽车零部件来自中国,而对许多外国制造的零部件征收的新关税即将于5月3日生效。如果你正计划选购电动汽车,会发现一处更昂贵的部件——电池,这也很可能是中国制造的。
报道称,特朗普在首个执政任期对华加征关税时,制造商还能够维持将商品供应给消费者,但在这一轮关税风波下,困难度则要大得多。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高达145%的关税,可能会斩断大多数产品的进口,而美国又同时计划对其他国家征收高额关税,这意味着,试图从其他国家采购的供应商可能仍会面临生产成本压力。
重新上台执政将满百日之际,特朗普政府在关税政策上的倒行逆施,已在美国国内引发强烈反对和担忧。
英国《金融时报》当地时间4月12日发文指出,从微波炉到芭比娃娃,美国消费者高度依赖中国产品,特朗普关税下,他们无法很快找到替代品,面临消费价格上涨或无货可买的局面。甚至,一些人想度过凉爽的夏天都要“付出高昂代价”。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查德·鲍恩表示,和特朗普第一个任期相比,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关税的税率更高、速度更快,而且涉及很多新型消费品,这些措施的速度和规模意味着,成本更有可能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如今,(美国)消费者购买这类产品时,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要大得多。”鲍恩说。
英国广播公司(BBC)当地时间4月12日同样报道指出,特朗普近期反复调整的关税政策让众多美国消费者“感到陷入瘫痪状态”,并已将美国进口商品的平均有效关税税率推至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人们普遍预计,关税将在未来数月导致物价上涨,尤其是服装、皮革制品、电子产品和玩具等商品,其中许多都是中国制造。
报道援引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预测称,服装价格在短期内可能飙升60%以上,基础药品价格可能上涨12%,食品价格上涨2.6%。总体而言,如果购买模式保持不变,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将因新关税而面临大约4700美元的成本上涨。为此,美国多地已经出现了恐慌性的“囤货潮”。
近日特朗普围绕中美贸易谈判频繁发声,单方面炒作所谓 “谈判” 话题,为中美贸易谈判虚空造势。究其根本,不过是企图借此掩盖其在贸易战中愈发被动的不利局面 。
4月24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回应美方“关税降温”说法时表示,美方滥施关税违背基本的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不仅无助于解决美自身问题,反而严重破坏国际经贸秩序,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民众生活消费,已经遭到国际社会和美国内强烈反对,“解铃还须系铃人”,单边加征关税措施由美方发起,如果美方真的想解决问题,就应该正视国际社会和国内各方理性声音,彻底取消所有对华单边关税措施,通过平等对话,找到解决分歧的办法。
责任编辑:何俊熹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