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遇挫急转弯:蚂蚁金服聚焦AI,这次真能弯道超车?

蓝鲸财经
28 Apr

文|蛇眼财经v

在金融科技的江湖中,蚂蚁金服一直是众人瞩目的焦点。自2020年其首次公开募股(IPO)计划紧急刹车后,市场对其何时重启上市的猜测就从未停歇。

2024年年底,网传蚂蚁金服重启首次公开募股(IPO)的计划,但迟迟不见蚂蚁金服“官宣”。迈入2025年,诸多迹象如同拼图碎片般逐渐拼接完整,暗示着蚂蚁金服重启上市或许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设想。

在合规进程上,蚂蚁此前陆续斩获多张关键业务牌照,如钱塘征信、重庆蚂蚁消金、支付宝相关牌照等,2024年12月更是获批参与数字人民币试点,这无疑是监管层面投下的信任票,为其上市之路清扫障碍。

从内部人事变动来看,3月1日起,蚂蚁集团总裁韩歆毅接任蚂蚁集团CEO一职,新任CEO投行经验丰富,其履新时机蹊跷,似乎专为上市筹备预留了充足的内部调整时间。更重要的是,从A股上市规则出发,蚂蚁金服2023年1月完成实控人变更,到2025年1月恰好满足申报科创板的时间要求。

当然,以上均是笔者基于客观事实的猜测,蚂蚁金服能否顺利重启IPO并实现稳健发展,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上市急刹车,影响犹在

回溯往昔,蚂蚁金服凭借支付宝的强势普及,开启了无数用户便捷支付的大门。与此同时,创新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花呗”与“借呗”横空出世,精准击中年轻一代及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痛点,迅速笼络海量用户,资本也纷至沓来。

彼时,蚂蚁金服估值超2万亿,A+H股双重上市的号角已然吹响,万众瞩目的高光时刻近在咫尺,谁料在最后一刻遭遇“急刹车”。在2020年计划上市的过程中,由于监管环境变化,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PO)被暂停,随后进入了为期三年的整改阶段。

蚂蚁金服上市被叫停绝非偶然,背后是对金融风险的深度洞察与审慎考量。

蚂蚁金服的业务版图极为庞大,横跨支付、信贷、理财等多个核心金融领域,规模之巨史无前例。一旦监管出现漏洞,其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足以撼动整个金融体系根基,牵一发而动全身。

时至今日,蚂蚁金服上市急刹车留下的创伤仍在。

一方面,错失上市时机之后,新兴金融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传统金融机构也纷纷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对蚂蚁金服的市场份额虎视眈眈。支付领域,微信支付等强劲对手紧追不舍;信贷业务,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托深厚底蕴,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与“花呗”“借呗”分庭抗礼。

另一方面,监管压力更是时刻警醒着蚂蚁金服。尽管三年整改期间,蚂蚁金服陆续取得多张重要业务牌照,在合规之路上艰难前行,但监管层对于金融科技行业的监管标准日益严格,挑战不可谓不大。

总而言之,蚂蚁金服若想在2025年重启IPO后实现稳健发展,不仅要在业务创新上另辟蹊径,挖掘新的增长曲线,更要与监管层保持深度沟通,精准把握监管脉搏,确保合规经营。

转型、创新,不能停

IPO折戟后,蚂蚁金服便被监管阴霾所笼罩。在这般高压态势下,蚂蚁金服的业务调整已从“选择题”变成了“必答题”。

在传统业务方面,蚂蚁金服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对花呗、借呗、余额宝等业务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整改,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支付宝与网商银行之间的业务范围,优化了二者的业务边界划分。

一来,花呗、借呗业务不再盲目扩张规模,而是重新审视业务模式,加强风险管理,优化用户授信机制;二来,余额宝不再追求规模的无节制增长,而是合理调控,注重资金的安全性与流动性,回归货币基金的本质;三来,支付宝与网商银行的业务隔离,进一步厘清了不同业务板块的边界,降低了风险传导的可能性,让整个业务体系更加稳健有序。

在创新业务方面,蚂蚁金服紧跟时代前沿,高举“AI”战略大旗,还集团内部成立了“NextEvo”部门,专注于AI创新研发与应用,由蚂蚁集团副总裁徐鹏亲自挂帅,足见其对AI战略的重视程度。

近两年,蚂蚁金服在AI上的动作不断,自研蚂蚁百灵大模型,重点布局在生活服务、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场景的应用。目前已经推出生活管家“支小宝”、AI金融管家“蚂小财”、AI健康管家等多款AI应用。

例如:生活管家“支小宝”能精准解答用户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从美食推荐到出行攻略,无所不知;AI金融管家“蚂小财”则专注于为用户提供专业的金融咨询与投资建议,助力用户做出更明智的金融决策;AI健康管家为用户提供健康监测、疾病预防等贴心服务,宛如一位随时在线的私人医生。

不仅如此,蚂蚁集团通过投资布局,构建起蚂蚁金服在AI领域的生态版图,为其后续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拓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撑。据了解,蚂蚁金服至少投资了6家公司,涵盖大模型公司智谱AI、月之暗面,视频生成公司爱诗科技、生数科技,AI芯片公司墨芯和秘塔。

这一系列战略布局表明,蚂蚁金服正努力在合规压力下实现转型与创新。尽管面临严峻的监管和市场挑战,但其在新业务领域的拓展为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途径。

推进AI战略,会更好吗?

在这场转型之战中,AI战略被蚂蚁金服视作关键利刃。在蚂蚁集团20周年活动上,马云意外亮相,他着重提了AI,并断言未来20年的AI时代将带来超乎想象的变革。

不可否认,AI已成为重塑各行业格局的核心力量。蚂蚁金服显然也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毅然加大在AI领域的投入与布局,试图在通用人工智能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蓝海中闯出一片天地。

在C端,蚂蚁金服基于AI技术推出的各类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试图打造消费者的智能生活入口。在B端,蚂蚁金服持续深耕隐私计算等数据要素技术的研发,力求打破数据孤岛,让数据加速流动,从而更深度地服务产业。

不仅如此,蚂蚁集团还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前沿领域,加码具身智能、AI眼镜等创新项目,试图在大模型之外,寻找到更多破局点。然而,蚂蚁金服推进AI战略并非一路坦途,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从技术层面来看,大模型的训练需要海量数据、强大算力以及顶尖算法的支撑,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短板,都可能导致模型性能落后。尽管蚂蚁金服在AI研发上投入巨大,但在底层技术的突破上,仍需与谷歌微软等全球科技巨头,以及国内新兴AI力量展开激烈角逐。

从市场竞争角度而言,蚂蚁金服在C端与B端均面临强敌环伺。

在C端消费金融市场,微信支付凭借强大的社交生态,与蚂蚁金服的支付宝形成双雄争霸之势,双方在支付场景拓展、用户粘性提升等方面展开激烈争夺;在B端产业服务市场,传统金融科技企业如恒生电子金证股份等,凭借深厚的行业经验与客户资源,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服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综上所述,蚂蚁金服推进AI战略,无疑为其未来发展勾勒出一幅充满想象空间的蓝图。然而,技术瓶颈、市场竞争与监管压力等重重挑战阻隔,蚂蚁金服能否在这场AI争霸赛中胜出,仍是一个未知数。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